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大家务必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教师的成长,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月相的变化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月相的变化教学反思篇1
?月相变化》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教学目标与以往自然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不着重于认识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的观察,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是月相。
二、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照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样的,知道象那种弯过头的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够看到的。画出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在活动后又播放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让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作好铺垫。学生在观察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中,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由此,他们可以推测出下半月的月相变化。
月相的变化教学反思篇2
今天在中心小学上关于《月相变化》的同课异构课,课上,我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月相图,观察之后,大家发现几乎每个同学记录的都差不多,于是,我又展示了一个用flash做的月相变化图,对比之下,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月中变化的规律。这样一来,学生对月相的变化经历了从直观到较抽象的认识,为研究月相的形成做好了准备。但是詹老师的课堂也让我受益匪浅,从开始的引入部分,利用动漫人物、侦探破案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此之前我也是费劲脑汁的在想怎样能更好的'引入,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最后就使用古诗引入。相对来说就显得比较枯燥一点。
在探究月相的成因这一部分: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是和月球本身的特点及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有关的,这需要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在这里浪费了比较多的时间,课上,我和学生在总结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我们知道月球本身是不会改变的。这与月球的运动有关吗?这么一引导,学生顿时来劲了,纷纷在小组内交流起来,学生大致的意思是月球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相是它反射的太阳光,而且它还不透明,月球围绕地球转,转的过程中,由于阳光照到月球的大小面积不同,所以形成了月相。詹老师的引入就显得更自然一些,通过自制教具的演示让学生把抽象的概念直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顺利,自然课堂操作部分就比较充实,看来以后还要在探究式教学的路上多学习,多进步。
月相的变化教学反思篇3
教材分析:
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个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而月相变化跟的根本原因,日地月三者转动产生的位置关系变化,不是本课研究的内容。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推动学生持续的观察月相变化过程,收集月相变化的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和假设构建月相模型。
教学设计:
本课我从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导入。“月球绕地球如何运动?”这个问题承接上一课中月球卡又便于我了解学生对月球知识的层次,还可以为本课中月相变化的模拟做铺垫。
第一部分:认识月相。
解决你看到过什么样的月亮。这些不同的月亮就是月相。要求学生在黑板上板画出看到的月相。纠正学生画月相中错误,认识常见的月相。
第二部分:给月相排序。
解决两个问题:1、月相有没有规律?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确定月相变化是否具有规律。2、月相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学生通过猜测月相的变化规律,收集大部分人的猜测,汇集各种月相的排序。得出月相变化上半个月有缺到圆下半个月由圆到缺的变化规律。
第三部分:模拟月相变化。认识到月相的成因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通过模拟验证学生对月相排序的猜想,纠正月相排序中错误的地方。模拟实验在班上四面八方各找一个同学充当一个月中初一到十五、十五到下个月初一的八个位置。中间四个同学作为地球观察者。其他同学充当超人观察月球绕地运动。注意月球运动中被太阳照亮的区域应该永远正对这太阳。充当地球观察者的同学要时刻记录自己的观察。
反思:
1、知识目标把握不准。本课对于月相的了解只到月球有圆缺不同的月相,至于月相的具体名称不需要过分讲解。当学生提出时可以适当讲授。月相的变化规律在小学阶段只需要了解到月相圆缺变化的规律,至于详细的怎么变化,变化的方向等问题不需要过多的涉及。
2、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月相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个月由圆到缺的变化规律。通过给月相排序猜测月相变化规律,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月相变化规律。在上课过程中花了过多的时间在月相的讲解上,耽误了学生突破重点的时间。在设计中也没有好好的为重点突破做出合理的安排,而是将更多的去得出详细的月相变化规律。
3、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六年级学生要什么?在课前知道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课前需要好好思考的。在本节课自己太过自负,将自己对月相的理解过多的强加给学生。甚至大大超出备课的预设,过多的讲解了月相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高,但不是小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的`,只能由教者生硬的给出。这样的处理很大程度伤害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难以获得主动学习的成就感。
4、课堂流程不严谨。教材中月相形成的原因在模拟月相时给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早在第一部分画月相时,为了判断月相的正确与否就需要知道月相的成因。这里可以两种思路。一种是在画完月相后,由学生判断月相的对与错,逐步引导到月相的成因。用一颗涂黑一半的球体演示月相。由学生画出自己看到的月相,还可以体验出月相的不同就是应为观察者的不同观察位置导致的。另一种是画完月相后,暂时不严格评价对错,到了模拟实验后学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然后回头点评或不做点评。
5、三维目标浮于表面。本节课有明显的科学探究思路。学生先是根据已有现象简单逻辑推理得出月相变化的假设,然后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最后留由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根据现实有目的的观察获得正确的认知。经历了猜测——验证——证实的过程体验科学结论得出一半过程。同时在合作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本节课中模拟实验的设计完全是根据我自己所想所设计,学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肯定。科学探究过程不
明显,甚至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到位,验证部分被抹杀。用全班做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的月——地关系。可是实际上班上人员分布是长宽比较大的长方形月球出现的各个位置形成的不是一个椭圆。形式上是所有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可是实际上全班仅仅只有小部分学生产于进来了。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模拟的热情,实验的受益面太窄。
两点思考:
思考一:学生主体如何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以前较为浅显的认识是:问题由学生回答,知识由学生总结,实验由学生参与。甚至还有过学生多说,老师少说的理解。在这节课中固然有上课时思绪不清导致的课堂节奏混乱。但更多的还是自己超越了主导,将教者放置在主体地位了。以自己的思考、理解取代学生的需求和认识。在挖掘了学生前概念的情况下立马用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验。师傅说“今天你的课堂只有自己”。回头想想的确如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得出结论,如何避免知识错误,甚至做了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但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学生要什么,你就给什么”这是师傅给出的警示。思考了几日,我又迷茫了,我如何了解学生要什么?如果学生要的不是课程标准上罗列的,该怎么办?学生差异越来越大,因材施教的跨度越来越大,如何处理学生层次不同的需求?
思考二:如何处理宇宙主题中出现的大量难以准确表达模拟实验?小学阶段“不示范错误,不展示错误”的原则背景下。我尽力做到模拟实验能够接近现实情况。但是宇宙主题中的月相模拟、环形山模拟等实验都是难以完全模拟的。针对模拟实验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
月相的变化教学反思篇4
本内容是是六年级下册的第13课,探究我们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月相,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本课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知道什么叫月相、月相的成因和变化规律以及月球公转的方向及周期。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通过对月相的探究,使同学们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并指导实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鲜明体现。
上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大量的资料,还提前一个多月布置学生观察月亮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上课的.开始,就要求同学们把观察到的月亮的样子画下来并剪下来,以便研究月相的形成。这样虽然遵循了教材的编排思路,但发现对学生来说,难度还是大了点,学生容易出错。我只好用三球仪给学生演示,目的是月相的形成与三者有关。但月球太小,月相效果不明显。接着我用皮球代表月球,学生自己代表地球,电灯代表太阳,再次和学生一道边做边分析月相的变化,并利用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这次效果好了点。最后让学生订正了课前画的错误月相。
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形成认识,安排了课后观察月相的活动,希望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并形成较稳固的认识。所以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让学生先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后,再展示观察日记,讲解原理,效果会事半功倍,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这一课有一个难点就是学生对看天图与看地图容易混为一谈,我用“搬天”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学生轻而易举的记住了实际方位。
月相的变化教学反思篇5
学情分析:
宇宙知识是科学中比较难的知识。因为学生不能到宇宙中去考察,同时脑海中也没有宇宙的空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知道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月亮会,也见过月球的圆缺变化的,只是不知道这就叫月相。
教材分析:
我上的就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二课《月相变化》。在第一课《月球》的基础上去认识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成因除了和月球公转有关,其实也与地球的自转、公转,月球的自转以及日、地、月三者的位置也有关系,但这些不在本课以及小学阶段的教学范围内。虽然如此,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月相的成因还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设计分析: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说月相、识月相、画月相、探月相、议月相、拟月相一些环节,循序渐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并多次采用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但让学生自己找到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月相的成因,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宇宙的神奇。我还通过“补月相,观月相”的环节,补充了一些课外的月相知识,让学生略微了解一下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升起落下的时间和可见的方位,以方便课后去观察月相。最后用朗读月相的谚语的形式下课,这样不但巩固了本课的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月相的变化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