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教案的设计应注重与实际教学情况的结合,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课文草原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课文草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 5 草原的早晨
3、解题:
⑴ 学习生字:原
① 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 教学厂字头。
③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 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 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 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 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 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 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 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 牧:教学牛字旁。
② 民的笔顺。
③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 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 远处:
① 指名拼读音节:yuǎn chù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 是翘舌音。
② 远与运比较。
③ 处与外比较。
④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 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 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⑵ 思考讨论:
①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 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 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 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 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涌奔
牧民跨追
⑵ 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 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 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⑶ 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
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⑵ 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⑶ 看录像,体会意境:
录像内容:与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⑷ 指导朗读。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⑴ 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⑵ 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1、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板书
5 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课文草原教案篇2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静默草原教案设计。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用语言描绘自己的家乡,并谈谈自己对家乡所具有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一位蒙古作家对草原的情感是怎样的。(板书:静默草原)
二、作者介绍: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教案《静默草原教案设计》。他和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被称为“草原三剑客”。
三、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2、自读课文,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师在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了草原的“静”,领略了作者笔下独特的草原风景,感受了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
?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表达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课文草原教案篇3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听写:“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说出“处”、“牧”、“原”的偏旁名称。
3、指名朗读课文。
二、静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新绿铺满草原;时间:早晨——黎明)
口头填空。鞭声打破了宁静。的草原醒来了。
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一样了。
指名读全段。(重音: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牧民们,追赶那。
填空后互相交流对“一只只”、“蹦跳着”、“无边”、“跨上”等词语的理解。(一只只:羊儿多;蹦跳着羊儿欢快;无边:草原大;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板书:一只只涌出跨上追赶)
这一段写草原上羊儿和牧民怎么样?(羊儿多,牧民欢乐)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重音:蹦跳无边欢乐)
3.第三自然段。
轻声读全段。这一段只有一句话,谁会读的?
指名朗读后提问: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你为什么这么说?(“一群群”说明羊儿多;“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说明牧民心里很欢乐,放声歌唱)
这一自然段和上一自然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是写草原上的羊儿多,牧民乐)(不同的地方是:第二自然段中是“一只只羊儿”,这一段是“一群群羊儿”羊儿更多了。上一段通过写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表示欢乐,这一段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来表现牧民的欢乐)
作者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为什么这么大比方?(羊儿是白色的,跟白云的色彩一个样;羊儿一边吃草,一边活动,白云在空中也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板书:一群群飘动歌声)
引读:远处,一群群羊儿——学生接着读,师读:蓝天下回荡着——学生接着读。
三、课堂练习
1、读了《草原的早晨》,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草原上的羊儿真多。牧民们的生活很快乐)(板书:多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鞭声()草原
()羊群()清香
照例填空
一()春雷一()气一()白鹅
一()小船一()梅花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草原教案篇4
设计意图:
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我发现班级幼儿对序数的认识并不是非常的清晰,所以将设计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巩固对序数的复习。活动是以去青青草原找礼物为主线,选择的都是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事情,将序数的概念贯穿于找书包,看火车,找座位,答密码,送礼物等环节,设计的时候也考虑到难度了的递增性,从简单的从左往右,到上下,再到找车厢座位,最后按指针转动方向找贴密码。
活动目标:
1.善于观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2.根据标志提示,能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卡片、转盘1个、自制车票15张、火车头道具1个、礼物15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幼儿进场。
师:今天,来了很多的客人老师,羊羊们为客人老师准备了很多礼物,就放在青青草原,现在我们要去把礼物拿过来,可是青青草原很远,我们必须要坐火车才能去。
二、坐火车,找座位,根据不同方向的标志,感知物体的排列次序。
1.找车票。
(1)师:车票在第2个书包里,请小朋友找一找。
幼儿根据“←”的提示,找出从右往左数的第2个书包里的车票。
2.找火车。
课件展示5列火车,提问:“第几列火车是去草原的?你是怎么数的?”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数,同一列火车的序数不一样。
3.根据火车票上的数字,找到自己的座位。
(1)师:红色的大数字表示坐第几节车厢,蓝色的小数字表示坐车厢里的第几个座位。
(2)幼儿根据车头的方向,找到自己相应的座位。
三、贴密码卡,进草原。
1.出示教具密码转盘,提问:“转盘上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转的?”
(幼儿根据指针提示,明确转盘旋转方向)
2.教师拨动指针,请幼儿依次说出彩色圆片的序数。
3.出示密码卡,教师示范操作。提问:密码卡上有哪些数字?这些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强调序数)
4.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5.操作完成,师幼共同检查操作结果。
幼儿将操作完成的密码卡贴在黑板上,教师用“仪器”依次检查,出现错误仪器发出提示音。
6.到达草原,拿到礼物。
四、坐回程火车,送礼物。
1.请幼儿根据回程火车的车头方向,按照车票上的数字找到座位。(与来时的火车方向相反)
2.请幼儿根据礼物上的数字标签,将礼物送给相应的老师。(请收到礼物的老师提问:你是从哪边开始数的?)
五、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课文草原教案篇5
设计意图
一、选材理由:
本班幼儿是一群3—4岁的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从婴班开始,我就非常的喜欢给他们分享和欣赏一些音乐。我发现小班的幼儿不仅仅只是喜欢那些节奏简单、舒缓的音乐。其实对于节奏明朗、欢快,甚至有一些激烈的音乐都是很喜欢的。如果在音乐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声音、节奏起伏较大的乐曲,他们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然后就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起来。我们班级的孩子每天都会主动的要求我给他们播放不同的音乐,他们喜欢歌唱、能用不同的表情、动作以及和老师、同伴的互动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因此,本次的活动我就构架了这样的一次音乐活动。
二、音乐的分析和调整:
本次活动使用的乐曲《草原上的舞会》,选自奥尔夫音乐材料。在刚开始听到这首乐曲的时候,我将活动的第一个目标定为了:初步的感知音乐中的节奏。但很快我又发现了此乐曲的旋律中掺杂着一些鼓声、笑声,节奏过快,不太有利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去感知和掌握。但在音乐中又有一个非常特显的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声,小班幼儿对这种特别的音效又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将此次活动的第一个目标调整为了:能听辨音乐中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并对乐句有初步的感知,但在音乐的一开始就出现了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之间相隔的时间跟后面规律的出现的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又不一样,这样就会打乱幼儿倾听特效音,所以,我将前面一开始的特效音和较快的节奏的那段音乐也做了删减。那让幼儿倾听音乐中的特别音效,其实养成小班幼儿在专注力和倾听习惯的基础。同时,这首乐曲还带有非常浓烈的异域风情旋律和节奏,小朋友们目前很难接触到这种的音乐类型。《指南》中也指出: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因此,通过这首乐曲也让幼儿能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音乐和文化。
三、活动设计思考:
在活动的前期,孩子们也有了一些前期经验:由于我的另一半在非洲工作,我也有去到非洲,回来后就给孩子们分享了关于非洲的文化,孩子们也对非洲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整个环节的设计上,我用了一个非洲的小朋友作为我编排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让他带着我们一起去到非洲草原做客,根据故事的主线我还设计了看动物、吃烤肉、数星星的游戏情景,让孩子们在愉快的、轻松的游戏氛围和情景中学习,这些游戏的设计也非常有机的结合到音乐中,让孩子们不但能去感受到音乐中的特效音,还能一直都保持着对活动的兴趣。这些游戏的设计也都是基于在孩子们的兴趣点上的,比如:烤肉片的环节设计,班级的创游也开展了烧烤的游戏,孩子们知道了怎么去串烤肉片,怎么翻面,撒作料等基本的游戏经验,也对此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就把这个设计到了本次活动的游戏里。在本次活动中,我还有一个主要的设计点是:难点前知。
在孩子们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特效音之后,我会用真的口哨声来和孩子们做练习,然后再让孩子们跟随音乐来倾听特效音,这就是难点前知。它帮助孩子们
降低了活动中要掌握的难点,更好的去达成活动的目标。
活动目标
1、能听辨音乐中的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
2、能愉快的投入到游戏中,大胆的创意肢体动作。
重点难点
能大胆的创意肢体动作
活动准备
ppt图片(非洲小朋友、大草原)、《草原上的舞会》音乐选段、吸管人手一根、
打孔的肉片、红外线笔一只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非洲小朋友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出音乐。
t:图片上的小朋友跟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是非洲草原上的小朋友,他们来迎接我们去他们那里玩,还给我们准备了一段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二、感受音乐,听特定音
(一)、欣赏音乐
t:刚刚听到了什么有趣的声音呢?(口哨声、哟呼)
小结:刚刚小朋友们听到的口哨声就是非洲小朋友们打招呼的声音,当听到口哨的声音时,就要准备来打招呼说:“哟呼”。
(二)、第一次感受音乐,并引导幼儿听到口哨声后就要说出”哟呼”!
1、t:“我们也来试一试,学习非洲小朋友们打招呼吧!”
难点前知:“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口哨,当我吹起口哨的时候,你们就要说
什么?”“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2、听音乐玩打招呼的游戏。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的是太棒了,大家都已经学会听到口哨声就要说:
“哟呼”的打招呼的方式呢!
(三)、第二次感受音乐,摆动物的造型
1、激发幼儿想象动作的模样,并能大胆的用肢体创意动作的造型。
t:“刚刚我们已经学会了非洲小朋友打招呼了,他很高兴,决定要带我们去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园去看看,你们知道在非洲的大草原上都有什么动物吗?”
t:“你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吗?”
2、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的动物,并用动作来模仿。
t:“还有什么动物呢?”“你能来模仿一下吗?”“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学”
3、听音乐摆动物造型。引导幼儿听到口哨声后就要摆出“各种动物造型”
t:“当听到口哨声,小朋友们就要准备摆出动物的造型,你可以摆跟别人不??
样的,自己喜欢的动物造型哟!”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刚刚都能在听到“口哨声”的时候就摆出了不同的动物造型,真的都太棒啦!
(四)、第三次感受音乐,游戏《烤烧烤》。
1、激发幼儿回忆烤肉的步骤
t:“看完了小动物,我的肚子都有点饿了,你们饿了没有?”“瞧,非洲的小朋友都给我们带来了他们当地最出名的烤肉,但是需要我们自己来烤哟!”
t:“烧烤要怎么烤啊?”
激发幼儿使用椅子来当烧烤炉
t:“没有炉子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
2、第一次游戏
t:“当听到音乐的时候我们就要来刷油、当听到口哨声的时候,我们就要给肉翻面啦!”
3、第二次游戏
t:“刚刚的肉肉都没有放佐料,不好吃,现在我们要来继续烤。记住,当听到音乐的时候我们就要来刷油,当听到口哨声的时候,我们就要撒佐料啦!”教师小结:你们的烧烤都烤的太好吃了,都没有烤糊吧!刚刚我看到了小朋友们都是在听到口哨声的时候就准备要翻面和撒作料了,你们真是太棒啦!
(五)、游戏《找星星》
t:“吃饱了,我们要去散步啦!哇,你们看天都已经黑了,我们来天上的星星吧!看,到底那颗最亮?”
播放音乐,孩子们随着音乐散步,当听到特别音效“口哨声”时,老师就准备用红外线笔,听到“哟呼”的时候,“星星”就出现了。三、活动结束
t:星星们回家了,我们也该回去睡觉了呢!来跟大家说晚安吧!
在本次的活动中,我的第一个目标是:能听辨音乐中的特别音效。这个目标的'达成情况还是比较的好,通过难点前知的实行,我觉得孩子们还是比较快
活动反思
的就掌握了特别音效(口哨和哟呼声)。再通过每一个环节中游戏的烘托,孩子们一遍又一遍的感知到特别音效,而且每一个游戏的设计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非常的感兴趣,全程都保持着对活动的积极性。我的第二个目标是:能愉快的投入到游戏中,大胆的创意肢体动作。这个环节的目标达成
主要是依靠我的第二个环节,引发幼儿说出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并且能够用肢体来表现动作的形态。在这一环节中,我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想法来创意他们所想的动作。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只是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模仿,有个别害羞的孩子就不愿意来表现自己。为了解放孩子们的天性,我临时就调整成了让孩子们站起来,走着进行动物造型,这样的处理之后,我发现了那些比较害羞和内敛的孩子们也就慢慢的放开了自己。
我的感悟:通过这次的活动,给我体会比较大的就是:虽然老师们在每一堂活动中,都会事先预设很多的内容和孩子们的反应,然后随之而产生了一些预设的环节。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在活动中去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通过孩子们的表现作出一些及时的调整。我知道其实这还是比较难的,也比较的考验老师的功底。那么我们就更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能力,让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课文草原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课文草原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