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教案最新6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设计应考虑到多种教学资源的使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案的制定要关注到课程的延续性,以实现知识的系统传递,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桂林山水的教案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桂林山水的教案最新6篇

桂林山水的教案篇1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附:板书

桂林山水的教案篇2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 .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 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

(三) 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这时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比较这两个句子,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补充句子,选喜欢的说一说。

1、街道上的人真多啊, 2、校园真安静啊, 3、早晨的空气真清新啊,4、花朵真香啊,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

2、借助图片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有什么样的特点。(山:奇、秀、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呀。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 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 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作业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物。

(七)、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画卷)

桂林山水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似”“卷”能正确读写“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段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2、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请同学说)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你们谁到过桂林?你们觉得桂林怎样?没去过桂林的同学们借助课文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范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的内容。

2、学生自学。

3、交流: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4、小结: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

四、讲读课文第一节。

1、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甲天下;引导学生理解“甲”的意思。

2、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图象并说说。

3、生交流。

4、引导学生辨析理解“观赏”和“欣赏”。

五、讲读课文第二节

1、师提出要求:先看图,再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漓江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来并画上_____。2、学生自学。3、全班交流。4、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5、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字、词、句训练。

①师:谁能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②师:如果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③师: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再让学生念课文中的这句话,师指导读。

④师:光感叹能把漓江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别人吗?(不能)那课文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齐读。

⑤启发想象,体会“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情景。

6、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出示三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吧,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漓江的水又很绿,像无瑕的翡翠。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结合回答,教给学生排比句的知识。

7、指导学生体会衬托的写法。①师: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②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指导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③再让学生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

8、小结。

六、作业:

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把这个句子说成排比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三节。

1、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先看看图,再读课文,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画出,不懂的要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通过图画、简笔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态万千、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4、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用上一堂课学习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课文。

5、全班交流,师启发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6、齐读课文第三节。

7、师小结:这节写桂林的山奇、秀、险,说明桂林的山……(生说)

三、讲读: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交流: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3、结合学生回答:指导理解“画卷”“舟行碧波,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4、再齐读课文。

四、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再指名朗读全文。

五、总结性训练。

1、假如我们现在来到桂林,看到这儿山清水秀,我们说一句什么话?

2、这时你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

3、你能说几个形容祖国山河美的词语吗?你能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吗?改成感叹句会吗?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六、作业:

1、找出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2、用排比的句式来描绘家乡的一处风景。

板书:总述:桂林山水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的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教师先创设优美的生活情境,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后,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3、制作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投影片。

过渡语: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同学们,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随景入文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三、依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四、看图学文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⑴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⑵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

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7、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8、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9、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桂林的水真( )啊,( )得( )。

真( )啊,( )得( )。

10、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自由读上节课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第二自然段学法。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能不能用学习第2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已学习第3段。

2、检查自学:

⑴填空:

这段话先写( )的泰山和( )的香山,再写桂林的山( ) 、( )、( )的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描述。

⑵思考: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重点指导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⑴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⑵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

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结合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具体的描述。

5、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的特点的?

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其奇、秀、险的特点。其中运用了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

6、运用:

⑴用像像写一句话。

⑵用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连绵不断等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意图: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段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段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交流: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四、指导背诵课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列出写作提纲。

3、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五、知识拓展

1、学生自由阅读。

2、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

3、再创造:

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也写一首诗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

桂林山水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

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拓展延伸

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桂林山水的教案篇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2、板书:桂林山水。

二、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1、欣赏《桂林山水》风光片。

2、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三、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时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文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1、自读。

2、交流:

随机板书:

甲天下:水

画中游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四、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⑴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

⑵小结。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找出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并把相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交流:

①请学生说出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

师随机板书:

静、清、绿

②句子练习:

师: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静、清、绿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应该怎么说?漓江的水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又可以怎么说?

③通过换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出示文中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换句比较,加深体会。

在原句下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句子中每一小分句都是先介绍漓江水的特点,然后再具体地写出这种特点,让我们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时不仅要说出事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采用这种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方法,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仿句训练,出示:

桂花真香啊,香得()

夏天真热啊,热得()

()真()啊,()得()

⑤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写漓江水的这个句子,看看作者在写漓江水的特点时还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指导朗读:

⑴自读。

⑵指名读。

⑶引读。

4、仿说:

仿照这种排比句式来赞美自己喜欢的景物。

5、引导学生体会对比的好处:

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不仅写了漓江的水,开头还写了大海和西湖,它们又有怎样的美?

文中主要是来写漓江,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引导学生明确;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更能衬托出漓江独特的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学习运用这种对比的手法,有时巧妙的对比更能衬托所写景物的特点。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个对比的句子。

6、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找找体现桂林山特点的词语并想想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师随机板书:奇、秀、险

⑵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随机学习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主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通过打比方,对比、排比来写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朗读。

⑶当学生谈到打比方的句子时,特别是写桂林山的形态时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想象一下桂林的山还有哪些形态?(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后再想象。

7、补充并欣赏写桂林山的小诗。

8、抒发情感:

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你心中的桂林山水。

9、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对这段话中的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怎能样理解的?

小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这句话既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五、拓展延伸,积淀情感

从古到今,桂林山水这方水土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开发桂林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国家旅游事业的一大课题,现在老师建议同学们为桂林山水写个广告词。

六、作业(自主选择)

1、请你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来写一篇《桂林山水》导游词。

2、请你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来描写一处自己最喜欢的风景。

3、搜集并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的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

小班拨萝卜的教案最新5篇

湘夫人的教案最新8篇

垃圾分类的活动教案最新7篇

泥娃娃的教案最新7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案最新8篇

大班眼睛的教案最新5篇

猪爸爸的屁教案最新8篇

关于春的语言教案最新8篇

布的粘贴画教案最新8篇

大班茶的教案最新8篇

桂林山水的教案最新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