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在书写教案时,要注意加入启发性的问题和讨论,教案的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枣核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枣核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1、导语入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解的词语。
2)、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
3、听配乐朗读课文,思考:
a、注意听读课文,纠正自己的误读。
b、了解课文的结构。
c、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d、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e、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4、自由读课文后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5、阅读反馈:
●投影问题㈠:给加点的自主音。
蹊跷掐玛瑙山坳嫣红萧乾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蹊跷qīqiáo掐qiā玛瑙mǎnǎo山坳shān’ào嫣红yānhóng萧乾xiāoqiàn
●投影问题㈡:了解课文的结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名主题
●投影问题㈢:找出课文的线索(说出哪一个词贯穿课文的始终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
●投影问题㈣: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投影问题㈤: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投影问题1:文中的主人公用了哪些方式体现他的爱国之情?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课文除要枣核试种,还在庭院中种杨柳、养睡莲、亲自堆假山“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投影问题2:请说说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点明主题
●投影问题3:结合课文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
①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枣核看似小普通寻常不被人注意,送枣核是件极平凡的事,在作者笔下却有深刻含义,他寄托了一位远在异国他乡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祖国的民族感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投影问题: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①指名读好句并试讲明认为好的原因(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
②师点评补充。
5、课文小结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指名试说。
②师点评补充。
③投影明确。
▲写法小结:以小见大。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以“枣核”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全篇。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感情。
6、作业
①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②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
③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
点明主题
枣核的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枣核-()枣核—()枣核—()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灯片22)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的教案篇3
枣核教案学生分析:执教的班级是初二(3)班的学生,班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也容易受外界影响,枣核 教案。《枣核》这篇文章内容较浅显,作者抒发的情感,班级的学生读完课文后,基本上能够把握。因而,在江春玲老师的指导下,思量再三,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体会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对于学习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而言,通过文中关键字词的把握与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学有所得。而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也不并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掌握借物抒情这一写作方法,让他们通过换位思考,设置情境,深有感触地真正理解这一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中的一篇。本单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的爱国、思乡之情。而《枣核》这篇文章表现的则是海外华人的思乡情结。引导学生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情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应是本堂课解决的重点。教学方法:通过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国、故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教学重点:以枣核为载体,体现思乡情感教学难点: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听一首诗,听后请同学们回答,这是谁写的什么诗?(余光中,)这首诗和我们即将学习的萧乾先生的课文《枣核》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枣核,看看它们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枣核 萧乾)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吴晓东)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内容?明确:访美前夜,昔日同窗托我带枣核给她,当她见到枣核后,向我诉说了她的思乡之苦。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对枣核的喜爱之情等等
三.研析课文:
1.你从哪里看出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思念、依恋之情的?①旧时同窗再三托付我带枣核。(再三什么意思: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为什么要再三托付?怕我忘了带枣核这回事,可以看出同窗的什么心情?对枣核的重视。②到了美国,同窗殷切地问我有没有带枣核?(“殷切”什么意思?深厚而迫切。对枣核的期待之强烈)小结:对同窗的托和问,作者很好奇,你们好奇吗?想知道答案吗?那么枣核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设置悬念(板书)③当我拿出枣核,同窗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动作。用手掌承着东西。换成“放”,你觉得表达效果一样吗?托,郑重。放,有随意放置的意思。用“托”,可看出同窗对枣核的珍重,珍视。又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枣核在同窗的心中,价值远远超过了珍珠玛瑙。小结:此时,作者解开疑惑了吗?没有。我们只读到这里的话,心中可能也百思不得其解吧。现在,不但没有解开疑惑,心中的不解反而加深了,这样描写枣核,有什么作用呢?前面是设置悬念,这里是:加深悬念。(板书:加深悬念)④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现在,大家知道同窗为什么非要带枣核了吧?解开悬念。(板书:解开悬念)现在请思考并讨论:同窗为什么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呢?“老”,总是,经常。如,陈志栋的作业老不按时上交。枣树应该很普遍,想了,就开车去看一看。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对同窗来说,有什么意义?明确:1)可能记载着她快乐的童年生活:她在这颗枣树下,和小伙伴们唱过歌,跳过舞。玩过游戏等等。2)是她美好少女时代生活的见证。她在这里,度过了她最美的青春年华,在枣树下,哭过,笑过。伤心过,开怀过等等。3)是她在故乡美好生活的见证,这颗老枣树给了她太多的快乐和回忆。当你有一天离开上海独自到了别的地方生活的时候,你会想上海的什么东西呢?学生自由发言,更深地体会枣核对同窗的特殊意义,教案《枣核 教案》。
2.布置后花园。有关后花园的描写。①回到家,劈头问我,花园有否有家乡的味道?②心上总感觉缺点什么。思考:明确:缺少的是身在异乡所领略不到的那种乡情,同学相聚的快乐,缺少的是在故土的亲切感,厚实感……③认为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切什么意思?急切,迫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④营造“北海”: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开车到几十公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抒发了对故土的热爱,思乡情感。⑤追忆当年北海泛舟时光
3.不管是后花园同窗精心布置的一切,还是她再三托付我带来的枣核,都寄托着同窗对故土、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文中,有没有直接表现这种情感的语句?它起到什么样的作用?11节.全班齐读。强调“没有一个”和“我们”。读出情感。这是由枣核而生发的议论,我们可称之为“议枣核”。深化主题。四.小结: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讲完了。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本文为什么要以“枣核”命题呢?
1.既然是表现思乡之情的,那家乡里的一切都可以做题目啊。如小凉亭、红庙、白塔、睡莲、垂柳、厂甸、隆福寺等等,都可以啊。为什么单单用了枣核呢?明确:①从结构上看:它是本文的叙事线索②从内容上看:它是本文的情感载体家乡的那棵枣树留给她太多太多的回忆,院里的那颗枣树对她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她童年、少女时代美好时光的见证。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回忆,有一个承载着我们情感的东西,看到它,就会想起上海的点点滴滴。
2.作者用小小的枣核来表现海外华人恋乡、思乡这一情感,在写作方法上叫“借物抒情”。小事件表现大主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能学着运用这一方法,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作业:拿出我们发下去的余光中的《乡愁》,看看两者主要有何异同点:(可留作业)同:内容:主题相同。思乡。方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主题: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枣核异:《乡愁》用四个事物(意象)表现主题《枣核》主要用一个事物表现主题。
板书:
1.要枣核设置悬念叙事线索枣核
2.见枣核加深悬念恋乡
3.说枣核解开悬念思乡
4.议枣核深化主题情感载体借物抒情教学反思:
一) 组内评价:
由mp3播放余光中先生的表现思乡主题的经典诗歌《乡愁》导入课文的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到思乡的伤感、沧桑的氛围中,便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
2.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教师教态亲切自然。
3.能够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句,品味情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4.不足之处,在课文的把握上,思路不太清晰。教学环节的两个重点的设置不合理,过渡衔接不顺畅,对同一问题前后表述不统一,误导了学生思维的方向。
二) 自我反思:课堂提问与教师导向对于本堂课,备课时,我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而且备得是详案。但上下来,自己也觉得存在着很多问题,我把它归结为三点:首先,平时课堂训练问题要明确,起到路标作用。课前,我让学生在课下做了充分地预习。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第一个思考题: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你读出了什么?于是便有学生站起来,把课文很详尽地复述了一遍,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只是想要他们简略地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可。这说明,学生在复述课文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取舍,只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如果在平时课堂训练中,我强调复述课文要注意的几个要素,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如果,我换成另一种提问方式,可能效果要好得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学生可能会意识到,这个答案是要自己概括的,而不是机械地复述课文。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给了他们思维上的一个路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前后要一致,方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本课进行到最后的时候,要进行本文的总结了。我提了最后一个大的问题,本文有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思乡恋乡情感的句子?本来就样就足够了,指向也很明确,可是,当看到学生没有及时的反应,我又加了一句:在文中究竟有没有具体的表现?学生得到了我的暗示后,马上找到了文中的一句:年纪越大,思乡越切。但这不是我想的答案。我想让学生回答最后一节,议论部分。它是本文的灵魂,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还好,有同学最后救火,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我也趁势进行了全文的总结。今后教学时应当引以为戒。再次,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向很重要。原来我自己预设了一个教学过程,师傅江春玲说,如果把前后的顺序颠倒一下,会更好。我也确实这样做了。但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有学生先提到了后面的内容,我也就顺手推舟,把后面的内容提到了前面来上,这样一来,把本属于课文的高潮部分提前了。当时设置的问题是:同窗的经济条件在文中看来,非常地优越,想看枣树,随时可以开车去看,但她为什么偏偏老是想总布胡同里那颗枣树呢?这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是个挑战,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并不起眼,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它当作重点来预习。
由于这个问题导向很明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沉浸到文本中去了。过了三、四分钟,便有学生开始举手回答,而且,回答得都很好,表达也很流畅。但再回到同窗后花院有关思乡部分的描写语句时,过渡时就不太顺畅了。而且,课堂上的高潮部分也被冲淡了。以上仅是个人见解,还望同行给予指正。
枣核的教案篇4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
二. 内容分析
(一)本文按照记叙文的文体去学习,首先我们将六要素找到,其次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本文中具体的要素分别是
时间: 访美时
地点: 旧时同窗的家中
人物:“我”和旧时同窗
事件: 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
(二)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 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 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 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 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 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 揭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置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结构小结:综上所述,结构上课文中有如下清晰的线索。
(三)思考:理清全文的结构后,我们来考虑两个问题:
1. 文章如何将四部分串联起来的,或者说如何将“枣核”这一个词语变成了线索?
请同学们再利用2分钟的时间默读一下课文,找出带有“枣核”二字的句子。
明确:a. “……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b. “……从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c.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d. “近来,我老是想总部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同学们想一想,全文只要这四句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清事件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可是如何使得文章中心更突出呢?这就需要从每一个事件上去丰富去串联。
2. 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① 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② 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③ 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明确: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揭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2. 记叙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
3. 文章的结构:
明确:巧设悬念。开篇索要枣核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后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为解乡愁。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明确:情聚线索。枣核既是一条叙事线索,又是一条感情线索。
4. 语言风格:
明确:本文语言简洁质朴而又富于抒情色彩。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 注音或填字
嫣红( ) 山坳( ) 小径( ) 匀称( ) 萧乾( )( )
殷切( ) 蹊跷( )( ) 玛瑙( )( ) 篱笆( )( )
tà ( )访 睡lián( ) 圣diàn( ) fàn( )舟
布dōu( ) qián( )入 安dù n( ) pī( )头
心jìng( ) qián( )艇 蜻tíng( ) qiā( )指一算
tǐng( )身而出 tǐng( )而走险 感慨( )深
风( )残年 故弄( )( )
2. 试比较下列的哪一项内容,把思乡的痴情表现的最为深沉和强烈?( )
a. (把几颗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璃还贵重。
b.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
c. 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d. 时常在月夜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 下面所概述的中心意思.哪一项最恰当?( )
a. 反映了海外游子思乡之情的深切感人。
b. 说明“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c. 通过枣核的故事,反映了海外游子并不满足于优裕的生活,而更想念的是伟大的祖国。
d. 说明了年纪越大,越思念家乡,思念北京。
4. 判断正误.
(1)本文的作者是萧乾,线索是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 ,
(2)文章最后一段:“改了国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
(3)“故弄玄虚”的意思是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是迷惑人的意思。
(4)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是叙事朴实。( )
5. 简答: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里“劈头就问”表达了美籍华人的什么心情?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
(1)在下面词语的前面和后面各填一个能恰当组合的词。
例;依恋故土,十分依恋
a. 感情 , 感情
b. 感慨 , 感慨
c. 精致 , 情致
【试题答案】
1. 注音或填字: 略
2. d
3. b
4. (1)×(2)√(3)×(4)√
5. 简答:
(1)表达了美籍华人急于向友人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心情。
(2)“一……就”表强调,强调了美籍华人思乡的强烈心情。
6. 根据课文内容填词:略
枣核的教案篇5
设计说明本文讲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表现了枣核的勤快、聪明。教学时,让学生先读文,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板书课题,谈话揭题。(用时:3分钟)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2.揭示课题的含义。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枣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用时: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师要求: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枣核夫妻扶犁
折腾牲口官府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用时: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勤快。
2.默读第4~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聪明。
3.安排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学生相互交流表现枣核勤快的段落。
2.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理解枣核智斗县官的经过,体会枣核的聪明。2.枣核的勤快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述故事。(用时:12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2.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枣核出生→枣核勤快→枣核帮乡亲们追回牲口→枣核智斗县官)
2.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了文中的过渡句进行,让学生弄清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枣核的特点,然后通过读文,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到了枣核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复述故事的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效果不错。
枣核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体味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分析并学习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要求学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树来寄托自己思乡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解决教学重点过程
1. 爱国,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爱国之情。课文就是用几颗小小的枣核来寄托浓浓的思乡爱国深情,请同学们将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 请同学们再把有关“枣核”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将全文结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
枣核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构是:要枣核——见枣核——谈枣核——点主题
3. 小小的不起眼的几颗枣核却能把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利用它来组织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迭宕起伏,这都归功于本文精巧的构思,这就是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4. 小结
海外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让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热情澎湃,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5. 课外作业
1 搜集两三首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
2 试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记一件小事,不少于600字。
枣核的教案篇7
一、预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旧知铺垫
1、乡土情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准备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蒙古族,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卒于北京。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注记拼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玛瑙 草坪 萧乾 厂甸
2、火眼金睛,辨识字音。
(1) 踏访 踏实 (2)殷实 殷红 (3)核桃 枣核
(4) 劈柴 劈头盖脸 (5)荷花 负荷 (6)匀称 名称
3、通读课文,畅谈收获。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题目“枣核”的?
(3)文章围绕“枣核”都写了哪些事?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的行文思路。
4、自主展示
在阅读中,你有什么收获或疑问?写在下面与同桌分享。
四、尝试练习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请你独立、快速完成《练习册》第六课一至六题,然后小组内交流。
五、归纳疑点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读完后必会引发你对“思乡”的深刻理解,那么,请你把你对乡思的认识和关于乡思的诗词写下来。
你对乡思的认识:
你积累的关于乡思的诗句:
战回各自收弓箭,正西回面家乡远。
(王建《杂曲歌辞·辽东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枣核的教案篇8
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枣核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垂线段的教案8篇
★ 红苹果的教案8篇
★ 风婆婆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