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读后感参考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透过书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书籍所探究的主题,读后感让我对作品的冲突和转折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一本读后感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一本读后感参考7篇

读一本读后感篇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在其他人眼里是一句名言,这句话在我的眼里是一句名言,更是一句真理。

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后,我都会感觉我又长大了,会品味书中的道理了,这应该就是书籍的力量吧!

在父亲给我买了一本叫《青铜葵花》的书后,我才真正的理解这句名言。

?青铜葵花》这本书是曹文轩的一本小说,生动地写出了人间处处有真情的画面。

?青铜葵花》这个题目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两个主人公青铜和葵花,另一个意思是葵花的父亲将青铜和葵花两种事物完美结合。

这里面的许多情节都很感人,青铜是一个哑巴,但他比每一个正常人还要善良,他学会了忍受别人的羞辱,为了自己爱的妹妹葵花放弃了上学的机会,为了给奶奶治病亲自去割芦苇,编芦花鞋,冒着大风雪天还要承受着风雪的捶打去卖鞋,但是他仍因为多买了一双鞋,多赚了一点钱而把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也卖了,回家后脚都冻僵了。看完后,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转,青铜太爱他的奶奶和妹妹了!

他们家有一头牛,那头牛很有灵性,在青铜难过时,经常用它自己的方式来安慰青铜,但在一年冬天,牛死了。在我看完这段后,心里思考了很多,心理默念着,青铜你不要放弃生活。葵花回到了城里,青铜十分的想念她,在心底大喊葵花!

?青铜葵花》是一部值得读的书,值得思考的书,青铜像是风筝,一直在逆风中飞翔,总有一天会成功。

读一本读后感篇2

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烟火的纯孩,却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

读一本读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读了《培养男子汉的故事》这本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宽容崇高的品质》一文。

里面讲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完成了表演任务后,在回到地面时飞机发生了意外,在三百米高度时,两个引擎熄火了,但胡佛凭着高超的技术安全着陆,未发生人员伤亡。而事后调查发现导致事故发生的是保养师给飞机装错燃料,于是他去找保养机械师。机械师认为胡佛肯定会狠狠地骂自我一顿。然而恰恰相反,胡佛不但没有批评机械师,而且还亲切地提醒他以后要注意。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别人犯了错误,我自我来承担后果,这原本是会让我很生气的事情。可这时我能原谅别人那将是一种最崇高的品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感到很惭愧,记得有一次,班里的张家硕刚从我旁边走过来,平白无故地骂了我一句话。我感到个性生气,于是就顺口也骂了一句。跟胡佛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而读了本文后我也明白了以后做人要宽容、大方。机械师把飞机的燃料装错了,竟然差点把3个人的生命送上了西天,可胡佛还原谅机械师,而我为了一点小事就这样生气,还差点失去了一位好朋友。真是使人感到了万分惭愧呀!从今以后,我必须做一个宽容的人。

读一本读后感篇4

最近一直在看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并的是他的畏友写的《续爱的教育》(著者详细名称未知)。这两部著作,前者涉及到学校教育,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的相处之道,译者夏丏尊先生称之为感情教育,是软教育。但其中涉及到较多的病痛死亡,读来不免让人感怀神伤。而后者是自然教育,所崇尚的是意志教育,也称硬教育。我想此两者的结合,才算一个人一生的完整教育,而我认为续书所阐述的比前者重要且深刻得多,但我们却连作者的名字都不得而知,这实属又是历史对有功之人的一种戏谑。我也只能权当悲悯一番,转而对自己能够细读此书而欣喜至哉。

读罢这两本书,我却不免哀叹原来我未曾真正受过教育。我的小学教育岂是这样走过的:

如智者般的先生平等温和的看待每位学生,无论贫穷贵贱,无论成绩资质,忍耐学生的淘气无知,即使学生间的吵闹,一瓶墨水正中自己的脑袋,他也绝不在未弄清楚状况时发脾气。

如兄弟般的同学之间的情谊,印象最深的是卡隆和代洛西。卡隆是这个班级正义的化身,他比同龄人长得高大,魁梧,但他不欺负弱者,而是保护班里常受欺负的同学,如克洛西,耐利等人,且不求回报。

班里还有其他同学,如整门心思都在如何为商赚钱的卡洛斐;努力帮助家务且不耽误学习的可莱蒂;勤奋学习不骄不躁的斯带地……

这本书以其中一名学生——安利柯的笔触写他一学年的生活,其中也包括父母的教育。学生并非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去过盲人学校、见过畸形孩子、去过幼儿院、感受了乡野远足,等等。在真正的生活中。学会感恩,学会思考,懂得同情,懂得奉献。这一切,小学老师好像未曾这样的告诉我,而我,也没那个天份早早就能领悟人生要领。

而我,也没有一个像安利柯那样经验丰富且具有远见卓识的舅父。在《续爱的教育》里面,安利柯休学一段时间,在靠海居住的舅父身边,感受他的言传身教,体味最接近自然的真实伟大与哲理。

舅父教给他的是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品种名称,生长习性,而每一种植物的背后即有舅父一段意蕴深长的故事,每一种植物都有它自我存在的价值。

他告诉了我每日必须努力的方向,即是:第一,增进自己的健康;第二,把心弄好;第三,修养思想。

“无健康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健康一失,就不能贤明,心因而褊狭,也就不能善良了。”

“只是心好,或只是头脑好,都是不够的。只是心好,恰如没有舵的帆船;只是头脑好,又恰如备了舵而没有帆的船。这样的船一遇到风,就会撞到岩石上去或触到岸边去,否则就只是团团打旋而已……”

日行三善难不?其实不难,“待朋友亲切是好事,做正当行为是好事,爱惠待人也是好事,令人快乐是好事,又,无论怎样的小的牺牲也是好事,学得知识也是好事。”这样说来,做好事并不难,只要你用心。

于是,我回想起昨天,在学校那片属于我自己的小天地诵读《道德经》,是好事;不久过来一位问路的姐姐,亲自带她过去,亦是好事;回来又遇到一位问路的叔叔,又是好事。

今天洗了一大堆衣物,劳动最光荣,是一件好事;向清洁工阿姨问好了,是好事;帮一起留守的'姐妹抬水,是好事……

很多时候,我才发觉我怎么懂得那么迟,但懂得迟总比永远不懂的好。可懂了就要去做,否则就成了空话。

文中还阐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关于职业的选择,关于幸福的追求。唯有用心读了方才感受深刻。

我只是感慨,教师是一代新人换旧人,但用心教学的又有几个。教师教的不只是“学”,更重要的在于“人”。正是由于“人”的灵性、复杂、独特,教学若是套上了模式,不关注“人”而只注重效果,那其实,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人看。管你如何道貌岸然,语言如何殷切热情,可认知错误导致采取的方法也将会有所偏颇。试问,这样如何教出一个心智完善的学生?

中国的教师越来越多,学生受教育也越来越多,但是否素质越来越高,我也唯能嘴角上扬四十五度,且笑且伤心。

读一本读后感篇5

对着小女孩的枪伤他本该感到内心不安,或者深深地谴责。他却欣赏它,并认为女孩因此与众不同,它是一件艺术品,只要看到便会满足。这难道就是张悦然小说最独特的地方:用反向的感觉来衬托丑恶。

她抓着人性善良,懦弱的一面,对他的感受施加镜子反映。他收养几年前被他枪伤的女孩,并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怜她、宠她。

如果说《誓鸟》是凄美,那么《红鞋》则是残忍、恐怖、血腥,一个清纯女孩以自己最冷漠,也是最残忍的方式报复着杀手。

“她走到倒在地上的男人面前。她把男人单薄的棉衫脱掉,裤子也退去。跛脚的男人满脸参差的胡子,赤露的身体上有三个枪口,血液正从四面八方汇集。她看着,露出笑容,觉得他是绝好的模特。

她从身上取下相机。喀嚓。这是男人这一生的第一张照片。他终于作为一个标本式的角色,印进了她的底片里。这是他最后能给予她的,他的身体。

我们走吧。女孩心满意足地说。她抬起脚,非常自然地从男人的身上迈过去。男人尚且睁着的眼睛只能看到她的红鞋。那只红鞋从他的身上跨了过去。正像他一直记得的,他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她从她妈妈的身上跨过去那样。

他横在她的脚下,像是一条隐约不见,细微得不值一提的小溪流。她跨越,离去,然后渐行渐远。”

这就是故事的结尾,让人深思。真的是杀手不冷,反倒是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她的麻木不任,虽然儿时悲惨是杀手给的,但她还给他的已经不只是报复,更多是自己毁灭。

?红鞋》留给读者的是什么,人性向上!可为什么张悦然用了这么残忍的手笔,一次又一次制造、强调了魔鬼般的形象,这和那清纯模样的女孩冲突太大了,难道就是作品的成功之处吗?成功了意义又何在!。

读一本读后感篇6

沈从文先生常说“美丽总使人忧愁”。《边城》里的翠翠是美丽的,她单纯善良、不谙世事,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可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少女却始终不知道也没人告诉她,她应该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幸福,最终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独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归期的爱人。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条渡船,不知把多少来来往往的人渡过了小溪,“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爱着翠翠,他唯一的亲人便只是那个女孩,他总是在为孙女将来的生活而担忧,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就连撑了一辈子的渡船也被涨起的大水冲走了,这是何等的悲凉啊。

天保和傩送也都是好男人,两人同时爱上了翠翠,却因为兄弟之情而相约采用了美丽浪漫的“走马路”的为爱人唱情歌“竞争”方式,做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之后就主动离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为了心中美丽而死,还是因为心中的忧愁而死。傩送二老爱着翠翠,宁可不要碾坊,却因为一连串的误会,最终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将爱意深深埋在心中,却又难以割舍,最终只能带着深深的自责,选择远行,把遥远的期望留给了翠翠。傩送几年前与翠翠的偶遇是美丽的,心中萌生的爱意也是美丽的,却因为彼此的误会交织着家庭的压力,而最终酿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剧。

读一本读后感篇7

这是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刘铁芳教授的教育随笔《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恍然的感动,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还有人以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无疑,刘铁芳教授是属于后一类型。

在教育学日益成为显学,教育问题逐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时,他始终坚持着个人独到的问题关注,关注当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怀,比如乡村教育、社会弱势群体,比如远离故事的教育等。林林总总的教育学话语,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话语中间看不出研究内容与个人的实际性关涉。社会底层出身的刘铁芳教授习惯于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总是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在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时刻守护做人的尊严》,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艺人,和艺人之间的一番对话,在对话中知道这位艺人因生活窘迫出来谋生,现在是要筹满回家的路费才不得不出来卖艺,艺人的话中特别强调自己“不是要饭”的。

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对尊严的渴望。“尽管现实的个人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特别是生存样式的差异,但每个人生存的底线,就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生命的尊严,这是没有身份之别的。我们在小心地守护自身存在的尊严的同时,也要小心地守护他人,守护我们身边地每一个人,哪怕是流浪乞讨者的守住他们做人地那条底线。”

说到乞讨者,现在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甚至是全国的每个角落,都有不计其数的人以此为生。他们当然也有做人的尊严,可我就是看不到他们的尊严何在?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要过年了,那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乞讨者,也有吹拉谈唱的乞讨者,一个一个地从村前到村后,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人。每次他们来,母亲都会抓一小把米给他们,而父亲却总是舀一小碗,我也会学着母亲给他们抓一把米。后来听说有的讨饭人要打人、抢东西,所以看到他们来,小孩子们都会乒乒乓乓地关门,在里面看着他们走过。有些人会很识相地走开,可有些人就是在你门口死赖着不走,闹得你非得给他才罢休。再后来,那些乞讨者对米已经不感兴趣了,他们来要钱,给少了还会嫌少。

要知道你们不劳而获已经不对了,乡下农民辛辛苦苦一年能收多少粮食?能赚多少钱?你们还嫌这嫌那,真不识好歹。有的乞讨者乘人不备还顺手牵羊拿点东西,有的手里拿着棒,你不给他还要拿棒打你,你说他们是在讨?还是在盗?在抢?他们的尊严又何在?

现在城市里的乞讨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讨者?像文中的这位艺人在我们这座城市好像没有吧?天桥上,肯德基门口,饭店门前……有多少人在乞讨,他们真的是无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吗?有好多还都是孩子,这些孩子现在就乞讨,以后怎么办?对那些生活的无奈者,“我们可以凭借我们内心的尊重,而给他人、给这个社会多付出一点善良,一点希望。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但我们在给他人以希望和尊严的同时,我们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敞开一道人性的光泽。”可对另外那些人,我们又能怎么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对于那些不尊重老师的家长,又把老师的尊严放在哪里?而我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我又应该怎么做?所以说真的很难……

“人类文明发展,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人的尊严的确立。其经典意蕴就是康德所说:人是目的。”小心地守护每个人做人的尊严吧!

读一本读后感参考7篇相关文章:

读红岩的心得参考7篇

读《安全生产法》心得体会参考7篇

读榜样心得体会参考7篇

阅读一本好书阅读心得体会6篇

读王子童话读后感5篇

读白杨礼赞读后感6篇

读灯光的读后感5篇

读水调歌头读后感8篇

读昆虫记读后感600字6篇

读昆虫记读后感600字优秀5篇

读一本读后感参考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8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