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事迹材料,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在特定领域内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这对于评估其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当编制事迹材料时,务必秉持客观公正原则,不可渲染过分,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通用7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篇1
1996年,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最优秀的飞行员中招募航天员。
他毅然决然报名,并在报名表中写下:“选不上我,我毫无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应选,我会为自己感到羞耻!”
挑选航天员到底有多严格?严格到我们难以想象。
首先是看档案根据身高、体重进行初选。入围后,所有人员都要进行体检,体检程序十分严格,不仅要进行常规检查,连皮肤、牙齿、语言等都要查到!更有精细的医学检查和航天生理检查。聂海胜凭着过硬的素质一一过关,
1998年,34岁的他成为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为了啃下40多万字的飞船飞行操作手册,他几乎没有出门逛过街,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仓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反复读仪表、按旋钮、操作仪器,开着灯练熟了,他就把灯关了摸着黑练,练到所有的动作成为肌肉记忆,练到看球的时候把自己的膝盖当成“紧急营救”旋钮狠狠按下去。
按照要求,航天员的理想体重是65公斤左右,可聂海胜体重74公斤,航天员不能吃药和节食,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运动量锻炼。于是聂海胜除了每天跟大家一起参加常规训练之外,还要加班两三个小时锻炼,无论寒冬酷暑,他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最终,在不影响体质的前提下,聂海胜成功减重7公斤,使身体保持在标准状态。低压缺氧训练中,低压氧舱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气在血管中乱窜,一旦造成血栓可能危及生命,可聂海胜每次都坚持在舱内待30分钟。跳伞训练中,聂海胜竟然仅用8天就完成了一个空降兵一个月才能完成的训练任务。失重训练中,俄罗斯助理教练都在机舱里呕吐不止,聂海胜却镇定自若。超重训练中,胸背仿佛有80斤的大铁锤挤压着,教材要求训练时间不少于60秒,聂海胜硬是坚持到了80秒。头低位卧床训练中,整整五天,聂海胜保持着脚高头低的姿势躺在床上,吃饭喝水都要靠嘴和胃的吸力完成,时间久了头部充血,眼睛刺痛,一站起来,血“哗”的一下全从头顶流到脚底。还有训练要求航天员适应弹射盖的超大震响,有把耳膜震破、造成终身残疾的风险……
这些考验的难度之大,普通人完全无法想象,可聂海胜全部挺了过来!
20__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虽然这次没有上天,但他拥抱着太空归来的杨利伟,依然激动得眼泛泪光……他离航天梦越来越近了!
两年后的20__年10月12日,伴着清晨霏霏的飘雪,神州六号即将问鼎苍穹,
这一次,聂海胜和费俊龙一起出征太空!“在太空飞行的5天里,每当飞临祖国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为只有那里最让你牵肠挂肚,只有那里是你的根。”聂海胜凯旋后,这样动情地说。
20__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
20__年6月,聂海胜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
队友王亚平说:“聂师兄就像是我们乘组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什么都不怕。”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篇2
我叫xx,xx年毕业于xx大学,现任xx分厂工艺员。几年来,在分厂领导的关怀和其他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已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技术骨干。在日常工作中,我紧紧围绕工艺管理这条主线,抓生产,强管理,由于自身的努力和领导们的肯定,先后荣获了“企业精神奖”和xx年度公司“优秀员工”等荣誉称号,今年还被公司推荐参评市级“五一”劳动奖章。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青年朋友们汇报自己工作以来的成长历程及心得体会:
一、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对我来说,刚参加工作,就能遇上xx#1装置建设开工这一难得的机遇,确实是一件幸运的事。那时,我每天上班就抱着工艺流程图在现场熟悉管线和设备,下班后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艺原理、熟悉工艺流程,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翻烂了一本工艺流程图,上面有我做的各类笔记、各种相关的知识,甚至包括每个调节阀、取样点的现场位置,同事们都笑称我为分厂编写了一部“操作秘笈”。同时我也深知化工生产不像在学校里死啃课本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积累实践的经验,所以那时大家总能在任务最繁重的现场看到我的身影,哪里有任务我就去哪里,不怕苦、不怕累、事事冲在前。此外我还自学了设备、仪表、分析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因为我明白一名优秀的工艺人员只有做到将各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够更好的指导生产、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像一块海绵,不知疲倦的汲取着知识,而这种学习的平台和成长机遇,是只有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企才能够提供的。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与岗位职工共同探讨交流;为了能够更好的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无论生产当中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我都会积极的去参与解决。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实践,使我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二、大胆实践,克难攻关,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自xx年以来,因外界工况不稳定,导致生产波动较大。我围绕生产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思考解决的方法,与其他技术人员共同合力攻关,解决了许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xx年初,xx#1装置辛醇产品经常出现硫酸色度不合格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真分析导致硫酸色度不合格原因。在查阅资料、分析计算、探讨交流后,我总结出了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辛醇加氢催化剂进入中后期,催化剂活性有所下降。二是加氢回路中氢气浓度偏低,导致热点分散,反应不集中。三是精馏塔回流比过小,导致整塔分离效果下降,造成重组分不能及时脱除。于是,我要求各班组岗位人员重新调整循环回路中的氢气浓度、转化器热点温度等工艺指标,并依据塔底温度调整重组分排放量。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辛醇色度符合了优等品的要求。
还有一次,丁醛异构物塔中正丁醛产品中的异丁醛含量偏高。于是我阅读了大量关于精馏操作的书籍,从精馏塔的结构入手,分析精馏塔提馏段和精馏段各组分传质和传热的变化,在稳定进料和回流量以及平衡好蒸汽用量上下功夫。在蒸汽不稳定的客观条件下,联系仪表人员在丁醛异构物塔操作界面上增加蒸汽的温度和压力显示,使操作人员可以随时根据进料变化调整相关参数,经过一周的不懈努力,异丁醛含量明显下降,为下游工段的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更好的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分厂领导还指派我去齐鲁石化和利华益公司交流学习,使我加深了对精馏塔操作的理解,掌握了各种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我还被分厂领导派往用户厂家,与供销部门的同事们一道为客户解决产品问题,赢得了客户的称赞,也为企业提高了声誉。正是在企业和领导的精心培养下,使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得以迅速提高,为日后xx#2装置的建成投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责任所在,拼命为之,确保#2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xx年是xx分厂“双线奋战”的攻坚年,“保九争八”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自六月份起,开工准备工作就紧锣密鼓的启动了。
设备调试阶段,我主动放弃了节假日休息,和同事们每天冒着酷暑,奔波在装置现场组织“三查四定”、吹扫气密、清洗水联运等各项开工准备工作。在羰基气密工作进行过程中,我更是连续作战保进度,带领班组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对每个法兰口、取样点、仪表口进行逐一排查。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框架高16米,含有28台设备的羰基系统的气密复查工作,攻克了开车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开展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过度疲劳,工作时我不慎把脚崴伤,那段时间真可谓令我心急如焚,尽管在家休养但我还是利用这段时间,主动承担了新入职员工培训、考试及阅卷工作,为开工做好了充分的人员准备工作。
经过短暂的休养,我就跛着脚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而同事们也因为我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戏称我是“小女汉子”,虽然我不怎么认可这个称呼,但我认为在事业上本来就没有什么性别差异,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即便是女同志也一样能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这期间,我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跟班上岗,先后完成了xx#2装置的吹扫清洗、气密置换、催化剂装填、水联运、管线酸洗等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保九争八”奋斗目标。
四、精细管理,经济运行,从细微处找效益
除了分厂的工艺管理工作,我还负责分厂生产信息的统计工作,汇总产量、计算消耗,并及时将这些统计信息公布在控制室的“对标挖潜”看板上,让每个班号的职工都可以了解当前的产量和消耗情况。
我还根据每月最新的原料、产品价格情况,做出当月的“经济活动分析”,分析每月的生产情况、消耗变化、对标挖潜、经济运行等情况,为分厂组织生产提供依据。在此过程中,我对比#1、#2装置生产成本表,发现循环水虽然单价便宜,但用量较大,如果能够根据生产情况及时调整循环水用量,使循环水用量与生产负荷相匹配,便可使每吨产品的成本降低40元左右,按目前的生产能力,仅#2装置每月便可节约成本70余万元。通过开展“对标挖潜”、“经济活动分析”等活动,让分厂内每个员工都树立了“主人翁”意识,积极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xx年#1装置丙烯消耗降至0.613,对比xx年的0.619,相当于节省丙烯用量1200余万元。今年2月23日两套装置日产1497t,再一次刷新了单日产出成品的最高纪录。今年xx分厂共有8项经济运行项目,我和同事们积极组织实施,现已有4个项目投入了运行,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万里征途远,秣马再启程。站在新的起点,我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企业的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作用,体现自身价值。因为青春只有一次,所以我要用“责任所在、拼命为之”的座右铭来不断勉励自己,用实际行动为企业的百年华诞献礼!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篇3
“我非常期待站在机械臂末端,张开双臂,面向茫茫宇宙。”再度出征的刘伯明信心满满。
20__年9月27日,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如今,刘伯明再上太空。
在航天员大队公寓门口立着8个大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也是刘伯明的执着信念。
20__年“神七”任务中,当翟志刚将要漫步太空时,出现了两个小“意外”:一是开启舱门时遇到了麻烦,翟志刚用力拉了3下,舱门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驶出测控区,舱门必须尽快打开,否则出舱活动就无法进行,“神七”任务的核心目标就无法实现。这时,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他们清楚,使用辅助工具撬开舱门,有可能给舱门密封造成损伤。但无论如何都得出去,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在刘伯明的协助下,翟志刚使用辅助工具,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然而,紧张的心情还未平复。耳机里突然传来火灾报警声。刘伯明镇定地将国旗递给翟志刚,当翟志刚在舱外展示五星红旗时,他转身飘向轨道舱内检查火灾点。他压低嗓门平静地跟舱外的翟志刚说:“如果起火了,我们也回不去了。程序继续吧。”在他们脑海里,当时想到的只有祖国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使命。
20__年12月,刘伯明入选神舟十二号任务飞行乘组。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远超以往历次载人航天任务。最辛苦的还是模拟失重出舱活动训练。人在加压后的训练服里,每次“举手投足”都十分困难。由于戴着头盔,只能通过腕部反光镜观察,脚隔着厚厚的鞋子没有触觉,更别说攀爬、拧螺丝等更高难度的操作了。
“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幸参与载人航天这个伟大的事业。”刘伯明说。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篇4
嘉兴是党初心始发之地,也是“勤善和美”的文明福地,“勇猛精进”的干事热土,我们的身边从来不缺少先进典型,盲人中医师朱丽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8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
9月21日,晚报推出了深度报道《盲人朱丽华用初心照亮未来》。9月22日,市委书记张兵在该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她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嘉兴人文精神,值得全市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认真学习。”
听着朱丽华的事迹宣讲,现场的党员干部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点赞,纷纷表示要向她学习,时刻牢记初心,担负起责任和使命。
市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易太贤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因为两次意外双目失明,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就足以让人佩服,后来她参加培训学技艺,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不仅自强,还用大爱捐助了那么多的孩子,为她的奉献和大爱致敬,向她学习。”
“朱丽华身残志坚,她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她的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听完朱丽华先进事迹报告会,海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费晓义和桐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瑜都情不自禁地为朱丽华鼓起了掌,在她们看来,优秀的浙大学子朱丽霞已经在传递朱丽华的信仰和初心了,“这也激励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去努力克服,斩除荆棘,不把困难当困难,坚定理想,不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听了朱丽华的事迹报告,真正体会到了一个红船旁的特殊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人生境界。初心如磐,‘心灯’长明。”嘉报集团党委委员张渊学感慨万千,他感受到了朱丽华在人生道路上写就的满满的自强不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心中有信仰,光明在心里,落实在行动,她的先进事迹值得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篇5
一手拿焊枪,一手拿焊帽,伴着嗞啦的声音火花四溅,这是焊工在工作的场景,他们用两只手配合焊出各种各样东西,可是,假如只有一只手,该怎么工作呢?怎么才能不被四溅的火花灼伤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独手焊侠”卢仁峰,他不但一只手焊接,并且他焊接的还是国之重器,坦克。
16岁定下目标,立志成为焊接专家
1979年,16岁的卢仁峰来到内蒙古一机集团从事焊接工作。从拿起焊枪的第一天起,他就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工人,要做焊接专家。”
定下了这个目标后,他给自己列了个课程表,一周七天,一三五学理论,二四六学技术,把它贴在工具箱上,《金属学》《焊接工艺》这样的工具书被翻到卷边,看书的地方被坐出一个坑。为了结合理论进行实操,卢仁峰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加焊50根焊条练基本功,焊条上的每个熔孔都力求做到均匀排列,卢仁峰一练就是三年时间,日积月累的刻苦训练,他的焊接技术日臻成熟。
一次意外成就独手焊侠
1987年,靠着平时勤学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在一同进厂的同龄人当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当他鼓足心劲儿想大干一番时,一次意外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那时候的机器是没有感应器的,卢仁峰正在机器旁边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脚碰到了机器的开关,这个时候想抽出在机器中的左手已经来不及了。那一刻,卢仁峰没有惊慌失措,他右手拿着焊把试了试,并没有影响,这个时候才去机器后面把切掉的左手捡回来。
卢仁峰的左手粉碎性骨折,并且感染得了骨髓炎,做了八次掌接手术,在医院躺了整整一年。在医院里住院的卢仁峰让他的妻子把所有的书全都搬到病房里来,病房成了他学习的图书室。在别人看来是难熬的住院时间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学习充电的宝贵机会。一年的时间卢仁峰啃完了焊接初中高三个阶段的书,正好弥补了他理论知识的不足。
虽然受伤,卢仁峰骨子里却带着军工人的坚韧与乐观精神。对他来说面对的挑战越大,迸发的能量就越强。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单手焊接,他一练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跃成为厂里、市里、乃至整个兵器集团焊接技术的技术大拿。经历了8次手掌修正手术,卢仁峰在与病痛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创新成果。
零失误成就“陆战之王”背后的焊接大将
而卢仁峰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即将来临。十几年前,我国正在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这些新型战车使用坚硬的特种钢材作为装甲。然而这种材料的焊接难度极高。
作为领军人的卢仁峰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焊接方法,工人们才能以此为范式而展开规模化生产。为了研制出新的焊接方法,卢仁峰把自己家的煤气罐、煤气灶、厨具都搬到了车间,吃住在车间里,反复琢磨。卢仁峰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做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对新型钢材的性能了如指掌。甚至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他就能听出其中碳当量有多少,判断出应该采用怎样的焊接工艺。一批新型坦克装甲生产下线,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多种严峻的考验中,坦克车体依然坚如磐石,密不透风。
20__年9月3日上午,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的27个装备方队如钢铁洪流般驶过,坦克在阅兵场上亮相,而这个王者的王冠是由无数双像卢仁峰一样的工匠之手加冕的。
传道授业,带徒弟与研发机器人两不误
“一招鲜吃遍天”,从最初的只是为了学习一门手艺,一门技术,到第9届全国技术能手中焊接界唯一一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卢仁峰跟着中国的坦克战车一起成长,也见证了我国焊接设备的变迁,从最早的完全手摇定参数的设备到今天完全数字化的调整焊接参数,这是“革命性的变化”,如今,不惑之年的卢仁峰对于未来,又有了新的目标。
一是带徒弟,目前他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并且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爱人、弟弟、弟媳一家有8个人都干起了电焊工,成了名副其实的“焊工之家”;另一个是研发机器人焊接技术,解放劳动力,为中国智造20__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认识了一个不服输不怕难,挑战身体极限的顽强的中国制造工人,这是个值得敬佩的匠人,这是种值得传承的匠心。相信我国的制造业能在无数匠人匠心的不懈努力下,大踏步前进。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篇6
2月3日,农历初七,立春万物生。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麦田无边地绿着,一如“平民英雄”王锋的精神之光,在中原大地蔓延与传承,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英雄王锋,走了!在20__年南阳的那场大火中,王锋舍己救人,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海。在他的救助下,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四方捐助,仍没留住英雄。20__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英雄王锋,还在!立春时节,大河报记者回访英雄身后事。他的“善良基因”在儿女身上得以传承,他的“侠肝义胆”在四乡八邻得以弘扬,他的“舍己为人”已从中原腹地感动整个中国。
昨日上午,记者从南阳市委宣传部获悉,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籍青年王锋,荣膺20__“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将于今晚8时在央视一套首播,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9时30分重播。
[回忆]
即便再回那天她还是“拦不住丈夫救人”
潘品清楚地记得,她的丈夫王锋,已经离世120多天了。
为方便女儿上学,潘品在南阳新租了房。这里距丈夫“火海救人”的地方不远,但潘品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是一段不愿启封的回忆。
去年5月18日凌晨,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楼上住了25口人。
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卧室正对着的一楼大厅内浓烟滚滚,停放的10多辆电动车熊熊燃烧。
“失火了,救人啦!”呼救的同时,王锋抱起10岁多的女儿,冲到了楼外。
第一次冲进火海,王锋先到一楼北间的卧室,护送出妻儿。
第二次冲进火海,王锋救出一楼东间的一名托教老师和两名学生。
火更大了,烟更浓了。
可是王锋没有犹豫,他迎着烈焰和浓烟,第三次冲入火海。这次,他跑上二楼、三楼,使劲儿地敲打邻居房门:着火了,着火了!
几分钟后,再次冲出火海的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他赤脚跑到近百米外的张衡路口倒下,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
全楼的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20__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在丈夫离世后的日子里,潘品曾假设了无数次,“如果那天我拦住他,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家?”说完,潘品又自言自语:没用的,我知道我拦不住他,看着大火不救人,就不是他了。
[梦想]
孩子们长大了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王锋9岁的儿子王玉金,梦想是长大了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怎么才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王玉金低着头,沉默。片刻,他抬起头回答:帮别人修电视机、修电脑、修电动车——这些都是王锋曾经常做的。
“不管多累,不管在干啥,只要别人开口求助,王锋总是搁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潘品说,她总能在儿子身上找到王锋的影子,善良又细腻。
采访中,儿子依偎在潘品旁边。当谈起丈夫时,一向坚毅的潘品忍不住落泪,王玉金赶忙伸出小手,轻轻地给她擦了又擦。
儿子帮自己擦泪的小动作,让潘品心疼又感动,“俩孩子长大了,更懂事了”。
“昨天晚上,我还帮妈妈用盐水热敷腿。”年前,潘品意外遭遇车祸受伤,每晚要用盐水热敷两三个小时。王婷说,能帮忙照顾妈妈,她很开心。
“女儿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教师,第二个是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三个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在“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投票时,王婷认真看了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她多了一位偶像: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她央求妈妈到北京录节目时,一定要和偶像合影。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时,见到了潘建伟,顺利帮女儿完成了心愿。得知王婷对科研感兴趣,潘建伟的助手专门电话联系上潘品,“他要了我们的地址,说潘教授想给孩子们寄些科普读物”。
两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潘品最大的欣慰。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也是潘品最大的希望。
今年过年,女儿王婷给王锋写了信:“爸爸,我们过年了,我会照顾好妈妈、弟弟和奶奶,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弟弟紧跟着写道:“爸爸我想你了,我会好好学的,我会保护一家人的……爸爸我爱你。”
[期许]
新租了房子她的微信名字改成“希望”
潘品娘仨在南阳新租住的屋子,收拾得温馨、洁净。女儿王婷在屋里养了十多盆花草,阳台上的一盆水仙长了半米高,一串串米白色的花,吐着芬芳。
客厅里放着两张小书桌,将近两米高的四层书架,塞满了孩子们的书。客厅电视机旁,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张“奖状”。
一张是属于女儿王婷的“学习标兵”奖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王婷拿了全班第一。一张表彰潘品是“优秀家长”。
新的一年,潘品把微信昵称改为:希望。
名字孕育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坚强、振奋,担起家里的责任。另一层含义是,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未来,潘品也有了新的打算,她想继续当老师。这不仅是潘品的梦想,也是她选择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潘品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这也算是一种感恩。
出租屋的鱼缸里,4条红色的小金鱼结伴相游,自由自在。“这4条小金鱼代表着王锋、我、儿子、女儿,我们一家四口人永远不分离。”潘品说。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篇7
刘秀祥1986年出生,20__年,刘秀祥曾因“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中国好人”称号。20__年,大学毕业的刘秀祥放弃高薪就业机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从教至今,刘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走遍村庄,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他致力公益,牵线“一对一”资助上千名贫困学生,开展公益励志演讲上千场,听众达上百万人,只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20__年,刘秀祥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刘秀祥毕业后收到了多家企业的入职邀请,而且待遇不错,月薪上万,可他最终决定放弃高薪工作,回到贵州老家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去帮助更多像他一样深陷贫穷境地的孩子。
现在的刘秀祥,已经是贵州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获得诸多荣誉,两次入选“中国好人榜”,也成为“中国最美教师”。
工作之余,刘秀祥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0多场,听众上百万人,还资助贫困学生1700多人。
八年过去了,望谟县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了大山。刘秀祥坚信:“无论我们的孩子身居何处,怎样的家庭和怎样的环境,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通过教育扶贫才能彻底拔掉穷根,越是偏远的地方越需要优质的教育,因为孩子们的未来就在现在的课堂里。”
刘秀祥是令人敬佩好老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希望他越来越好。
感动中国孝事迹材料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