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编写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衔接,提高课堂效率,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五年级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
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课后反思
得: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失: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小学五年级教案篇2
哥伦布竖鸡蛋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表现了哥伦布超人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曾向葡萄牙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向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船3艘,水手87名,从巴洛斯港出航。历时10个星期,于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他与水手发现了新的陆地———美洲大陆。以后,他又3次西航(1493年、1498年、1502年),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课题“哥伦布竖鸡蛋”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主要事件。鸡蛋是椭圆形的,无法竖着立住,但是,哥伦布却办到了。这使读者产生疑惑与好奇,进而激发出阅读期待。这就是作者拟此题所要追求的引人入胜的奇效。
〔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受到达官贵人的忌妒、藐视与讥讽。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一次酒会上,面对讥讽,哥伦布与达官贵人比赛竖立鸡蛋,获得胜利。这是本文的重点,写了三个层次。其一,酒会上,达官贵人讥讽哥伦布。其二,达官贵人都不能把鸡蛋竖立住。其三,哥伦布稳稳当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对哥伦布竖立起鸡蛋的议论。议论有两类,达官贵人讪笑,认为这样竖立鸡蛋太简单;哥伦布认为,简单的事也需要人去发现、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
〔语意理解〕
“他是干什么的?他不是从意大利来的穷海员吗?像他这样的人,能穿洋过海?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是达官贵人藐视、讥讽哥伦布的恶毒语言。上文交代了故事背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鉴于他的功勋,哥伦布晋升了高官,并且受到国王与王后的重视。于是引起达官贵人的忌妒,有了藐视、讥讽的恶语。“达官贵人”,指职位高的官吏和地位尊贵的人物。达官贵人都属于上流社会,这些人长年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养成严重的歧视贫民的畸形心理。面对哥伦布的出身、功绩与地位变化,自然升起极强的忌妒之心。讥讽的话共4句,3个问句,1个感叹句。第1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藐视哥伦布的低微出身。第2句用疑问口气回答第1句的问题,强调哥伦布是外国人,又是穷困的海员。第3句质疑哥伦布航海的业绩的可靠性,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业绩应出自出身高贵的西班牙航海家。第4句是感叹句,污蔑哥伦布航海成功是谎言,是“天大笑话”,表达达官贵人的气愤与强烈的忌妒心。
“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了一个鸡蛋,对他们说:‘太太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熟鸡蛋立起来?’”
这是哥伦布对达官贵人的还击。他面对达官贵人的藐视、嘲笑、讥讽,没有采取一般的做法———用愤怒、有力地语言去反击,或愤而拂袖离席。他反击的方法很巧妙,先“沉默了一会儿”,平静一下心绪,思考采取的态度与策略。他的沉默只“一会儿”,说明哥伦布非常聪明、成熟、有涵养,能迅速沉静并拿出对策。接着提出将熟鸡蛋竖立起来的挑战。熟鸡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他知道达官贵人必败。以“挑战”对“讥讽”,让他们以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惨败而自取其辱,实在是高明。哥伦布说话,既有礼貌,不失一个有修养的“上将”,又有挑战性;既平静,又充满自信和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
这两句话极具哲理性,是哥伦布的传世名言。第1句讲出这样的道理:创造不单指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发现并证实简单的未知,也是创造,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也是值得赞扬的。第2句说明只说不做,即或头脑再聪明,也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大胆而积极地去探索,并力争最先成功。第1句讲明创造的本质,第2句承接第1句鼓励人们率先实践对未知的探究。哥伦布用简单的问题抨击了达官贵人的傲慢与藐视,又用这两句话阐述深刻的哲理,回击了达官贵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写作特点〕
1.以简驭繁,以事说理。
本文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但作者却仅写了一个极平常又简单的事例:竖立熟鸡蛋。达官贵人面对一个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最后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了一番大道理。以简驭繁,以事说理,容易使人理解与信信服。
2.对比的反衬作用。
本文写两类人,一类达官贵人,一类是哥伦布。前者傲慢无礼,愚蠢无能;后者谦和沉稳,聪明机智。前者浮躁妒嫉,后者冷静高雅。两相对比,达
小学五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移动的、传接球和变相运球的动作要领。
2、 能够在游戏和简单的比赛中运用所学的动作。
3、 发展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提高学生的.速度
2、高学生的灵敏素质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4、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过程方法
1、 全班同学参与,能够做到动作连贯。
2、 速度变化突然,快慢衔接紧凑,注意生体重心变化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情感态度
1、 培养学生团结的精神和互相协作的意识。
2、 真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
3、 教师真正能够把篮球的乐趣带进课堂,师生能够共同分享。
教学过程:
一、放松活动:
1、 放松操节。
2、 活动踝关节。
(一) 上肢运动
(二) 腰部运动
(三) 踢腿运动
(四) 踝关节运动
(五) 跳跃运动
二、本课内容:
1、 先集体讲解,示范,观看媒体演示和本班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演示。
2、 先慢示范,让学生看清助跑与起跳的动作。
3、 集体学习起跳与助跑的动作
4、 先集体练习,然后分散练习
5、 2――4步助跑起跳手摸高物。
6、 确定助跑的步数和距离、反复练习。
7、 助跑起跳越过30――40厘米的皮筋。
8、 6――8步助跑蹲踞式跳远。
三、通报下次课学习的内容,布置有关事项。
四、整理场地,归还器材。
组织方法: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口令: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成密集队形集合。
1、 做热身操时,动作到位,合牌。
2、 注意力集中,认真练习,听从指挥。
3、 集合时做到快、静、齐。
小学五年级教案篇4
一、学习"制茶",教给学生信息选择技术。
信息选择策略训练的前提是教给学生基本的信息选择技术,对小学生进行信息选择策略训练,应立足于基本信息选择技术的掌握和练习,这是缩短从信息选择策略意识到信息选择策略能力培养的前提。我在教《碧螺春》一课的"制茶"一段时,考虑到教给学生选择性划线技术,有以下做法--"学生找动词,识别重要信息"
在重要信息下面划线或标着重号,有助于让学生快速识别学习材料中重要的信息和相关信息,把目标信息从无关信息中凸现出来,增强对重要信息或目标信息的敏感性,对它们进行选择性关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我在教学此段时,为了帮助学生信息输出,即复述、表演制茶过程,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制茶动作的词。本想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把动词说一说,我把动词板书就行了,可是看到《学习策略研究》一书中的一段话,"理查德斯等人的实验证明,阅读以后再勾画出重要部分的学习方法,比单纯一遍又一遍地读,回忆成绩更好。"我就改变了原先的教法,而是这样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一边朗读第五节,一边找一找文中描写炒茶动作的词,并在动词下划横线。"我想在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再来安排教学就是一种理智的、目的明确的教学。学生通过划线找词,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关键的信息,有选择地进行关注,这样一来,教师如果能够多次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学生就会学会识别,学会选择,学会学习。
二、从品茶--读书--说"感受"--推销,提高学生精加工水平。
能否使用精加工是成功学习者与非成功学习者的重要区别,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精加工是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它运用生成学习和类比、比较、引申等方法,将新旧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在《碧螺春》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从碧螺春的'色香味形来介绍碧螺春,感受文章描写碧螺春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并训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表达碧螺春的久负盛名,我选择了精加工的扩展与引申的方法,从品茶--读书--说"感受"--推销,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新知识,说感受、推销的过程就是扩展和引申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说品茶的感受时,在思考推销词时,思考的程度增加,通过课文获得的对碧螺春的印象就更为深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比原知识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更易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连接起来。另外,课堂上,有的学生表现活跃,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善于学以致用,有的则说不出来和羞于表达,一种原因是缺乏锻炼,另一种是学生在扩展和引申时不会迅速灵活地与已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尽管贮存了一些知识,但不能有效地应用,只能是"惰性知识"。
小学五年级教案篇5
教材分析
?酿》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位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由于误读“酝酿”的“酿”字所引发的故事,赞扬了一位小学生刘东东真诚地帮助老师纠正错误和语文老师知错就改的坦诚品格。
学情分析
我是一位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新老师,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有着特殊的`情感。我所教的这个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很活跃,想象力丰富。但就是欠缺耐心和细心,做事很马虎。所以在教学中,我的重点是放在学习人物品质上,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1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橡皮筋、练习、焕发、酝酿、肃穆、气氛、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
2.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导入
1.“酿”这个字该怎样读?
2.你能用“酿”字组个词吗?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
1.指名读,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2.东东的心理有什么变化?(惋惜—懊恼—担心—紧张—高兴)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承认错误,受到表扬)
5.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知错就改)
四、总结全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最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五、作业布置
请你和家人说说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