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站在不同的层面,我们才会有不同的感悟产生,这时候就要将心得体会写好,心得体会是持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一部分,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抗疫情精神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抗疫情精神心得篇1
天空有广阔的蓝,烈火有绚烂的红,一场“新冠”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医护前赴后继奔赴战场,不论生死,不计报酬,才发现这世上最美的颜色,是这一抹白色…
疫情开始之初就和主任说过,我把老婆孩子已经送回家,我自己了无牵挂,可以上一线,后来接到医院通知,抽调我作为首批第一梯队支援华北油田总医院传染病院的医生,内心早已有了准备,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又是科里年轻的医生,在国家需要,医院需要的时候,我理当一往无前。接到通知后,害怕家人担心,并没有通知家里人,自己收拾了行囊来到医院报道,后来家人还是从别人发的照片才得知我来到了一线,没有埋怨,只有一句做好防护,以你为骄傲,等你回来…
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就进入了污染区,第一次穿隔离服,第一次取鼻咽拭子,第一次收治病人,面对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疾病,说不紧张是骗人的,可是看着患者渴望的眼神,我们也不能表现出紧张,只能安抚患者的情绪,给他们鼓劲加油!看着同事们每次工作半天从污染区出来之后湿透的衣服,满脸的勒痕,再看到患者症状减轻,胸部ct病灶吸收好转,患者一句谢谢你们,辛苦你们了!真的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再累再辛苦也不能退!一定要打赢这场仗!
为什么说最美的颜色是这一抹白色,因为这是代表无数不计生死前赴后继奋战在一线的医护的颜色!是圣洁的颜色!借一段网络上比较火的文字,希望疫情早日消退,己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染者數萬計,眾惶恐,舉國防,神州皆閉戶,南山鎮守江南都,率白衣郎中數萬抗之,且九州一心,月餘,疫盡去,國泰民安!
抗疫情精神心得篇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四川省康定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总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部署,结合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康定市突出“四个一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用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十五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作用充分发挥,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一线凝聚力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措施》要求,一是注重纵向贯通。市直各部门要统筹在岗工作力量,结合结对认亲工作,组织干部职工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政策和防护知识宣传,保持沟通联系,及时掌握结对亲戚家庭人员动态信息,构建起上下纵向联动的疫情防控体系。二是注重横向联动。村(社区)要建立支部书记联系支委、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防疫工作机制,通过划分“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区”网格等方式,细化党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具体职责任务。按照“按需设置、因事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对无职党员设置宣传岗、监督岗、消毒岗、排查岗等工作岗位,落实无职党员具体任务,织紧治密疫情横向防控网络。三是注重系统聚力。各级党组织要通过下发倡议书、开展承诺等方式,在做好本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鼓励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主动担当作为,“两新”党组织要调动涉医涉药非公企业或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凝聚共克时艰的疫情防控合力。
强化组织建设,夯实一线战斗堡垒。一个支部就是一个防控堡垒。《措施》要求,一是强化组织覆盖。要坚持将堡垒筑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按程序在各防控卡点、检疫站(点)、留置观察点、医学隔离区、医疗救治区、流行病学调查、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后勤保障等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建立临时党支部,要做到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干部。二是强化作用发挥。临时党支部要按照“2+1+2”的模式开展工作,即临时党支部接受驻地乡镇(街道)党(工)委和上级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贯彻落实好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和上级党组织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锤炼政治品格,争做一线先锋模范。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措施》要求,一是主动示范引领。广大党员要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坚决保证政令畅通。带头坚守岗位,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带头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带头不捕杀猎杀、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带头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提高防控意识,不组织集会、不参加聚会。二是主动履职尽责。广大党员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宣传,主动承担疫情防控急难险重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间赛跑、与疫情抗争,及时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举报和奖励机制宣传,畅通举报电话,推动疫情群防群控。三是主动冲锋在前。要在防控一线开展“戴党徽、亮身份、当先锋”活动,通过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服务队、党员先锋队等措施,让广大党员担当在先、冲锋在前。四是主动发声亮剑。广大党员要积极向亲属、朋友宣传科学防护知识、解读政策措施,提升群众自我防护能力。积极传递好声音、宣传正能量,敢于同不良言行作斗争。
强化激励保障,鼓励一线担当作为。牢固树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措施》明确,一是鲜明选任导向。坚持在“疫”线考察识别干部,“疫”线提拔重用干部,对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挺身而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扎实工作、经受住考研的干部,结合一贯表现,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二是优先晋级晋升。坚持在“疫”线晋升干部职级,对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先晋级晋升职级职数。三是重点发展培养。坚持在“疫”线培养发展党员,注重在疫情防控一线发现、考验入党积极分子。四是加强组织关怀。加强“疫”线组织关怀,用好中央、省、州委下拨党费,支持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大力宣传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职工,对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扬表彰。五是加大考核力度。把疫情防控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表现突出的领导班子,在年度考核时优先评为“优秀”等次;对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党员干部和医务工作者,优秀比例可提高到参加总人数的30%。六是减轻基层负担。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文件,严格控制材料报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疫情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职工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疫情精神心得篇3
2020年新春,因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的日趋严峻而给国人心头都笼上了一层阴霾,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是时候“堵漏洞”的“警钟”。疫情是一面检验党员干部能力的“镜子”,能够从疫情中真实反映其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等,而对于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家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方面,它也给我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相关部门还应就“疫”取材,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正是党中央从“堵漏洞”“补短板”的角度考虑,对现有的防控体制机制各个方面进行再审视、再巩固、再加强,全方位统筹、多角度安排,用心铸就疫情防控的“护甲盾牌”。
织牢法治“护甲”,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穿上护甲可以在近距离与敌人角斗中增强自我防护能力,等同于让战士穿上了一层严密厚实的“防护衣”。对于疫情防控方面,国家也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从制度层面为强化公共卫生法治建设披荆斩棘、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理应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进而能够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织牢法治“护甲”,方能为疫情防控之战赢得获胜先机。
部署点位“防线”,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正如将军领兵打仗先要懂得一定的用兵布阵之道,用心部署好每个作战点位,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护网”。要铸就疫情防控固若金汤、坚若磐石的“铜墙铁壁”,也应从完善最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手,部署好防控点位,巩固拉长“防线”,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方能织密织牢这第一道“防线”;同时,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实现“防线”之间的无缝衔接、精准布局,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架构”更完善,发挥所长、补齐短板,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才更有把握与信心。
改良旧式“盾牌”,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俗话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不能以恒久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去重新衡量和反思,让应对之策也有相应的变化。在疫情这场“大考”面前,我们也暴露出了在防控救治、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种种不足,鉴于此,改革现有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这些有力举措都是为了让防疫“盾牌”更加坚实有力,在力克疫情“敌人”的同时,也能保障“后方”的补给储备,使其跟得上时代脚步、跟得上群众需求,从而构筑起一张比过去更富有张力、牢不可破的“安全网”。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的,“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这场战“役”考验,我们不妨就“疫”取材,从中深刻审视、认真反思、汲取教训,铸就疫情防控的“护甲盾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力部署和“全民总动员”的支援带动下,坚信疫情“拐点”会早日到来,这一仗我们必胜!
抗疫情精神心得篇4
#我的生活也是头条#
曾经的儿子有很多坏习惯,总是喜欢喝饮料,总是喜欢熬夜看书学习打游戏,总是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感觉不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年轻人并不是不注重身体健康,是因为身体还年轻,对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自己身体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发出预警信号,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还年轻,感觉不到是在牺牲身体健康,去换取某些东西。
每次父母跟他说注意身体健康这些事情,孩子总是认为父母啰嗦,不值一提,并嫌弃父母烦,不愿意和父母说这些话,还是我行我素。
未经他人苦,勿劝他人善。
父母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要注意身体,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年轻,没有经受过身体不舒服的打击,怎么也听不进父母的建议和劝告。
疫情放开没几天,在外省读大学的儿子终于阳了,发烧头疼,经历了痛苦的三天发烧头,疼咽喉痛,咳嗽,只能躺在床上,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身体健康。
接着从12月开始,一条一条不幸的消息传来,例如59岁、40岁、49岁,三位中山大学教授相继离世,都在医学院任教,对孩子的健康思想震撼也是巨大的,自己经历了才知道身体健康是多么的宝贵,多么的重要。
看到了这些突然才明白,没有一个好健康身体,最终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有可能会归零,健康的身体永远是生活中的首选项,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各种梦想。
没有好的身体去谈生活收入,去谈科研梦想都是不靠谱的,经历2024年疫情的儿子明白了身体健康最重要,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开始在调整当中。
也明白了,最近网上为什么那么多的网友质疑我们的卫生公共专家,核心问题是他们的说法和建议,与普通老百姓身体健康基本需求不相符,诚实的身体,告诉自己,专家说法,是有错误的。
主要表现是在疫情刚放开的时候,有专家说过不用害怕新冠病毒,因为就和普通的流感差不多,更提到非必要不上医院,因为90%的感染者都将是无症状或者轻症状的表现。
可是现实情况呢?感染后的症状比流感严重多了,有的人感受到吞咽刀片之苦,高烧高热两三天才退,全身腰酸背疼痛无法安稳入睡,根本就不是流感所能比拟的,各种辛苦,再加上周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状况,所以到最后便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击碎了对专家的信任。
实事求是的说,这也没有错,这些都是科学问题,专家是在疫情放开后的一些预测判断的观点和看法不是100%都是正确的。
科学问题上质疑专家,质疑权威,实事求是,也是社会的进步,也告诉专家,人民健康的预测是大事,大家更应该尊重科学,敬畏科学,更慎重的发声。
也告诉年轻人,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坦途,很多东西上的人类认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可以去研究。
在科学问题这件事情上,尊重权威这个人,但权威的一些观点和看法,是可以探讨的,没有必要去迷信权威的一些看法。
每一个人都可能有错,权威也不是神,牛顿、爱因斯坦在科学的路上也有局限性,也被质疑,才有了科学的发展,人们依然尊重他们,并不是否认他们的伟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才会走得更远,更踏实。人民身体的健康才会更有保证!
有了健康的身体,去谈理想,去谈发展,去谈经济,才会更从容。
抗疫情精神心得篇5
九州激荡,风鹏正举。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要坚持有力度和有温度相统一,把科学精准防控要求落到实处。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以不动摇、不走样,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更有效地开展防控。
无论是无论是根据检测、流调结果做好风险研判,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原则上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应解尽解,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还是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和看病就医等民生需求,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由你我共同打拼出来。生在华夏家,当祖国需要,不仅是党员挺身而出,而是你我跨越山河的全力以赴!面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我想说,保持良好的个人习惯必不可少;不扎堆、不聚集的倡议必须践行;我还想说要做好科学防护,且感染后再接种疫苗也有必要,特别是超过60岁以上老人,不仅不要轻易相信朋友圈的抓发,还要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科学理性认识到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安全有效的措施。所以每位老人们,要积极勇敢地全程接种新冠疫苗,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名抗疫小勇士。同时也不要忘了喊上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让大家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哦。另外,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发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预防新冠肺炎,在这里我呼吁广大北京市民朋友们:科学防疫,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新征程是追梦人的征程,由你我共同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躬身奋进,梦想定会实现!
抗疫情精神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