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凸显弘扬正气,推动工作用用意,在平时学习中,咱们都一定遇到过事迹材料,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篇1
人生路上,风雨同舟,洒下真情款款。王永菊和陈明,这一对普通的职工家庭,却用不普通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事业、生活和家庭的真谛,留给了我们“相依一世、相知一世”的真情和感动。
丈夫原是贵阳市南明烟叶复烤厂的一名驾驶员,妻子王永菊是花溪区孟关乡中心完小的一名教师。在结婚十余年的时间里,这对夫妻互敬互爱,孝敬父母、爱戴孩子、宽以待人,在家中以德治家,谱写了一曲文明、感动的华美乐章,成为创建文明家庭的先进典型。
一、爱岗敬业,爱校如家。
作为妻子的王永菊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是一个对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高度责任心的人,曾担任过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工作,由于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曾先后被评委市、区、乡级的优秀班主任,成为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老师。在工作中,她对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在生活中,她对自己的同事们悉心关照、热帮互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王永菊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高度负责的工作责任心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评定为优秀。她始终坚持责任心是做人之本,责任心是成事之源,所以她在工作中始终以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的心态努力并且奋斗着。
二、相敬如宾、相濡以沫。
都说人生之路,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但意外却是来得那么突然与沉重,在新婚后的第二年,丈夫陈明因鼻咽癌放化疗留下的后遗症日趋严重,并使得听力、语言能力和吞咽食物的能力都迅速衰退,以致现在已经完全失去听力,退养在家中。就是在患难之际,妻子王永菊一面多方打听名医帮丈夫治疗病症,一面悉心照顾家中老人与丈夫,她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面对丈夫日趋衰弱的身体,王永菊始终对丈夫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对她而言,每天下班回家能看到丈夫把食物顺利地吞下去,不噎着、不呛着,就是她最大的安慰。她时常开导丈夫,让丈夫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丈夫陈明也非常支持妻子的工作,在家里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女儿,自己生活上的琐事从来不让妻子操心,因为丈夫失去听力,那一张张的小纸条成为夫妻俩传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纽带。几年的时光,妻子王永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是她,支持着丈夫、支撑着家庭。结婚至今十一年,是十一年的坚守,王永菊,用美好的心灵再次诠释了爱心、善良的真实含义,谱写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曲颂歌。面对新婚丈夫的病患,是逃避,是利己,也许会有多种选择,每种选择,也都会找出各种理由,然而正是由于王永菊这种天性的爱心和善良,愈加彰显出人性的光辉!十一年来的坚守,王永菊始终没有放弃过,面对长期病弱的丈夫,不抛弃,不放弃,敢于直面艰难困苦,做到一时容易,长期坚持确实很难。正是王永菊这种默默的坚持,愈加突显出人生的壮美!
三、互敬互爱,尽心尽力。
王永菊精心照顾丈夫,更是细心的照顾着公婆的起居,她知道丈夫的病对年迈的公婆打击有多大,尽管自己背后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但是只要面对二老的时候都是笑嘻嘻的,经常给老人讲笑话逗他们开心,经常劝说老人,说开心话,讲大道理,她对二老说:“医学越来越发达,什么病都会有治理的办法的,陈明的病一定会治好的。”十多年来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善良及对家人的爱,将这个幸福温暖的家维护和经营着。
在生活上相濡以沫,对待家庭和老人,王永菊也是分外的用心和孝顺。陈明生病住院期间,妻子王永菊独自一人在医院照顾,不让家中的二老担心和操心,还经常打电话安慰他们。二老为了给王永菊减轻负担,除了料理好家中的所有事务以外,还尽心尽力替她照顾好女儿。一家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相依一世、相知一世,这就是和陈明的爱情写照,一对风雨同舟的终生伴侣,一个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庭。
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篇2
在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姜杖子村葛家沟组,有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25年前,父亲含辛茹苦将女儿养育成人;25年后,父亲患病,女儿放弃高薪的工作和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的回到偏僻的小山村全力照顾身患脑出血伴股骨头坏死的父亲,不离不弃,用孝心演绎着一段没有血脉亲情,但却有着骨肉相连的那一份难以割舍的人间真情。
25年前,经历婚姻和家庭变故的葛玉春,在宋杖子镇抱养了刚出生5天的女婴,取名小凤。从小懂事孝顺、聪明勤奋的小凤在20岁那年,被沈阳大学食品检测专业录取,毕业后被大连金州区金华中外合资大酒店聘为员工。小凤暗下决心,等工作稳定后,就把父亲接到身边照顾,就在小凤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父亲高血压并发症脑出血伴股骨头坏死突然发作,生命危在旦夕。接到亲属的电话,小凤急速赶回来直奔医院,所有的亲戚都在医院等她回来决定手术的事,当时有个姑姑和她说,你爸病情这么严重,做手术也不一定咋样,家里也没什么积蓄,不然就别做手术了,小凤果断的说,那可不行,无论结果怎样,我都必须给我爸做这个手术,她边哭边说,没有爸爸,我就没家了,她当即在手术单上签了字。
做完手术,葛玉春在医院里昏睡了7天,虽然从死神里把他拉了回来,但是左侧身体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面对残酷的现实,想着含辛茹苦的父亲将自己养育成人,还没享过一天福就病倒了,小凤心如刀绞。她想,如今她就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了,她要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无论如何她也要把父亲照顾好。于是,她毅然放弃了工作,决定在家全力照顾父亲。父亲刚出院的一个月,她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父亲躺着睡一会,就让给抱起来坐一会,父亲身体很胖,每次抱父亲坐起来她得费好大的劲。刚想休息一会,父亲又说大腿疼,还得给揉。一会又要拉一会又要尿的,总是反复的折腾。就这样,在小凤没日没夜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有很大好转,一个月后,就能搀着拄拐下地走路了,由于父亲一条腿没有知觉,小凤就想个办法,在父亲脚上拴个布袋,她在前边拽着这个布袋,父亲往前迈步。本无多少积蓄的小凤连父亲的住院费都不够,但是为了让父亲尽可能的恢复好,她四处筹钱求医问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父亲终于自己拄拐能走路了。父亲由于病情所致,性情发生了改变,稍不顺心就发脾气,每当这时,小凤既心疼又委屈,心疼的是父亲刚53岁就重病在身,委屈的是,势单力孤的她过早的经历人生的磨难。想想自己刚24岁,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在这个小山沟里困着,她有说不出的委屈,有时自己郁闷的时候,也想过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去,但是又有许多的不舍。
孝心能感天动地,上天很眷顾这个孝女,正当她身处窘境、孤单无助的紧要关头,她通过网络结识了在三十家子高速服务区工作的黎江,在两个人的交往中,了解到小凤的处境,她的孝心打动了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深深的爱上这个无助的女孩,他决定和小凤一起,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黎江的举动得到了父母支持,母亲表示儿子媳妇结婚后,让儿媳带着她父亲一起到婆家来生活,这样全家人可以一起照顾小凤的父亲。婚后,女婿就把岳父接到家中,专门腾出一间屋子让他住,全家人都以小凤的父亲为中心,尽量让他尽快适应这个大家庭。每年冬天,由于天短,加上家里有个买卖,小凤的婆家都吃两顿饭,今年,由于小凤的父亲在这里,尽管生意再忙,他家也吃三顿饭,小凤的父亲见一家人对他这么好,对于给这个家带来那么多麻烦有些于心不忍,在那住了一冬,现在暖和了,执意要回自己的家,老亲家一家再三挽留,葛玉春还是执意回了家。无奈小凤的婆婆让儿媳先陪父亲回家住一段,让她给父亲做工作,尽早回到她们家,大家一起照顾葛玉春,也能给小凤减少很多负担。
小凤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生活美满幸福,婆婆待媳妇如亲生女儿一般,婆婆说,金凤从小到大喊的第一声妈是我,我理应把她当亲生女儿对待。小凤从小没享受过母爱,如今她在婆婆身上得到了,她把婆婆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啥事都和婆婆说,遇到不顺心的事,婆婆就安慰她。小凤的丈夫在妻子孝心的感染下,对岳父也是精心照顾。葛玉强是幸运的,上天赐给他一个大孝女;小凤是幸运的,上天赐给她一个疼她、爱她、理解她的好老公的同时,还赐给她一个如亲生母亲一般的好婆婆,正所谓“好人终有好报”。
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篇3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记得小时候,父母经常说起做人要诚实,要学会节俭,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做什么事都要负起责任,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有钱的时候一定要想着没钱的时候,学会受委屈,能包容别人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里蕴藏了很深的人生道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父母辛勤劳节俭,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尊老爱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们,这成了孩子一生的财富,孩子们不但学会了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这也为他们长大稳稳立足社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留守子女问题的出现,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工作忙,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父母过分溺爱,社会风气同化等严重威胁着家庭教育,一代代新人也在经历着一场严峻考验。
当优良的家风被人们淡忘,新生代身上凸现的问题应运而生。如奢侈,虚荣,脆弱,懒惰,享乐,脆弱,抱怨,多疑,自私等问题在年轻人身上越来越明显,严重的还会出现暴力,自暴自弃,自杀等问题,孩子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要从家庭教育中找原因,要从父母身上找问题,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孩子身上一直有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觉现在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孩子虽然身体健康,智力也没问题,但是存在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现在提出了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说法。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负起责任,努力给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比如 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家庭成员间都应注意情感的投入,这是一种心语心的交互,“爱要说,爱要做!”彼此给予温暖、给予关怀。
家风将影响孩子一生,所以作为父母,必须构建和谐自然友好的良好家风,摒弃家庭中存在的不良风气。给自己,给儿女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用行动教育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走的更远,生活的更美好,代代传承。
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篇4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是一种传承,也一种言传身教的感悟,更是一种精神家教的历练。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家风,看一个家庭的家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我的家是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我们家里每个人必须遵守的第一信条。爸爸妈妈也在平时的生活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让我们都成为一个诚实,守信,善良的人。“对人以和,待人和善”,更要“交之以信,谈之以诚”。犯了错误不要撒谎,要敢于承认错误,不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找理由,而是要做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其次,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拥抱生活。还记得2020年的寒假,在聆听了范老师讲的《珍惜和感恩》后,我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更懂得了感恩的真谛,于是写了《拾获感恩的心》一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时刻也不能忘了感恩祖国、感恩英雄、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已经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
我们虽然生在一个幸福的年代,但家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们更有义务把好的家风都发扬下去,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都有个好家风。
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篇5
安庆江边,陈家的老屋早被拆毁,老屋的遗址归属当地的自来水厂,被修建成了平整的篮球场,原址上竖立着一块碑,说明这是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家的旧址,并没提到他们的父亲陈独秀。
陈长璞沉浸在回忆里,面带遗憾地说,当年老屋是安庆有名的陈家大洋房子,有五进三个天井,宅前宅后都有花园,大门楼有一丈多宽,俨然一派官僚地主的气势。
老屋旁残留的一角是当年陈延年、陈乔年的读书室,如今低矮、破落,出门就面对着一个公共厕所。有关部门曾经在墙上镶了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招牌,可是里面还有几家住户,住户们就悄悄地把牌子拆了。
这是一个被忽略、被遗忘的角落,如同安庆城的气质。很少有人记得,这个三级城市一个世纪前是安徽的省府,是个开风气之先的城市,这里产生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孕育了一代革命者。
受到“托匪”的牵连,陈独秀的子女们,自然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叶尚志少时离陈家故居南水关只隔几条巷子,他初中时虽偶然听说陈独秀蹲在南京“模范监狱”的`消息,但没听说过他的两位公子陈延年、陈乔年的任何情况。在延安、在华北根据地的时候,他也未曾听闻过这两位昆仲英烈。
“知道一点信息是在解放之后,曾与陈延年在广州一起工作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老同志徐彬如直接告诉我,说陈延年是‘小列宁’”,叶说。
叶尚志从工作岗位离休后,多次回到故乡安庆,见到了陈松年。那时陈松年已经是79岁,骨折卧床,家徒四壁,空空如也,只有长女长璞在身边照顾。安庆窑厂退休会计师陈松年先生已于1990年过世,晚年被安排为安庆市政协副主席。
在回忆自己的父母时,陈长璞温情地说,他们都是和善、温润的人。陈松年安徽大学化学系肄业,1950年,这个原来的教书先生没有接受安庆二中的聘书,而是去窑厂做工人,谨慎的他担心,他的身份会给他带来风波——“陈独秀的儿子”带给他的不是本应的荣耀与骄傲,而是紧张与忧虑。
好家风家训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