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是记录我们内心感受的重要文字,我们必须要认真写,写体会是帮助我们记录自己感受的重要方式,你知道该怎么写吗,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技讲座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讲座心得体会篇1
江雷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分子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通过了解,江雷教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通过向自然学习,研究多种生物体表面特殊浸润性,揭示了生物体表面超疏水性的形成机理,为相关仿生界面及智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提供依据;
(2)仿生制备超疏水界面材料,并实现多功能化组合的超疏水表面,又同时将不同种类的特殊浸润性如:超疏油/超疏水(超双疏)、超亲油/超亲水(超双亲)、超疏油/超亲水、超疏水/超亲油组合,建立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体系;
(3)通过系统研究界面材料结构和特性规律,提出了“纳米界面材料的二元协同效应”,创造性地将仿生微纳米复合结构与外场响应性分子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在单一或多重外场控制下材料表面浸润性的可逆变化;
(4)通过将单一物性(浸润)的二元(亲/疏)设计理念推广到其它物性体系,提出了仿生智能多尺度界面材料的设计方案,为仿生界面材料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科学创新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有关科技创新的讨论已成为街谈巷议,但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创新吗?向江雷院士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使我们意识到创新离我们其实并于不遥远,诺贝尔奖也并不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及的星辰,有的时候它甚至可能直接来源于某次实验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换言之,他认为创新并不源于对创新的刻意追求,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我们国家以体制求创新的做法,恰恰实在扼杀创新精神,刻意追求创新终将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模仿甚至抄袭之路。从江雷院士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他与美国同行的合作更多体现的是鼓励大胆想象和敢于犯错,我想一个宽松而包容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好于一个刻意强调创新的制度。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令在座的同学们时而发笑,时而思考,不但在思路上开拓的大家的眼界,也鼓励了大家在科研道路上的信心。
科技讲座心得体会篇2
9月12日,我参加了晋江市科协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讲座,感受颇深。
一、学习内容简介:
1、省科技中心叶主任在会议上传达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有关精神,它是一项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项目的竞赛,它秉承着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涌现的根本宗旨,已成为目前我国面向全体在校中小学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举办这样大型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不仅为众多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青少年提供了科学展示和科技交流的舞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竞赛与交流活动的推动,使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提高。
2、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周海光教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的讲座,他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发明、如何选题及注意事项、泉州的参赛情况、详细地介绍。
二、学习体会
这次学习使我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听专家的讲座,使我对如何在学校开展相关的科技活动有了一点头绪: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源自于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学生能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主要看他会不会思考,会不会探究。也让我认识到搞科技教育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能获奖,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探究、善于创新、善于实践的习惯。
三、几点思考
我们学校的科技教育应该如何开展,该如何营造学校的科技教育氛围?我想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学校首先要建立一支事业心强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开展生动有趣科普活动。
根据目前我们学校的现状,可先开展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科技活动,如:“巧手创新,变废为宝”、“小发明”、“科学幻想绘画比赛”、“读一本科技书”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的氛围。
此次讲座使聆听的老师受益匪浅,对今后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有了完整的思路和方法,激发了辅导老师热爱科学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情,认识到只要勤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与探究,就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提高学生们动手动脑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科技讲座心得体会篇3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科学的脚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求索。于是,在山之阳、水之湄、海之滨绽放出一朵瑰丽的奇葩,让世人以仰望的姿态注视。在一代又一代科学人的努力下,这朵花愈加的娇美。然而当人们惊羡它的美丽时,又可曾知道它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走近科学》讲座将我们引入漫长、奇妙的科学史。
当人们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奉为真理时,当人们的思想被宗教摆布的时候,一个声音站出来说:“不,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世人的嘲笑、教徒的破害并没有让他屈从,而是愈益的坚强。他用毕生的精力为“日心说”奔走呼喊。终于,在他双眼失明后亲手摸到了刚刚出版的关于“日心说”的`著作。
科学正是需要这样具有顽强品质和敢于反抗精神的人。
科学的发展亦需要谦虚的品质。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也曾谦虚地称自己是科学海边拾贝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在科学的海边拾贝的孩子,在前人泛起的浪花中拾到了令人欣羡的贝壳。“墙角的花儿,当它孤芳自赏时,世界便小了。”在波澜壮阔的科学海洋面前,惟有谦虚才能一览它的壮阔。
科学是无国界的,它应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当人们敬佩居里夫妇历经数载发现镭的不懈精神时,又怎能忘记小居里夫妇的无私和对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呢?“你们一定要抢先研制成核武器,维护世界和平。”当小居里夫妇语重心长地对中国科研人员说出这一番话时,世界为之折服了。这是怎样的无私与博爱,它为人类和平进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类生活条件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维护人类和平亦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当霍金的思维遨游在无边的黑洞之间,我们的思维也正漫游在科学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改变生活。你热爱生活吗?那么请热爱科学吧。
科技讲座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们去了xx小学生科技中心的科技制作室(1),在这里给你一小块硬纸板,做成一个椭圆形的轮子,转动轮子后,它上面的物体会运动的。你能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易拉罐、饮料瓶、硬纸板等变废为宝,做出好玩的玩具。
我们做了用凸轮(包括双凸轮和单凸轮)、蜗牛凸轮、火车凸轮、偏移凸轮做了一个可以活动的小制作。这些实验都能让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并揭示出一定的科学道理,为我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这些实验可以说是最好的实践活动,其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的,知识与趣味并重,动手又动脑,力争让我了解一些现代科学的重要原理。实验虽然小,却有大启示,既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又让我愉悦地步入科学的领域。有趣的实验现象将引导我经历一个科学的发现过程,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而发现一个新的自我。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有发现;勤于动脑,就会有收获;乐于动手,就会有奇迹。科技制作活动就是让我们自己想、自己做的活动,在这里美好的事物将从你的手中产生。
科技讲座心得体会篇5
作为白云校区的第一届学生,遥想初来乍到时白云校区只有荒凉的几座建筑,荒凉偏僻的背后是刚踏入校园求知若渴的激情和奋发向上的动力。偌大的白云校区,野草丛生的背后是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匮乏,连图书馆都没有的我们渴望知识的洗礼和熏陶,在没有网没有书的日子里,我们只能通过阅读教材认真听课中度过,憧憬着的丰富多彩校园生活太遥远。在学习道路上茫然的我们在白云恍如隔绝尘世,内心安然沉静的背后是空壳的灵魂。
20xx年11月,当学术讲座走进白云时,无数12级学子和我一样拿起宿舍的椅子前往还没有装修好的饭堂三楼听讲座,犹记当初为了抢到好位置,讲座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就去排队,还带本小本子认真地做笔记,没有地方坐的同学还席地而坐,只为汲取知识。演讲的老师在上面讲着,同学们在下面听着,下午的阳光晒进食堂里,照在同学们后背,食堂里响起的是老师演讲的声音和底下同学们刷刷做笔记的声音。一双双盯着演讲者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满足,老师也讲得起劲,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拉长到了两个小时,汗水已经湿透了他的衬衫。一场知识的盛宴下来大家意犹未尽,这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尽管搬到了穷山恶水的云南,无所的学生和老师们都能饱含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成长中的白云有其艰苦期,纵使荒凉落寞,不变的是求知向上的精神品质,而人文科技讲座正如一汪清泉送来了一抹甘甜,是精神传续的纽带,带给一个新生求学道路上的希望,丰富了我们学识的同时也让白云校区愈发有人文气息。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12年周卫忠院长的讲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周卫忠老师,是我院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西方文学、文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俄罗斯文学和文论,近年来侧重巴赫金诗学研究。先后开设过《外国文学》、《西方文论》、《西方文化概论》、《俄罗斯文学专题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巴赫金诗学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西方文学、西方诗学、西方哲学和文化的研究中有一定成就,尤其在巴赫金诗学研究领域较有造诣。周老师生动地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在小说当中展现出的哲学思想,引发了我的深思,也因此我开始喜欢上俄罗斯文学和哲学,开启了我对哲学的认识和思考。尽管不是文院学生,但可以说听过周老师的讲座后,我开始大量阅读有关俄罗斯文学的书,对俄罗斯民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看小说成为了除了专业课之外的第二兴趣。看文学作品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思考,也让我浮躁的心沉淀下来。
学术讲座在白云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四年里经历过10次讲座,虽然讲座的质量不一,涉及到学科范围也很宽广,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金融的,有科技类的,有人文类的,讲座的地方也有饭堂到了礼堂课室,越来越正规越来越正式的同时也见证了白云校区的成长。在如今这个注重物质的时代,开设讲座在大学变得难能可贵,学术讲座的背后是大学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体现。学术讲座的举办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求知精神的延续,是大学自由思潮的交融碰撞。四年的学术讲座对于一个行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不舍的,走出社会也就没能听到这么多元化的声音,那颗逐渐浮躁的心也没法再回归这片学习至上的的净土,心中不免叹息遗憾。在这个社团占据半边天的学校,校园生活沉浸在娱乐和交际的社团活动中,学术讲座的无疑是一份令人安心的净土,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讲座质量提高的同时,一些同学抱着为了学分而刷印章的目的去听讲座,讲座的秩序混乱等情况,还有就是一些高质量的讲座却一票难求的境地,盖章的鸡肋要求还不如学生的自发兴趣来得实在。学校的讲座制度成为被学分至上逐渐污染的境地,个别听讲座同学态度散漫,讲座设置无提问环节、缺乏学生交流都难免让人为一个高质量讲座感到遗憾。
四年讲座获益匪浅,但愿讲座越办越好,不要为了盖章而盖章,不要让学分制污染了这块福地,也让学生能在四年的讲座时光里且听且珍惜。
科技讲座心得体会篇6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我们的信息知识、自学意识、和知识创新能力,是我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了信息社会中文献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及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让我明白了学习科技文献检索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让我了解到了更广阔、更科学的途径来搜索相关资料,这对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大帮助。总之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科技文献检索课程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献信息,从而避免走弯路,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学习节省了不少时间。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程让我们了解了文化的魅力,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促使我们从这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开拓思路、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能很好的帮助我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学习了这门课程我能很快的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让学生能更快的、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这样图书馆的作用也能发挥到最大,对我们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作为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固然要学习和掌握好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和善于运用搜集、积累于整理文献的学习方法。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终生学习是跟上时代要求的唯一途径,而善于搜集、积累与整理文献,就是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最基本功夫。
科技讲座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