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是把我们内心想法通过文字保存下来的书面材料,在领悟到一些新鲜的知识之后,一定要勤动笔,写好一份心得,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深圳赶深圳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学深圳赶深圳的心得体会篇1
国家有关部委、广东省有关部门动作频频,市场人士预期,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将纷至沓来,一系列的改革成果将在深圳密集涌现。
8月2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到深圳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表示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此前,中央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已于5月中旬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7月31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从五大方面提出80条具体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
其中,多条措施是为深圳量身定制,包括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市场,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资本的有效对接;持续推进深圳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支持深圳申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
8月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新股启动申购,有望于本月中下旬挂牌上市。分析人士预期,接下来,在营商环境改革、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领域,还会有更多成果落地及新的支持措施出台。
学深圳赶深圳的心得体会篇2
通过团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的政治使命和责任,让我对党和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党的光荣历史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青年时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往往有许多潜能,被自己以各种理由忽略或否定。比如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乏自信心等等。但通过团校的学习后,让我们知道作为当代大学生,当代的共青团员,应有充分的自信心去完成领导分配下来的任务和使命,团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应该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心,去迎接和挑战一切困难。团课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可以使我们成为德才俱备的.毛主席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将是知识青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时代,于是我们应在课前留下我们报效祖国,报效党和人民的期望刻苦学习的身影,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的明确了团组织和党组织的关系,是我对党的认识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明白了不仅要在学习中开创,还要进一步了解党的条件,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团员及一名合格的党员发展对象.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具有持久不衰的动力,去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团课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全面的认识了共青团,全方位了解了共青团的社会职能,深刻理解共青团现实和长远的工作任务,从而找准了自我位置,认清责任,积极努力的做一个合格的共青团员,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先进性。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所以共青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其中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团和党的章程,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领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祖国的统一,为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学深圳赶深圳的心得体会篇3
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全家人第一次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通过一个假期的实地感受,描绘了一幅“深圳印象”——年轻之城、激情之城、包容之城,也是一座真正不容易的现代化大都市。
深圳市是年轻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这是我去深圳前读到过最多的“深圳印象”。深圳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史只有三十多年,不到40年间,深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开放创新精神激励下,像一个铆足了劲的小伙子一样,奋力挣起这一片家业。小渔村变成现代化大都市的步伐与改革开放的脚步是一致的。年轻的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形象,尽显其娇气蓬勃。20__年,深圳昂首挺胸跻身全国城市经济前三强,20__年上半年继续稳固其地位,不仅成为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榜样,而且成为世界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之一。“年轻洋溢着娇气”,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的成功举办,使得深圳成为该运动会史上最年轻的举办城市,大运会的“痕迹”更为年轻的深圳树立了“从这里开始”的“青春”形象。
深圳是充满激情的。正是因为这种改革创新的激情,深圳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发展的渴望鞭策着深圳摸索出了“海陆空综合立体发展”的改革开放路子,发展的激情更是鞭策着深圳闯出了一条“深圳—香港—亚洲—世界”的改革路子,在不到40年的发展时间里,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正是因为这种激情,深圳的生活中没有慢字,没有闲字,有的只是对发展的渴望、对商机的追求。深圳的街头巷尾处处蕴藏商机,深圳的酒楼茶馆谈的都是商机。正是这份激情,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的深圳,在短短四十年时间不到就打造成为日益国际化的城市,成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
深圳是兼容并蓄的。作为一座拥有20__多万流动人口的大城市,深圳没有严格的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概念,没有民族间、地域间,甚至是国籍间的“异样化”,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在这里融合,各方语言、各个菜系、各种文化、各类产品都在这里交融。“在深圳打拼,人与人之间的机会是均等的,只有努力不努力,没有不劳而获的。”这是在深圳工作不同层次的人达成的高度共识。因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深圳的城市化率达到100%,也正因为这份包容并蓄,深圳成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
深圳经验是很不容易的。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又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路子等等,有很多的名词前面都有“深圳”这一前缀词,这当然是对深圳经验的高度肯定,但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不容易。作为“万亿俱乐部”成员,能够位居全国第三是很不容易的。第一次去深圳,一定能够亲身体会到深圳的严重阻车、深圳的高房价、深圳的快节奏、深圳的高压力,我们能想到的“特别阻、特别高、特别快、特别贵”等词,对于在深圳生活的人来说却是“特别陌生”,因为他们对这一切都早已习以为常。
学深圳赶深圳的心得体会篇4
“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弃了。经济特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无数创业路上的同行者,让我充满了追逐梦想的勇气。”
见到周剑之前,对这位大名鼎鼎的“机器人爸爸”和他的优必选科技公司,记者已是耳熟能详:2016年央视春晚上,优必选的540台alpha机器人集体起舞;2018年央视春晚开场表演,24只jimu机器狗惊艳亮相;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6台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与明星们同台竞技。来到优必选,记者很期待见到更新奇的机器人产品。
“这是优必选的第一个机器人样机,技术上没问题,但在量产前连续开了四次模,都失败了,仅这一项就耗资千万元。”刚见面,周剑向记者展示的却是他创业之初的“痛”。在公司初创期,这样的失败打击几乎让优必选垮掉。“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弃了。经济特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和无数创业路上的同行者,让我充满了追逐梦想的勇气。”
这次创业前,周剑的人生可谓顺风顺水。他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期间就获得首届德国迈克威力最高奖学金赴德国留学,学业完成后被迈克威力集团收至麾下,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周剑仅用四年就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大区经理。2002年,周剑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开设工厂,为迈克威力等厂商定制生产设备,利润非常可观,他开始在深圳购置房产。
2008年,一次参加国外机器人展会的经历,给周剑的人生带来转折。这次展会上,一台可以模拟各种动作的人形机器人引起周剑的好奇心。他想买,但外商非但不卖,甚至都不让靠近看。这让周剑心中格外难受,他暗下决心,在深圳开始机器人项目创业历程,“看都不让看,那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你好!”
研发人形机器人一直是机器人学者和人工智能科学家的梦想。凭着一腔热情闯入机器人行业的周剑发现,这次创业的难度超乎想象。很快,2000万元被周剑全部花完。
“当时不懂融资,都是靠自己借钱、押房子去筹措资金,走着走着,发现钱根本不够用,只能卖房子。”从2010年到2012年,周剑靠借钱和卖房子支撑机器人项目运转,投入大却不见任何收益。
卖掉第一套房子时,周剑没有多心疼,但父母觉得不对劲了。“爸妈当了一辈子老师,现在靠退休工资生活,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么折腾就是不务正业,现在居然还要卖房子,更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来自父母和工厂合伙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家纷纷劝说周剑放弃机器人项目,但周剑仍然坚持,作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把工厂的股份卖掉,并将自己在深圳购置的房产和轿车全部卖掉,筹措资金投入机器人项目。年迈的父母见儿子不听劝,一气之下离开深圳回了上海。
“2012年卖掉最后一套房子时,感觉非常糟糕,资金上陷入困境,还要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周剑说。
“还好,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周剑说,“深圳的机器人项目创业团队非常支持我,大家一致认为项目已经有眉目了,这时停下来太可惜了。于是我们坚持了下来。”
2012年3月31日,优必选科技公司在深圳南山区的香港理工大学产学研大楼成立,周剑重整行装再出发。当年秋天,为了筹集资金,周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创投活动,出乎他意料的是,凭借开模才开到一半的样机,优必选就陆续拿到了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当时听到投资人说了一句温暖的话,‘你把全部身家都投进去了,我还怕什么呢?’”周剑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托举着他飞向梦想。
2015年,为了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办公环境,周剑想把公司搬到南山智园,这里地理位置优越、租金优惠,但当时处于创业期的优必选,在纳税额等方面还不满足园区入驻条件。园区负责人对公司进行了全面“摸底”后,认为智能机器人正是深圳积极布局的“未来产业”,破格让优必选入驻。“在深圳,政府高度重视创新,不是靠发文件开大会,而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动。”周剑说。
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成就梦想的舞台上,优必选一直在加速奔跑:自主研发的伺服驱动器诞生了,成本降到进口产品的几十分之一;第一台机器人alpha诞生了,教育机器人jimurobot、悟空、商用服务机器人cruzr(克鲁泽)、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walker等接踵而至……
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周剑喜欢透过办公室窗户向外远眺。几年前还是一片旧工业区的南山智园,如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园,有众多创新企业进驻。周剑真切地感受到,一路走来,怀揣创新梦想的同行者正越来越多。
透过“窗口”感受巨变
观察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深圳经济特区是最好的“窗口”之一。40年间,从一个3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为人口超千万的现代大都市,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老渔民邓锦辉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打工妹戚卓获得了改变命运的舞台,创业者周剑不断追逐着自己的创新梦想……40年带来的,不仅有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更有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竞相迸发的创新活力。
行走鹏城大地,最让记者难忘的,是人们对改革开放的深厚感情。在深圳人眼中,改革开放在不断变高的摩天大楼中,在不断变美的城市环境中,在不断变强的市场活力中……改革开放已深深融入深圳人的血液,成为强劲的发展动力。
率先放开生活必需品价格、率先放开土地市场……这是过去的深圳,凭借一个个“开先河之举”成为改革开放的探路开路者。率先实施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全面实施药品“零加成”改革……这是今天的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改革开放再出发。
深圳经济特区40年,为改革开放写下生动注脚。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学深圳赶深圳的心得体会篇5
勇当制度创新策源地
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的教授代明,他曾于1999-2004年在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先后任职研究员、研发部长,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颇有研究。
在他看来,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曾是一座“四无”城市——无重化工业基础、无重大国家项目、无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无资源环境承载力,深圳凭什么迅速实现崛起?
不少学者认为,深圳的崛起得益于其区位优势,毗邻香港;也有学者认为,其得益于政策优势,税收优惠、土地保障带来巨大红利;更有学者将其归纳为有为政府加之有效市场。
代明认为,区位论、政策论、方略论皆有一定道理,但多少有些“失焦”。在众多沿海、沿边经济特区中,深圳的成功与其背后的制度创新不无关系。
例如,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全国各地都来经济特区参观学习,民间科技企业相关规定也逐渐影响到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
唐杰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很多人说深圳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但忽略了一个方面,深圳很早就在科技创新方面尝试系统化地设计制度。
早在1987年2月,深圳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在全国首次提出科技人员可以以现金、实物及个人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工业产权作为投资入股,并分取应得的股息和红利。
这意味着承认知识产权的价值,直接带来一股以华为为代表的创业潮,也为深圳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了体制机制基础。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张思平对此也颇为赞同。他表示,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高科技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以高交会为主要平台的高科技交易市场体系、以高新园区为平台的区域服务体系、以华强北为代表的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产品配套市场体系。
“正是因为上述全方位的政府体制创新服务体系,才为深圳高科技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张思平说。
不仅于此,深圳已经成为制度创新的策源地,不少制度改革经由此推向全国。据2017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的统计,深圳25年来制定的法规和法规性文件当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在国家和地方立法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先行先试,这些法规不仅护航深圳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参考蓝本。
例如,今年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拟新提交审议立法项目29项,包含新制定法规14项,其中,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破冰”,科技企业有望实施“同股不同权”,深圳的立法探索背后,是这座城市改革的底色。
学深圳赶深圳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