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各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教案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互动性,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鉴赏重点语段,体会李白语言魅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3、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学习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怀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浪漫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到初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比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温故是为了知新,今天我们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吟”是一种诗歌体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古体诗,篇幅、句式和格律没有严格的限制,很适合抒发起伏跌宕的感情。

梦中游历天姥山,和朋友离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范读,正字音,商讨句读

2、梦游天姥吟/留别

3、标画出梦境部分

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板书:梦前、梦境、梦后

四,读课文,品鉴梦境

1、诵读梦境部分

思考:本部分描绘了哪些画面?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情感?

(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味画面的特点和诗人饱含的情感)

交流小结,点评提升

明确:

(1)、第2段“月夜之景”(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通过镜湖、明月、剡溪渌水等意象描绘了清幽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轻松愉悦之情。可重点赏析“飞”“送”等词语。

清幽、愉悦、急切

(2)、第2段“日出之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通过“海日”“天鸡”“奇花”“异石”等意象描绘了壮美而至迷离的画面,面对此景,心胸为之开阔,襟怀为之敞开,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时间,到了傍晚都没有察觉。

壮丽、豪放

(3)、第2段“傍晚之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天气急剧变化,画面变化多姿,惊心动魄,内心惊恐万分。

恐怖、害怕

(4)、第3段“晚上之景”(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描绘了辉煌灿烂、融洽祥和的意境,仙人们齐聚一堂,老虎弹琴鼓瑟,鸾鸟驾车,热闹非凡。读来让人无比惊叹,沉醉其中。

神奇、惊叹

小结:

这个浪漫的梦境变幻莫测,浪漫神奇,令人目不暇接,诗人想象丰富而瑰奇,流露的情感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正彰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的风格。让我们集体诵读诗歌,再次感受这奇妙的梦境。

2、研读“梦前”和“梦后”部分,探讨李白入梦的原因

(1)、梦境如此美妙奇特,可是,诗人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让学生在诗中找答案)

明确: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以“瀛洲”衬托天姥山,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表达了对天姥山的向往。

神奇、高大、向??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反抗、愤??

(2)梦后部分还能读出哪些情感呢?

明确:失落、伤感

(亦如此、虚幻的梦、人生如梦)

小结:刚刚通过诵读,我们知道梦境是美妙的奇特的。入梦不仅仅有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

五、研读探究,把握内涵

关于梦的内涵,历来有两种说法:

1、理想世界的象征

2、宫廷生活的反映

同学们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对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神仙世界的美丽正是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的憎恶,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无论是“理想的象征”还是“宫廷生活的反映”,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梦境到最后都会幻灭,梦境的幻灭也就是理想的幻灭,短暂的政治生活的幻灭,但是李白却能够不向世俗低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追求个性自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亢的呼喊,这是非常难得的。李白就是李白,不愿为了名利而失去自由,丢弃人格。这个愿意当剑侠当酒仙,却不愿意当奴才的李白,最终选择了凝神傲立,傲岸不屈,这就是李白人格的伟大之处。

六、再读课文,读出感情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在诵读中再现画面的美,体味情感的美,感受人格的美。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梦境中的某一画面,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蔑视权贵,反抗现实,向往仙境,追求个人精神解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一)教学内容

指导诵读,放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难点:诵读方法的指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该诗是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属古体诗,内容并不艰深,学生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深入理解从而把握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则并不容易。传统教法——教师串讲唱独角或师生双边活动唱双簧,效果不会很佳。

鉴于此,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紧扣课文本身的特点(句式参差:以七言为主,兼含四言、五言、六言、九言;感情丰富:既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又表现啦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更凸现啦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同时,也夹杂着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篇幅长短:不似绝句体、律诗体那样短,也不像《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歌那样长,可谓长短适中,易于把握,与一节课的容量也相符),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大胆让学生进行诵读实践,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去感悟、去体味,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四、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一)充分体现诗情画意。李白这首诗描写梦游天姥的具体景象时,诗人的想象力像天马行空一样无拘无束,想象的羽翼随意飞翔,在笔端展现出啦变换万千的景象,创造出啦和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神奇壮丽的境界,炫人眼目,动人心弦。媒体要尽可能地通过音乐(精选风格迥异、优美动听的配乐)、语言(名家配乐诵读)和画面(精心设计每一幅页面,特别是第二段,为啦展示李白登山所见包括梦中所见,特精选啦大量名山大川的风景图片制作成动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把这种美展示出来。一是为教学服务,把学生带进李白诗歌美妙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美的熏陶。

(二)对象页面转换的便捷性。为啦节约课堂时间,提高媒体的使用效率,考虑到学生欣赏诗歌和朗诵诗歌要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象之间、页面之间,比如,范读的各个片断之间、配音的各种音乐之间转换非常方便,或通过鼠标,或通过键盘左右键,或通过快捷键。

(三)体现媒体设计的充足性原理。现代媒体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但也绝不是媒体使用越新越好、越复杂越好、越多越好。事实上,任何事物总得有个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也是如此,要做到“恰到好处”。那种媒体满堂“灌”的语文课自然热闹非凡、新奇无比,但语文课的特点(语文课应着力表现语言文字的艺术)却失去啦。该设计中,不管是导入新课的体现诗人个性的名句动画展示(让学生快速走近李白、啦解李白、亲近李白、喜爱上李白)、还是风格各异的配乐曲子的'选择(与诗歌中丰富而多样的感情相配合),都遵循着充足性原理:围绕学情而设,充分而且必要。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利用自修课投影或印成讲义发放

资料一:创作背景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征召入京,李白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来到啦,于是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高采烈地到啦长安,但仅被任命为供奉翰林,这只是一个御用闲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却有幸目睹啦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败,他那种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和桀骜不驯的顽强性格,招致啦权贵们对他的谗毁。不到三年,便以“赐金还山”为名,被玄宗赶出啦长安。冷酷的社会现实无情地粉碎啦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是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长安的。之后,他又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当他离开山东鲁南游吴越时,写下啦这首诗,留赠给他的朋友。整个题目的意思是:把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写成诗,留给朋友作别。

资料二:李白五首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把握欣赏诗歌运用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自主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全诗,讨论交流,结合背景与意象气氛,欣赏艺术特色与作者情感,学会独立鉴赏、概括、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品味欣赏、归纳实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全诗,感受意象气氛与情感

二、琢磨词句

信语或拔(出类拔萃)因殷惊列缺雨烟鼓且须

三、简述分析,能力养成

1、首段背诵赏析

表现手法: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拟人夸张

作用与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气氛,突出赞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气势非凡,表达向往之情。

2、二段背诵鉴赏

时间线索推进梦境描写:夜渡、到达、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鸡

空间转换写景抒情:岩路、花石、熊咆龙吟、岩泉、深林、层巅——太姥山胜景

青云、水烟、霹雳、洞天、日月、霓衣风马(云之君)、虎鸾(仙之人)——仙境降临

过渡句及感情:梦境美好终归短暂,现实残酷无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对

3、末段背诵欣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否消极?】

所有快乐的事情总是稍纵即逝的',自古以来,功名利禄总如流水般不可长留。

表面上看是对人生的悲观厌世,实际上这是李白对世事的看破与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懑之语,也有自我宽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间】

“且”字有姑且之意,应是作者对慰留的友人的回答,也是自己心声的真实流露。作者不愿阿谀侍奉权贵以换取功名,所以只能暂时游历山水以派遣怀才不遇愁绪,姑且以此等待时机。

?全诗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放浪不羁、蔑视权贵、淡泊功名、追求自一由

四、迁移拓展

1、李白面对逆境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李白为什么要梦游天姥山仙境,又很快醒来,转而游历山水?写一篇短文,表达你的欣赏与理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鉴赏唐宋诗词。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 (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 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活动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 和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赏析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解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熟读成诵,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相关背景。

2 赏析诗歌的巧妙构思,理解诗作的主题思想。

3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表现他不事权贵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鸳鸯蝴蝶梦》歌曲:“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兴趣调起,教师借机发问,歌词化用哪位诗人的诗?学生答,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学生齐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这首诗作为古体诗的特点非常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的特点,由此明确古体诗的特点。

二 古体诗的特点: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句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 简介李白及。写作背景。

由以下几句李白的诗串接介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十五好剑术”“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人”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素有“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之志,盼望有一天能由“布衣”而“卿相”。

长安三年,占尽风光,终被赐金放还。此次辞别东鲁诸君,准备南游吴越,本文为离别前梦游,也就是真正“南游吴越”之前的梦游。

四 诵读课文

1 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诵

强调字音、语调、情感。

2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3 学生齐读课文(字音正确,有气势就行)

五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正读法,同时理清思路,弄清诗歌大意。

问:1 题目中说是“梦游”,诗中写梦游的部分是第几段,梦游的高潮又在哪里?

2“梦游”之外的内容又是写什么的?

由此可以明确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时分——留别语

六 指导诵读,品味鉴赏

1 品析第一段

第一段,交错使用五七言,长短多变化,强调诵读节奏,前四句应轻读,语气稍带夸张,后四句要雄浑有力,气势贯通。欣赏表现手法:起兴、夸张、烘托,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掌握本段内容:入梦缘由。

2 品读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

诵读指导:开头两句应轻读,“飞” 字可稍重些,以下四句应读得轻快些,读出作者的轻松愉悦欢畅之情。“千岩… …惊层巅” 四句应为一个小高潮,语气厚重夸张些最好,这也是为与下一句的“平静”形成对比,使情感显出起伏。当然,“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一句的轻、慢、抑,就是为下文“仙境”出现蓄势,“列缺霹雳”两句,犹如一石击起千层浪,极好的烘托仙境的到来。奇幻、瑰丽的仙境到来,让人惊叹自然界的神力,语速应放慢些,尽可能夸张些,以表现诗人的无限惊喜之情。然而,当美梦化为泡影,当理想回归现实,作者是怅然若失,长叹不已!最后四句应放慢语速,融入深情以表现梦醒时分的怅惘之情。学生按以上指导,再读、品第二段。

重点鉴赏仙境

要求:学生依据诗歌,通过合理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再现诗中意境。

参考例文: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架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参加盛大的宴会。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架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

赏读部分学生佳作。

3 品味第三段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4 整体把握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

第一部分用起兴、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以为梦游的缘起。

第二部分开头两句和结尾的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幻,又由梦幻回到现实的连接点。中间集中渲染梦游,又可分为两部分,浅层次写山景,诗人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绘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是写仙境,“列缺霹雳”起,景色为之一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云中诸神即刻现身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部分写梦幻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七 探究思考:

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李白“梦游”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伟的极乐梦境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诗人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诗人认为,神仙世界虚无缥缈得难以寻觅,那就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吧,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表现诗人蔑视权贵、放达乐观的精神。

“留别”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

李白是一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世,道家的消极避世、不事权贵的思想,游侠的反抗恶势力与豪迈飘逸的精神,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

八 指导背诵,深入体会李白创作的基本特色

1 依据诗歌的思路,引导背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色。

(第二段为重点)

2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这一环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上三点,然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实例,或者从以前所学的诗歌中寻找例子。这样可以避免纯粹理论的解说,理论联系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领会。

九 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十 作业

课后练习四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5篇相关文章:

环保小卫士教案优秀5篇

口语交际教案教案推荐5篇

小青蛙教案一年级教案5篇

数学描数字教案优秀5篇

口语交际教案教案模板5篇

茶的语言教案优秀5篇

优秀员工个人优秀事迹优质5篇

优秀青年优秀事迹材料模板5篇

优秀优秀团员事迹材料5篇

优秀护士优秀事迹材料模板5篇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9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