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我们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激情,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
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 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在法国地图上指出其轮廓特点、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据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断法国的地势特点。
3、根据法国地形和气候特点,归纳该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法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特征,归纳该国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5、运用资料,综合评价法国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6、通过学习法国浓厚的艺术,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7、通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一种和谐、平等的价值观。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读图析图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图片————埃菲尔铁塔,问学生这是什么?它在哪个国家?(法国)它是西欧三大旅游国之一,有什么吸引我们的?
[讲授新课]
1、法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读图)p86图8—30,看法国地理位置优越体现在什么地方?(地形、气候)
(1)比较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的面积大小。
(2)接法国顶点,看它轮廓特点。(六边形)
(3)法国海陆位置—————西面:大西洋,东南面:地中海法国的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特点:
大西洋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
内陆——————————————大陆性气候(教师总结)
(展示图片)“法国地势图”
(学生观察)看法国地势有什么特点?(东南部高、西北部低)(提问)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是什么地形为主?
(教师总结)地理位置优越性之三: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5。
?过渡〉法国有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它的农业怎样?(课件展示)
(1)农业发展的优势: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
(2)不同的农业区:
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麦、马铃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国农业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1)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2)高度发达的经济—————以汽车、飞机为主的工业(3)核电比重占发电量中的70%以上。法国的文化与旅游:如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凡尔赛宫、先贤祠、卢浮宫艺术之都———巴黎。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3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
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三个概念,掌握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地理分布及各洲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及各大洋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勒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化难易的能力。
2、通过展开“大洋自述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丰富的想像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体验到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从中领悟爱护地球的思想。
2、通过绘制简图、拼图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七大洲与四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概况。
教学难点
1、查找各洲之间的分界线。
2、理解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仪)同学们看到一个什么物体在转动?(地球)你发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的海洋)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分布。
二、课前热身
师:原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地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你能解释这个说法吗?
生: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内容。
(2)出示地球外貌图后讲述:我们通过观察地球外貌图得知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我们能用一个形容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吗?(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如果用百分比形容海陆面积比各占多少?(海洋71%,陆地占29%)
2、四边互动
互动1:
(1)地球上的陆地被系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其中面积较大的块叫什么?(大陆)
(2)面积较小的地块叫什么?(岛屿)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什么?(大洲)
(4)全球共分为几个大洲?(七个大洲)
互动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哪两个大放的大陆连成一块?把它们合称什么?(亚、欧两洲大陆连成一整块,合称为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魇一块大陆。)
互动3:
谁能上前来拿着大陆的轮廓模型按面积大小排队?(通过排队活动让学生掌握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 互动4:
提示:出示七大洲分布图,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讲座七大洲的分布特征。
引导:呈南北对称分布的大洲有哪些?(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北美洲与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与大陆分别有哪些?(前者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后者有非洲、南美洲)纬度最高的大洲有哪些?(南极洲)
明确: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下,有助于准确识记各洲的位置。
互动5:
提示:要求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全作绘制七大洲的几何简图,然后选几名代表将自己绘制的简图展示给其他同学看,检查是否正确。再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然后要求学生将七大洲名称填入简图中,最后教师提示正确的填法。
明确:让学生学会将复杂地图化难为易,准确识记大洲的分布。
互动6:
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图2-23,图2-45,图2-25,查阅各洲的分界线。
明确: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接尔河、大高加索山脉;亚非: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互动7:
师:你们发现大洲与大洲之间除了以运河、山脉等作为分界线外,还以什么为分界线?(海洋) 师:什么是洋?什么是海?什么是海峡?地球上有几大洋?
明确:洋又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在20__米以上,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的面积比大洋要小得多,海峡是沟通两海域之间宽度较窄的水道,地球上的.大洋 共分为四大洋。
互动8:
提示:学生说出四大洋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指出四大洋所在的位置。
将全班同学生分成四大组,钭每大组的学生分别改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然后分组合作进行“自述”的演讲活动。
点拨:太平洋最大最深,岛屿也最多;大西洋“s”形,第二大洋;印度洋属第三大洋;北冰洋最小最浅,纬度也最高。
互动9:
提示:每大组选一名代表领走自己所属的轮廓模型,并按面积大小排队。学生排队后再按顺序将自己的名称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把大洋名称填入勾勒的几何图中。
明确:让学生掌握大洋的面积大小顺序并准确训记相应的位置。
四、达标反馈
选十一名同学分别拿一张模型,拼成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布图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地理分布、各大洲的分界及各大洋的特征。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5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6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标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标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 的发源地。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够正确填图
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1.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2.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史上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7—21西亚的国家图。在图7—21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__教为主、
麦加是__教第一圣城。__教、 、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3、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1.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2.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点强调
1.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2.中部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
(可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波斯湾连成一条线作为西亚东侧边缘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炎热干旱的气候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著名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世界石油宝库
1.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3.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产油国。分析书52页图7—29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阅读“霍尔木兹海峡”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