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的人物命运与读者情感共鸣,在书写读后感中得以体现,要想写出有意义的读后感,就必须进行深入阅读,只有对书籍内容有全面把握才能有所体悟,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孩子的心读后感最新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孩子的心读后感篇1
我读了一本书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让我在轻松阅读中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对我很有帮助。现在介绍给大家。
它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著名演说家,叫乔辛·迪·波沙达。这本书被译成多种语言,畅销20多个国家,改变了无数读者的人生。
故事是这样的:小学生珍尼弗家境不错,平日里衣食无忧,但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亲乔纳森事业成功,但平时工作十分忙碌。为了帮助女儿快乐地成长,乔纳森给女儿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还把自己小时候参加过的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拿来跟女儿分享。他的努力终于让珍尼弗有了很大改变。她不再遇事抱怨,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会管理自己,无形中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有趣的棉花糖实验是这样的:给你一颗棉花糖,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它的话,就能再得到一颗做为奖励。经过调查,能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学业、事业上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无法坚持15分钟再吃棉花糖的孩子优秀。
在这个实验中“棉花糖”象征着幸福感;“坚持与耐心”象征着延迟幸福。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成功的人是不会急着吃掉棉花糖的;成功的人都是会“延迟幸福”的人。
书中的主人公珍尼弗原来是一个爱迟到、缺乏自信、缺少金钱观念、没有人生目标的小女孩。这些缺点我也有。最吸引我的是珍尼弗爸爸告诉我们的那些改掉缺点的方法和道理:
书念得好,就会在人生的路上受益无穷。
通过多多练习,勇敢地改掉错误,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就能建立起自信。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守时,是一件生活中必须注意的事情。不守时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别人的信赖。
现在虽然过着富中的生活,但生活是充满变数的,如果把所赚来的钱轻率地花掉,很可能在某一天又会变得身无分文。只有懂得把辛苦赚来的`钱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的人,才有机会拥有更多的财富。我们要在金钱的使用上养成节制的习惯,而且要在有余力的时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不见得都能成功;只有认真努力做准备的人,才有资格成功。
过去曾经做过什么并不重要,现在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明天的成功,今天的我又该做些什么?
三十秒法则:在必须决定某件事情的一瞬间,一定要多考虑三十秒。不是叫我们犹豫不决,而是要多花三十秒钟的时间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
面对困难不可以逃避,而是要想办法解决。说不定,困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克服。
在找到好朋友之前,应该先成为别人的好朋友。
知道是一回事,直正去做又是另一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
最后,这本书的编者告诉我们:棉花糖代表我们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无数机会和诱惑。我们需要做的是:非常小心谨慎地选择,选择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成长的机会,放弃那些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的机会。有些机会在当下看起来很灿烂,但可能会因为经不起时间的打磨而光芒骤减;有些机会在当下看起来或许会像鹅卵石一样平凡,但日后却能成为璀璨的宝石。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同时也觉得自己变得很有力量。所以很想把这个书推荐给同学们,一起吃这块现在必须吃掉的“棉花糖”。
读孩子的心读后感篇2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黄蓓佳写的我要做个好孩子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是金铃,虽然她的学习一般,但是她善良,友爱,还很爱护小动物,我奶奶还说长得胖很好,很有力气。
里面有一事情,让我非常觉得感人。"邢老师病得很奇怪,好好的一个人,本坐在办公室里改作本的,忽然间天旋地转,人跟着咕咚一声跌倒在地上,把额角都磕破了一块。"这一段让我觉得刑老师摔得不轻。这一段我觉得金铃很关心老师,很重感情。"可刑老师一病,几天没在教室里露面,金铃心里还是很想她。况且刑老师是为了他们班级累病了的,金铃总觉得自己也有一份责任,心里不是滋味。"我觉得这段金铃是个好孩子,因为她关心老师。"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一下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可算是逮着机会了。好学生还能管得住自己,调皮的孩子简直快活得不知道本人名字怎么写的。"这一段我觉得就很像我们班,老师不在,我们就大声说话,老师一进我们就鸦雀无声。如果让我说怎么做好孩子,我就会像金铃一样去做好孩子,选择金铃好的方面去学习,做一个正直的好孩子。
读孩子的心读后感篇3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要被逼着做自己最讨厌的事情。他们经常会抱怨连天,甚至开始讨厌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但他们却从没有想过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又是什么。答案就隐藏在著名作家查尔斯·金斯利的《水孩子》之中。
?水孩子》是金斯利唯一的一部童话。书中讲述了小汤姆从一个扫烟囱的小男孩儿,变成一个水孩子,再从水孩子逐渐成大,经过一段历险,终于成为科学家的故事。在从水孩子成长为科学家的时间里,仙女告诉他:“要想成为一个男子汉,就必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句话令我有很深的感触。
在故事中,汤姆也曾犯过不少错误。比如,偷吃糖果,捉弄小动物。他也受到了惩罚,他的身上长满了刺,他的.舌头尝不到那些美味的零食。仔细想想,如果汤姆得不到教训的话,他也许就会把牙蛀掉,甚至只能成为一只肮脏的小水蜥。
如果把这段话跟现实生活中连起来的话,那么有些事也不是父母的错。小时候,我总是不想吃饭,因为它不是我喜欢做的事。这种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放任我活活饿死呢?当然不行,他们必须得逼着我把饭吞进去,再上点儿小小的惩罚。可他们并没有错,而是因为爱我。无论他们自己想不想做,都必须得做。他们的身体里都是爱的齿轮,当齿轮转动时,他们就必须行动,免得我变成一个更坏的孩子。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其实,当父母逼着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先去怨恨他们,而是要想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时候,当他们让你做你不喜欢的事儿时,不要用烦恼的心情去面对,可以试着以喜悦的心情去看待。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这件事也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最后,也许你会像汤姆那样,喜欢上这件事,甚至不惜一切地要去做它。
这就是《水孩子》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孩子的心读后感篇4
我读了黄蓓佳著的《我要做好孩子》,我被书里面精彩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吸引着,一口气读下来,很是喜欢。
书里讲的是一个六年级学生金铃如何面对学习、生活的故事。金铃她是个“自来熟”,她走在马路上,就能和一对陌生的男女聊起天来,还坐别人的车回家。她心地善良,为人宽厚。邢老师对她并不好,可在邢老师生病时,她还主动送花给老师;当朋友遇到困难时,她会拔刀相助;她很喜欢小动物,有一次,她看见一个顽皮的孩子将一只小鸟弄死了,金铃为此很伤心,便为小鸟写了一篇《我真想为你造一片森林》。
金铃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乐观、开朗。她的成绩一般,不好也不坏。语文常考在85分左右,高也高不过90分;数学也不理想,她很粗心,十道计算题能算错六道;英语还可以,常考在90分左右。虽然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她从不灰心。
我对书中印象深刻的`是最后金铃妈妈的话“跑吧,孩子,冲刺吧!”是我喜欢的也是最感动的。金铃的妈妈——子卉坚信金铃很优秀,可前半部分妈妈子卉对金铃一点信心也没有。但现在妈妈坚信金铃是优秀的,是因为金铃的乐观,坚持改变了妈妈对她的看法。
读完整本书,发现我有许多地方和金铃很相似,也坚信自己也会做一个像金铃那样的好孩子,也让妈妈坚信她的女儿是优秀的。加油,小莹莹。
读孩子的心读后感篇5
最近,我们学校给我们老师每个人买了一本《孩子们,你们好》,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根据他长期进行没分数的教育实验的成果写成的描述小学教育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者以一个教学班实例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他和他的学生在小学四年里的教学和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所有方面。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他在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所有孩子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让我看后受益匪浅。他在第一章《前夜》中所写:“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诀,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做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让我感动和受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待自己工作的那种认真的态度。
在开学前一周他亲自给将进入自己班级的孩子写一封信,告诉孩子们他已经长大了,老师将在教室里欢迎他们的到来,告诉他们老师将开始和他们一起过一段快乐的学校生活,作者这种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想想自己,什么时候这样做过?从来没有想过提前关注自己将要教的孩子。
自己曾尝试着让孩子们当自己的老师,让孩子们给自己写信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当我看到孩子们的真心话时,多多少少有些不舒服,随后自己就不了了之,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让孩子当自己的镜子。想想自己在实际的操作过程,自己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传统思想,还是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办法把自己认为对学生有好处的知识灌给他们,很多时候是强制的,明明看见孩子们的脸上表现出来的是不乐意,但还是照样做;自己是老师,自己就是对的,所以很多时候明明已经看到孩子抵触的神情,可我们依旧进行着,而且觉得一切理所当然,问心无愧,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他们好,可是今天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感觉自己对孩子们有很多的愧疚,为了图自己省力,用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孩子们。以后我会向作者学习,做孩子们的老师,做孩子们的朋友,也做孩子们们的学生。
在第一章不长的篇幅中还让我学习到的是,开学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孩子们对老师有个好的印象,对老师有种亲切感才行,那样对自己的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后自己 要学会说:孩子们,你们好!用最亲切最美好的声音说。因为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已经爱的入了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读孩子的心读后感篇6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封底的一段话:“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最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触目惊心的一段文字,就这样肆无忌惮地印在封底。我不知道多少家长会读到它,读到的人中,又有多少会把自己对号入座,然后扪心自问:“我懂教育吗?我是不是也在制造失败的孩子?”
作为一个新手家长,我曾被五花八门的早教理念迷了眼。冯德全、王财贵、杜曼……似乎所有的人,都在为孩子寻找最优的教育方案。可是,这些早教法,真的对儿童有益吗?他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吗?每次看到那些“神童”、“小天才”的故事,我的心里总是有一些不安。我常常想,那些孩子,他们真的会拥有成功的人生吗?他们幸福吗?我无从得知。我所看到的是,现在我们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也都很不幸福。他们的幸福,似乎被人拿走了。
我不想把我的儿子培养成所谓的“天才”,只要他快乐幸福的长大。可是,我也深知,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如果不用心“培养”孩子,也许他将来真的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就像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所说的:“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那么到底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接触了蒙氏,我才感觉找到了真理。在李跃儿的教育方法里,处处可见蒙氏的影子。尊重、自由、爱,缺少了这些,教育生产的,真的只能是“失败者”吧。可悲哀的是:在这么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有多少家长会去读皮亚杰、蒙特梭利和卢梭;相信冯德全的人倒很多吧,可惜只是一场骗局;而李跃儿的画室,不仅仅是学画的地方,俨然成了一个心灵治疗的诊所……
作为一个家长,不懂教育,制造的还只是一个“失败者”;作为老师,如果我不懂教育,制造的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失败者”,想到这儿,我不寒而栗。我真怕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兢兢业业误人子弟”的那一类教师,就像李跃儿所说的当初的自己。
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作为教师,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读孩子的心读后感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