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应设计课外延伸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索学习,教案应定期更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7篇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篇1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作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最多才多艺的一位。他长于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精于绘画,是中国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当然,他更为杰出的成就还是表现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初三上学期,我们曾经接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背诵——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2700多首,词340余阕,文4000余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罕有匹敌。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更要紧的是教我们以生存的智慧。

二、初步感知

1、默读

2、诵读

点评:

苏轼21岁,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第二名;25岁开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王安石执政期间,因对新政不满,主动请求外放;42岁,遭人诬陷锒铛入狱,险些丢掉性命,后经人营救,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行动受人监视。这首词,就是他被贬期间,游黄州赤壁时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精神苦闷。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一直被视为苏词的“标志性”作品。

3、齐读

点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自己的博士生出过这样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甚至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国学根基很深,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

我想,这其中的问题可能就出在“积累”二字上,因忽视积累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吗?

4、背诵

三、探究领会

这篇作品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背诵,它对于我们还有怎样的价值呢?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当我们去用心发现时,它才会展现出应有的魅力,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发现——总体——风格

a、“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朗诵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

c、影响——

苏轼之后,有一位词人直接继承了这种豪放的词风,创作出许多沉郁慷慨的词章,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人们常常将二人合称为“苏辛”。

背诵——《破阵子》

2、发现——总体——内容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较——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3、发现——语??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评点:

你感受到的'时怎样的图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汹涌奔腾,词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心潮起伏激荡,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评点:

极有分寸。苏轼的这一差错,却使黄州赤壁闻名遐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以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不朽词篇,就将黄州赤壁又称为“东坡赤壁”。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评点:

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圈画出相应的动词。

d、一时多少豪杰——评点: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e、小乔——

评点:

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f、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评点:

潇洒从容、镇定自若、风度翩翩。

g、笑——

评点:

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h、一樽还酹江月——

评点:

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词。既是在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

3、齐读——

4、思想——

面对生活的苦难,苏轼既没有自戕,也没有隐遁,而是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屡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世界那一份安然与独立。

四、拓展

这首词,学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我又想起了苏轼45岁时填的另外一首词——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朗读

2、评点: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雨中、雨后的感受,实际上却处处是人生态度哲理性的象征。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五、小结

苏轼在残酷凶险的人生搏斗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节操,又能应付纷至沓来的外部打击而使主观精神不至于崩溃。原因在于,他在儒学的基础上染佛、道,并把儒、佛、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佛、道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使得它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

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 交流热身

二 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 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 乱”、“ 穿”、“ 拍”、“ 卷”等。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第一次反思

1、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 赤 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作者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1、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 “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2、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

资料二:

1、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游赤壁时的怀古之作,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3、(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 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一篇《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苏东坡传》)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阅读资料链接,结合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断句的理解和背景知识,你认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流露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诵读指导: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最后我们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二次反思:

联系课堂学习的环节,进行反思: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教师总结: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本专题的精髓所在。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其他课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应用与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断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是诗人做梦回到家乡,“多情人”是指苏轼的亡妻。“笑我”、“早生华发”句,是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结合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谈谈你的看法。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篇3

一、导入

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作者介绍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2.“三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且同属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苏黄”:与黄庭坚并称(诗歌创作)。

4.“苏辛”:与辛弃疾并称(豪放词创作)。

5.“宋四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书法)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苏轼生活的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政治改革和诗文的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挑战,为词坛注入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

三、朗读

1、听朗读录音,学生注意读音和语气的缓急。

2、教师正音,作诵读指导。字词正音:

⑴故垒(lěi)⑵纶巾(guān)⑶樯橹(qiánglǔ)⑷早生华发(fà)⑸还酹(huánlèi)诵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速、语调;(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

3、教师范读,全班齐声诵读。

四、研读词作,探究情感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词作,具体探究。用简单的语言概况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状写赤壁之景,下片抒写人生感慨。

(一)、分析上阙

1、男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原因是什么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势恢宏,豪放之气笼罩全词。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的想象。写景和抒情结合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②.作者描写赤壁景色,为什么用“人道是”三字

以此点明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只是借此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

③.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景观

明确:赤壁景观:大江、故垒、赤壁、乱石惊涛、千堆雪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也暗写下阕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现作者的豪迈奋发意气,渲染了环境气氛。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激情,又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总结上阕,引起下阕。

3.学生自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总结上阕内容。

小结上阕: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集体朗读并试背上阕。

(二)、分析下阙

1、女生集体朗读。

2、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学生作答:

①.下阕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回忆的是什么感慨的是什么明确:前五句:所忆——周郎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

后五句:所感——自己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②.下阕中周瑜的形象有何特点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明确:周瑜——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苏轼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英雄美人,相得益彰。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以上这些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补充: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性质更加突出,乙起陪衬作用。

③、词人为什么只写周瑜,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务---东吴都督(24岁)---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

发仰慕之情呢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补充:映衬——既是“以乙托甲”,也是“以甲托乙”,有互相彰显的作用。

④.下阕后五句作者是怎样抒发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热诚向往。但想到自己头发斑白,空有才华,一事无成,作者用自嘲的方式表现自己的伤感,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与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最后诗人以酒酹月,表现自己的'伤感。

⑤.下阕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上看具有激奋和伤感的双重色彩。词中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对英雄人物的尽情赞颂,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奋发乐观的人生态度;

而“人生如梦”的感慨,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郁闷和忧愤。但从全诗主题看,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是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情绪的流露。因而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诗人悲观失望的自白。我们应该更多地体味作者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追求。从词的意境和语言分析,这首词感情热烈,富于激情,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怀。因此“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是《赤壁怀古》的理趣所在。

3.朗读下阕,总结下阕内容。

下阕第一层描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探究:

俞文豹《吹剑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东坡豪放词的风格可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①.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

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词。

2、利用本节课所学的诗词赏析法,课外多找些苏轼的词作进行阅读品味。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 教学设备:

多媒体。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 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 乱石穿空 一 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 国 (山势险峻) 江 时 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 周 惊涛拍岸 山 多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 郎 (巨浪惊险) 如 少 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 卷起千堆雪 画 豪 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 (江水汹涌澎湃) 杰 ……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阅读准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1、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②用了什么修辞?

③从几个角度?

④基调怎样?

⑤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2、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②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3、学生思考:

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4、总结全文。

(1)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2)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①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②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篇7

1、了解苏轼在北宋词坛的重要地位及情感。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奇阔大的意境以及作者积极奋发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

教学方法:引导分析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宋词《雨霖铃》,那么宋词可分为那两个主要派别呢?《雨》又是属于哪个派别的?(提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与婉约派截然不同的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还是著名画家。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作品: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在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正字正音:

1、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垒(lěi)、瑾(jǐn)、纶(guān)

樯(qiáng)、橹(lǔ)、酹(lèi)

3、请学生自读

4、指读

5、集体朗读

6、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四、讲读上阕

1、提问:三个思考题:一、找出上阙中写景的句子。

二、句子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哪些?

三、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者描写的基调怎样?

明确:一、写景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乱、穿、惊、拍、卷、雪”。

三、采用的修辞法有比喻、拟人。描写的基调是豪放的。

(以上问题主要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讨论解决以上问题后,老师总结: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伟的景象,大刀阔斧纵画横抹了一幅奇险惊绝的赤壁之景。)

2、提问:“人道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提问:上阙的最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一时多少豪杰”引起下阙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

五、小节:学生齐读上阕,体会景中之情。

总结内容: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满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六、作业:预习下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提问:下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情。

二、 讲读下阕

1、 提问: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明确: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 提问: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明确:“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

4、朗读下片,小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三、总结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消极的一面。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3、婉约派与豪放派对比(课件)

四、作业:背诵课文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7篇

黄河颂优秀教案7篇

小班认识4优秀教案7篇

食品安全优秀教案7篇

心理健康课优秀教案7篇

循环小数优秀教案7篇

风音乐教案优秀7篇

《燕子》的教案优秀7篇

小班儿歌的教案优秀7篇

做礼物盒教案优秀7篇

赤壁怀古教案优秀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6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