写教案要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练习,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1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知识点
字:鸣、箭、嘣、箭、慢、掉
词:大雁、翅膀、悲惨、弦响、使劲
重点句子:
1、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4、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主要内容: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学习目标:
1、握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手”、“大吃一惊”、“愈合”、“孤单失群”等词的意思。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能用“只要……就……”和“一……就……”写句子。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更羸说的四句话的逻辑关系,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程序:
这些目标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在把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更羸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原因;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以此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课时,主要以“积累语??
运用语言”为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拓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认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朋友,(点击出现更羸)认识他吗?(板书:更羸)在哪儿认识的?板书:惊弓之鸟
二、精心品读理解课文
1、哎,这下更羸可麻烦了。他成了《魏国日报》的头条新闻人物了。请看:
昨日一只大雁从我国领土飞过,途中被人用弓箭射下,在场者举报是射箭能手更羸活活射死大雁,动物保护协会准备向更赢讨回公道。(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课件)
2、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报道后,你有什么想法呢?我们一起来帮帮更羸,好吗?
3、出示(课件自学小贴士):
我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文中划出有关句子,来证实更羸不是杀雁凶手。
4、交流。(第5自然段)
课件: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1)证据在哪儿?(修饰:并不取箭嘣)
(2)这段话该怎么读才能读好。指导读第5自然段。
5、还有对更羸有利的证据吗?
6、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友情提示:读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是怎样进行推断分析的?
7、自由读第9自然段。
(1)让生自由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点击重点词:第一句话画横线受过箭伤离开同伴害怕)
(2)在汇报过程中结合理解
理解:愈合(伤口长好)孤单失群(本课指受伤的大雁没有同伴,自鸣自飞。
师讲解有关大雁的生活习性:大雁一般过群居生活,排成人字或一字形队)
(3)自由读本段,同桌配合,用“因为……推断出……”把更赢看见的和推断的结合起来说说。
(4)更羸说的有没有道理?
(5)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看。(播放动画)
(6)果真如此,这段话应怎样读。(平缓自信)师读观察的语句,生读推断的语句。
8、当时在场的还有谁?(魏王)老师想让同学们分别当当魏王、更羸,找出他们的对话,试着读一读,演一演。
9、练习分角色朗读。(自由组合)
10、交流读的情况。
(1)说说你是怎样演好这两个人物的?(更羸自信魏王怀疑吃惊)
(2)分角色演读。
11、看着更羸的表现,你想对更羸说什么吗?
1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有本事也只拉弦就让这只大雁掉下来吗?根据生回答,从以下两方面小结。
(1)引读第一句话: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课件)(修饰文字:能手有名)
理解:能手。(本文指更羸是魏国最擅长射箭的人)
(2)上还有哪些能手?(画画能手跳舞能手书法能手)
(3)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板书善于观察、分析)
三、推理探究理解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更羸和大雁之间发生的事了,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深入感悟
1、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根据板书)
2、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还帮更羸洗脱了罪名,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那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吗?
五、布置作业(课件)
我喜欢,我选择:
(1)我喜欢思考,我能找出类似“惊弓之鸟”的现象;
(2)我喜欢讲故事,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
(3)我喜欢积累成语,我要搜集更多有趣的成语故事
(4)我喜欢当小记者,我要说明真相,替更羸讨回公道……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再让学生默读本段,思考“更羸只拉弓,大雁就掉下来”的推断怎样得来的,画出重点词语。
2、四人小组交流方法。
3、学生组成八人大组,结合老师给的提示填写“鱼骨图”或“框架图”,再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发言。
4、学生组成超大组,小代表在组内汇报。再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5、代表上台进行全班交流。
6、教师精讲,补讲。
整节课,老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自学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正如《心理学》中说的: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资料,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潜力,把潜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更赢善于观察、分析中受到启发。
2.理解更赢说的一段话,进行弄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成语的意思。
4.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更赢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赢的分析是正确的。
2.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话回答。
2.“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能称为有名的射箭能手呢?
3.谈话导入:更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呢?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2至8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上述问题,准备回答。
2.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体会更羸是如何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
(1)请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更羸是怎么做的句子。
(2)请学生边读句子边做动作。
(3)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做动作表演,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哪个同学的表演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3.让学生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大雁是怎样从天上掉下来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中两个“直”的不同含义。
“直往上飞”的“直”表示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的。
“直掉下来”的“直”表示“垂直。”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2至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魏王看到这一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
5.引导学生讨论魏王说的“本事”指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谈话导入:更羸的本事就只是指不取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那么,更羸到底有什么本事?他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开这个谜团。
(二)学习第9自然段。
1.默读第9自然段,按照以下思考题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______”标出更羸看到听到的,用“”标出更羸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3.教师小结。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全文。
1.理解“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
2.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四)复述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叙述顺序。
2.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结合板书,同桌练习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
(五)作业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新词:羸、魏、射箭能手、孤单失群、愈合。
2、提高理解句子跟句子间关系的能力。
3、理解更羸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给课文分段,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6、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与用法。
教学重点:
理解更羸最后一个自然段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与用法。
教学关键:
抓住第6自然段,分析其中的动词,跟下文的教学紧密联系,引出朗读和表演练习。
一、教学过程
二、揭题释题,谈话引入
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寓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齐读课题、释题:《惊弓之鸟》。鸟,是指什么鸟?(大雁)
你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吗?
学习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谁?他怎样射下了大雁?
追问:更羸是什么人?(比较句子: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和更羸是能手)哪个自然段?写更赢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分析句子:提问:“并”字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这个句子可以分成几层次?句中两个“直”各是什么意思?)
2、在射雁之前,魏王相信更羸能不用箭射下来吗?(不相信)
提问:哪些句子说明了魏王不相信?请同学们找出来读读。(指导朗读:分角色读更羸和魏王的`对话)
句子训练:更羸说,果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学习第二段。
(一)、由问题引出第9自然段,出示句子。
提问: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引导学生沿着更羸的思维分析:
1、哪句话是写更羸看到和听到的?(观察到的现象)
2、第2句话写什么?(分析飞得慢和叫得惨的原因)
3、经过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练习: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
(二)、在更羸解释原因之前,魏王明白这个道理吗?(不明白,请同学们找出句子来读读。)
1、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用大吃一惊和奇怪的语气读读魏王说的话。
2、那么,更羸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慢条斯理、层层分析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总结全文。
(一)、师:联系课文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人?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故事里听过这种人吗?
练习:什么人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怎么样?
师: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是不可取的。
作业:完成作业本。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4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惊吓得从天上掉了下来。后来人们用“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是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叙述的:更羸说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掉了下来;更羸告诉魏王虚发雁落的原因:这是一只惊弓之鸟,心里害怕使它掉了下来。为了使故事吸引人,课文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成为这篇课文的特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课文重点,写更羸分析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他的话讲了三点意思:一是讲他看到大雁飞得慢,听到它叫声悲惨,说明他善于观察,会发现问题;二是讲他认为大雁伤口没有愈合,孤单失群,说明他善于判断,会分析问题;三是讲他认为大雁听到了弦响,一害怕就会掉下来,进一步说明他善于分析,判断准确。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练习读懂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二是学习把看到、听到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能手、信不过、大吃一惊、悲惨、愈合、作痛、孤单失群、拼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4、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的方法和句句紧密相连的表述方式。
三、重点难点例析
理解更羸说的话,并联系全文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本课重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这段话讲了更羸使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第三、四句说的是他进一步地分析:这样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听到弦响,以为又有什么危险了,心里一定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拼命往高处飞就要使劲,一使劲,就挣裂了伤口;伤口一裂开,疼得不能飞了,就会掉下来。
四、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搜集成语故事,并会讲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故事。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义,课文最后一段是更羸说的话,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根据什么判断是受伤的大雁?别人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2、这篇课文以对话为主,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教学时,学生可通过朗读、感悟、讨论、交流,读懂课文。
3、朗读,感悟。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更羸与魏王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要表现出更羸的自信,魏王的怀疑。要用肯定的语气,读更羸的话,“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可强调“不用”“只要”“就能”等词语;要用疑惑的语气读魏王的话,“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要强调“这样的”。第二次对话,要用惊讶和兴奋的语气读魏王的话,“啊!”“真有这样的本事!”要强调“真”“这样的”;要用平缓的语调,肯定的语气读更羸的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可适当强调“不是”“受过箭伤”等词语。第三次对话,要用疑惑的语气读魏王的话,表现出他惊奇的心理,“你怎么知道的?”可强调“怎么”这个词;读更羸的话,语速可慢一点,语调可平缓一点,表现出他分析问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言之成理。在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上,可安排分角色朗读,促进理解。最后,把课文末段背下来。
4、讨论、交流。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是理解的重难点,可让学生联系全文质疑、讨论,更羸是怎么推断的?有没有道理?让学生弄明白这个自然段讲了哪三层意思以及三层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因为飞得慢,叫得悲惨,推断出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因为受过箭伤,孤单无助,心里害怕,听到弦响,就往高处飞;一使劲飞,伤口裂开就掉了下来。让学生在这三个因果句的推断中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达到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统一。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经验谈一谈学习本文后受到的启发。
5、积累、运用。通过抄写或背诵,学会本文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句段;并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成语的意思,来检测词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成语故事,养成主动积累成语的习惯。
6、关于识字、写字。“愈”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音。“弦”“惨”是前鼻韵母,“命”“痛”是后鼻韵母,要注意分辨。指导学生写字时,“魏”“愈”笔画繁多,结构复杂,要注意笔画的写法和在字中的搭配关系。写“魏”时不要少写“”,“弦”不要少了最后“”,“愈”不要少写第三画“”,“痛”不要少了第七画“”。
7、拓展活动。
(1)开展“成语接龙”比赛活动。
(2)开展“精彩成语故事大家说”活动。
五、参考资料
魏国我国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学习难点
读懂更羸的话,体会更羸观察、分析的逻辑关系。
学前准备
教师课件
(第一课时)
1、你能猜猜是什么成语吗?(课件出示图片)
2、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课件出示题目)
3、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4、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仔细听故事,你从故事里听懂了什么?(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2、哪个是故事里的更羸、魏王?大雁的情况怎样?(课件出示图片)
3、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5、指名分段读课文。
6、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写字表生字。
2、扩词、造句练习。
3、指导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如:射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身”,右边是“寸”。
2)用这些字扩词,并选词造句。
3)先在书上田字格描红,再在拼音本上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复习引入。
1、“惊弓之鸟”主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件出示词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
1)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了一下弓,就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
2)开火车认读语。
3)齐读课题。
二、细读勾画,自主探究。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哪句话具体说明更羸是射箭能手?
2、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3、既然大雁不是射下来的,那么是什么置大雁于死地呢?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出原因来。
4、为什么说“嘣”的一声响,就置大雁于死地?
5、你能学一学更羸的动作吗?
6、我们只看到更羸拿弓拉弦吗?
7、引导:听到那么响的弦声,大雁肯定很害怕,就会拼命往高处飞。
8、魏王看到了,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9、引导:魏王见更羸不用箭,便使大雁掉下来,心里感到很惊讶。现在你就是魏王,你该如何读?
10、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11、哪一段告诉了我们原因?更羸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是怎样进行分析的?
1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1)大雁因为,所以飞得。
(2)它因为,所以叫得。
(3)它一听到弦响,因为,所以。
(4)因为,所以伤口。
(5)因为伤口,所以。
13、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是魏王拉弦,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14、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雁并不是被更羸射下来的,更羸的本领也并不是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那么更羸的本事到底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填空: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而在于()。)
15、我们也要向更羸学习,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
16、读了更羸的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7、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大雁?
18、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
19、我们学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
20、你知道和“惊弓之鸟”类似的事情吗?
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2)读出更羸的气魄。
3)默读,思考,圈画:“嘣”的一声响。
4)讨论汇报: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5)表演动作:左手拉弓,右手拉弦。
6)模仿“嘣”的声响。
7)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8)大吃一惊。
9)表演读:惊讶的语气和表情。
10)更羸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大雁?
11)自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画。
12)完成填空,并练习用“因为……所以……”说句子。
13)会,不管是谁拉弦,只要发出“嘣”的一声,大雁就会害怕,就会掉下来。
14)更羸的本事不在于射箭射得准,而在于仔细观察、善于分析、仔细判断。
15)齐读第八自然段。
16)自由发言。
17)交流探讨:大雁自己吓死了自己。
18)“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20)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拓展阅读,总结提升。
1、课件出示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原来他一直怀疑酒杯里有一条蛇,他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回到家里以后,他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他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病立刻就好了。
2、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总结: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更从更羸身上学到了只有善于观察、动脑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同学们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4、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懂得“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训练因果句式。
【教学重点】
掌握“惊弓之鸟”的内容,并能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成语?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3、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4、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5、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6、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7、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5自然段,找一找这段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
⑴不弯曲;
⑵使直,把弯曲的伸开;
⑶爽快,坦率;
⑷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最后一段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二找标点;三找重音;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⑴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⑵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⑶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⑷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鸟”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知道成语的比喻含义。
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运用读书记号。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为什么能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成语故事中概括出比喻意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能运用读书记号预习课文。
2、通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新词。
3、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学习提示”。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理解“之”。
2、故事中的“鸟”是哪一种鸟?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比较“羸”与“赢”,“嘣”与“崩”。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四、学习课文。
1、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很多人都知道他。
2、默读第一段,做读书记号,讨论思考题。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边飞边鸣。这只大雁有什么特点?与平时你们知道的大雁有什么不同?
(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为什么一听到“嘣”的声响,忙往上飞?为什么飞了两下就直掉下来?
指导朗读。
3、学习第二段。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第二段,做好读书记号。
(3)要求学生用上“因为……所以……”展开讨论。
(4)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他不但箭术炉火纯青,更是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规律。他能从大雁的飞行速度推断它的健康状况;从大雁的声声鸣叫推断它的快乐忧伤,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结合课文,看图想象,复述《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出更羸、魏王的不同语气。
(2)分角色朗读。评议中引导学生说说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从而领会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很有把握。)
“你有这样的.本事?”(惊讶,难以置信。)
“我可以试一下。”(虽有把握,但很谦和。)
“真有这样的本事!”(吃惊,赞叹。)
2、看图复述《惊弓之鸟》。
(1)这幅图画的是更羸拉弓前还是拉弓后,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看图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3、揭示喻意。
(1)“惊弓之鸟”什么意思?(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2)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到的故事中看到过这种人吗?
(3)小结: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经不起挫折,是不可取的。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
(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4、学习6到9自然段。
(1)过渡: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铺路搭桥,但不能讲,因为学生如果不主动思考,就丧失了思维过程,此环节就无价值可言。)
(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朗读指导。
三、小结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在小组内复述全文。
惊弓之鸟小学语文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