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创新点,推动个人发展,为了增加自己的思想认知,我们可以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4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体会篇1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通知要求着力提高调查研究实效,浙江考察归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入陕西考察,再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的“老乡”生活。
绿水青山就是“向往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他指出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切勿重蹈覆辙。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的密切关注生态保护问题,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对待生态文明应有的态度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统筹协调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保障民生的关系,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走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存的基础,是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影响因素。只有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走绿色发展的好路子,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提升新农村发展层次,才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实际效益,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地风光就是“向往的生活”。总书记来到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看到几位村民正在做网上直播卖货的准备工作时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各乡村铆足了劲找脱贫致富的好法子,农村电商扶贫作为一种接地气、低成本、多效益的扶贫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村民在家不出户,就能把自家产品卖到网上;动动手指,就能集中下单,从源头对接销售平台;村民留的下,农村返乡就业创业的越来越多,为贫困家庭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总书记在考察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还表示,当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像“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的新模式不断涌现,老百姓把当地资源用好、用活就能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
安居乐业就是“向往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时强调,“移得出、稳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乐业”。易地搬迁也是脱贫的重要举措,或是以往的居住地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或是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搬迁后,“土窝窝”的居住问题解决了,要想真正斩断“穷根”,摆脱“穷路”,帮扶就业还要跟得上。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要求,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党中央把“搬迁工作”与“创业就业”两手抓,实实在在搞就业,真真实实找方法,为村民链接资源参与就业培训,在安置区配套建设工厂,助力贫困劳动力就业,使村民“有事做、能致富”。另外,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服务内容,减轻了村民的后顾之忧,真是易地搬迁搬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2024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体会篇2
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关键时刻,我们在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群众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脱贫成色问题。脱贫只是基本要求,在实现脱贫后,如何继续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深度谋划、积极部署,发挥引领作用。
农业、农村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三农”短板,需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互联网电商在农产品市场上大有可为,利用好、培育好着农村、农产品市场的新业态、新模式,需不断加强5g、农村电商、固废处理等新基建建设。农村新基建存在着投入比例不高、项目储备不足、对经济增长拉动效益不明显问题。因此,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应高度重视、深度谋划,强化基建投入向5g、农村电商等基础设施倾斜,为供给严重滞后的新基建预留更大发展空间。在谋划招商项目时,将新基建与产业发展捆绑实施,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百姓腰包鼓起来是评判小康成色的标准。广大党员干部唯有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带动社会资本、物流、电商、就业等发展,老百姓腰包才能长期鼓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田间地头、详细研究当地土壤、天气、水源等自然条件,做足市场需求功课,打通产销赌点,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带领当地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
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为脱贫成色赋能。根据本地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挖掘培养本土人才。深入村寨,用田坎语言与村民拉家常,激发村民致富动力。同时举办培训班、对接技能学校,辅之以农技科研人员帮扶,切实提升村民劳作技能。同时,培养高质量农村电商售货员,无缝衔接产销供需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在互联网、家门口就业。
2024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体会篇3
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许多普通百姓对富裕、美好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在我心中的小康社会,具体就是: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记得小时候,我家并不富裕,家里既暗又小,还有许多不方便。尤其是夏天来临的时候,只要你一不留神儿,就会不知从哪儿飞来一群蚊子,在你身上叮上几个大包,烦得不得了。还时不时的在你耳边“嗡嗡”直叫。现在,家庭富裕了,我们全家住上了三层楼的别墅,既宽敞又明亮,每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从此我便不怕酷暑和严寒。
以前,爸爸的学习帮手只有一台小录音机。可是现在,我的学习帮手可多了,有复读机、电脑等。学习累了,就趴在窗户上看风景,远远望去,以前无比矮小的茅屋如今变成了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的高楼大厦,还有宽敞笔直的高速公路、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四通八达的立交桥、人山人海的大商场······马路两旁,有许多漂亮的鲜花儿,绿色的草坪,令人看了赏心悦目。从此,人们再也看不见裸露的黄土,再也闻不到臭气冲天的污水;人们看见的是湛蓝湛蓝的天空,闻到的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
现在,身活在幸福小康社会中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享受前辈们创建出来的伟大功业呢?不,不可能的!因为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更需要我们去创造。那时,不仅仅是建设小康社会,还要往更高一层去发展,把未来的家庭建设得更加美好,把未来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时间不等人,朋友们,让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发奋学习,积极进取。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更好,我们全面达小康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2024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体会篇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强调“全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层次多,不可能实现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就全国而言的,而不是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既紧盯2020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2024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体会篇5
打造党建“高速带” 构建小康“绿化带”
湖南省江永县委组织部 毛建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坚持从党的农村组织上发力,不断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步子上来,不断增强农村在精神文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等工作上的“造血功能”。
画好产业发展“同心圆”。地方经济发展高度决定基层党组织建设高度。目前,随着“三变改革”的纵深推进,要坚持从地方资源上入手,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的力度,着力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的福利待遇。要坚持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按照企业投资、政府引导、村级主抓的方式,不断整合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构建新时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航标,进一步引导各村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发展,不断输送更多“乡土人才”到产业发展的一线上来,着力构建三级产业发展“同心圆”,确保抱团共建小康致富路。
架起基层治理“等高线”。基层治理强不强,一个是要看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功能发挥好不好,另一个要看党群参与度高不高。抓好基层治理,重点还是要在“三治”(自治、德治、法治)上发力,通过结合村情实际构建符合村级发展的“制约力”,不断保障村级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活动。另外,坚持发挥好乡镇党委主导性作用,做好在基层治理上的人员保障、经济保障和制度保障,切实为基层治理的高度注入“源动力”。
注入环境治理“新活力”。坚持创新村民参与机制,与村民签订《庭院环卫三包承诺书》,与村民达成共识,提高村民参与可度,共同打造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文明规范的家园形象。将各村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培养村民互相监督卫生的习惯,并通过卫生“十星文明户”的评选,选出各村卫生搞得最好的“卫生之星”,对卫生搞得差的村民进行通报批评,在各村内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及卫生意识,极大的提升了环境治理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保持环境卫生的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参与清洁家园的良好场景。
2024全面建成小康的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