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中班教案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制定完善的教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教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自然角中班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然角中班教案5篇

自然角中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角中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知道除了用测量工具量物体的长度外,还可以用其他许多的东西进行,并试着做记录。

2.在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测量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和初步探索量具长短和测量结果的简单关系。

3.对自然测量感兴趣,愿意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探索,试着讲述操作结果。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笔,纸等。

活动过程:

1.初步探索: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小小测量员,老师这里有一些纸条要请小朋友来量一量。

提出要求:

(1)不能用尺来量。

(2)量好纸条后可以选择其他的东西进行测量。

幼儿操作活动后,老师略作讲评:原来不用尺我们也可以知道纸的长度。

2.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刚才,我们用许多的东西来测量了纸的长度,这次我们要用同样的工具来量这张纸的长度,用什么呢?和孩子进行讨论得出结论选择同一样测量工具。要求:在测量时,愿意记录小朋友可以进行记录。

幼儿探索活动,老师观察记录,提醒幼儿作记录。

讲评活动:我们已经量完了,现在一起来讲讲你量出这张纸有多长?

从幼儿的讲述中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可以从孩子得出不同的结果后问:这是怎么回事,请几个小朋友上来操作。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3.探索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不同的结果。

刚才,我们用长方形的积木知道了白纸的长度,现在请你用其他的方法来测量,看看有什么不同?

幼儿操作,老师指导,得出不同的结果后作讲评。知道量具和测量结果的简单关系。

4.延伸活动:

今天的小小测量员真能干,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出了许多东西的长度,现在,请能干的测量员去看看教室里还有什么可以测量的,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角中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生活中的绿色物品浸在水中是否会褪色的现象。

2、能记录并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3、愿意参与实验,喜欢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五组绿色物品材料:绿布、绿绉纹纸、绿雪花片、绿开司米线、绿色蜡光纸。

2、每人一张记录表、一只记录笔、一次性杯子及搅拌棒人手一份、一次性台布。

3、每组一只大塑料桶作为盛水容器,一只小塑料盆,一只脸盆作为染缸,能吸水的白布。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孩子的兴趣。

1、教师讲述绿色毛巾掉色的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刘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件事就发生在刘老师家里。刘老师的爸爸有一天晚上用了一块绿色的新毛巾洗脸后,就去上班了。结果到了单位,单位里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他们说,刘老师爸爸的脸怎么变成了大花脸。脸上这儿绿一块、那儿绿一块。

提问:小朋友,你们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幼儿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2、请幼儿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绿色的物品。

3、教师介绍自己带来的绿色物品。

二、绿色褪出来

1、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猜一猜上面的五种绿色物品哪一样会掉色,哪一样不会掉色。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掉色就打“√”、不掉色就打“×”)。

3、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过程。

师:那么,到底我们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们可以实验一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过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五组绿色的材料,我们小朋友要轮流把五种绿色的材料做过来。首先用塑料杯盛小半杯水,再拿一个绿色材料放进水里,还可以用粗吸管来搅拌,看看绿色物品是否掉色。如果杯子里的水变成了绿颜色,就表示这个绿色的物品是掉颜色的,那么我们就将绿颜色水倒进染缸里。如果水没有掉色,我们也将水倒进我们的染缸里。并且还要将结果记录下来,如果你发现掉色就打“√”、不掉色就打“×”。

4、幼儿巡回操作并记录结果。

5、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6、幼儿交流记录结果并验证:哪些物品会褪色。

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不光今天这些绿色的物品会掉色,还有其它的绿色物品也会掉色,我们小朋友可以在家里试一试。特别是妈妈如果给我们小朋友买了绿色的衣服、毛巾,可要提醒妈妈先要放在水里浸一浸,将绿颜色掉到一点后,再晒干用。

三、试试染绿布

1、师:今天我们弄出了这么漂亮的绿色颜料,我们一起给自己做一块绿色的小手帕吧!

2、幼儿染布,相互欣赏。

自然角中班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经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日,教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明白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教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教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此刻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样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教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能够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能够用瓶子,也能够用调色卡,还能够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自然角中班教案篇5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角中班教案5篇相关文章:

竹中班教案推荐5篇

中班足球活动教案5篇

幼儿中班游戏教案及反思5篇

幼儿中班教案模板优秀5篇

下雪了中班教案5篇

中班健康跳教案优秀5篇

中班美术手工教案5篇

中班体育足球教案5篇

中班我长大了语言教案5篇

认识伞中班科学教案5篇

自然角中班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