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籍中的智慧,写读后感时融入自己的理解,能让内容更丰富、更有内涵,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战争的读后感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战争的读后感作文篇1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了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战争与和平有不少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语句。
安德烈公爵想:“云朵是多么的宁静、镇定啊,哪里像我们这里的慌张,恐惧与混乱啊!那云朵无忧无虑地飘荡在空中,从来不必像那个法国兵和炮兵似的为争夺探帚而愤怒。为什么我从前没有注意到它呢?现在我看到它了,我是多么幸福啊!只有天空是纯洁的,没有虚伪、没有欺骗、没有什么能够和它相比。天空之中只有安静、柔和。谢谢上帝……”
这是他被打在地上后心中的感想。这一感想与他原先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安德烈是有钱的老公爵的儿子,他性格内向,意志坚定。在当时上流社会中,他是个有地位的人物,并且非常热衷于帮助年轻人进入上流社会,所以安德烈与上流社会的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他的家族中,有着爱他的父亲和妹妹马丽娅公爵小姐,还有一个不愿他离开去参军的妻子。
在打仗来临之前,他认为自己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名声和荣誉。为了追求他人的尊敬,他多么希望能成为战场上的英雄,以施展他的才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若要他放弃他的亲人都无所谓,我们去想一想吧,这是多么冷酷无情的想法啊!在他看来,荣誉和地位是他最珍爱的东西,也许许多上流社会的人也会有同样的观念。
不过,当他战败躺倒在地上后,当他看到蓝天、白云时他清醒了,他认识到了一切。那是一种宁静、安逸、辽远。在看到那样的情景后,他的心是如此的平静。天上的云朵是那般镇定自若,安宁自得,一片和平景象,完全没有陆地上的杀戮,闻不到一丝的血腥味。在他明白这一切后,他感觉到无数人崇拜的英雄—拿破仑,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根本不能与胸怀博大的天空相比。
蓝天和浮云是安德烈从未注意到的,他所见的是上流社会中一张张虚伪的面孔,而今见到了他一直忽略的却很纯洁的东西,看到了永恒!
战争的读后感作文篇2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笔耕不断,曾著有多部佳作,但就知名度而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脱颖而出的鸿篇巨著,它被誉为“一部史诗级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战争与和平深刻关系。
这本书一方面以虚构的瓦西里、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博尓孔斯基四个家族的.生活为主要线索,恢弘地反映了19世纪初期的俄国生活,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作者歌颂了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英勇的气概,并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放置于战争这一特殊阶段,塑造出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小说中出现的四大家族以及和四大家族相关的贵族人物,被作者有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趋炎附势、投机取巧为代表的瓦西里家族,他们不顾祖国的安危,在国难之时仍沉湎于享乐之中;另一类则是以国家为重、勇于在危难关头为国家排忧解难,甚至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献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东西。作者在赞美这一类贵族人物的同时,也不忘描写普通人物中的杰出代表,这些普通士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不畏牺牲、英勇果敢的高贵品质和那些身处高位却卑鄙胆小的贵族统治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战争”与“和平”这两个词则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前后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我读过许多的书,可从未读过以两个主题交织而成的作品,伟大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让我开了眼界。《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真是名副其实!
战争的读后感作文篇3
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当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我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和平》。
应当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可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十分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我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并且,托尔斯泰似乎异常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能够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坚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一样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战争的读后感作文篇4
托翁反复强调的历史观:历史并非英雄史,英雄绝不是时代的操纵者,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所谓的胜利者,能够看透时代的本质,懂得那潜在的“力量”,顺势而为。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着无法估量的复杂性。我们对于它的静态了解远远不够,况且它还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在此情景下,科学理性的分析往往不能带来预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尔一样,对现实生活很不满意,一向在努力给自我的生活赋予一个理性的解释,给生活赋予意义,使自我能坦然理解当下的生活。安德烈临死前拥抱了上帝获得解脱,比埃尔沉浸于日常生活的幸福,以政治改革为己任。最终并没有找到那个“理性解释”,但似乎已到达了自我想要的结果。
在寻求过程中,安德烈找到了“真”,即娜塔莎的纯真,但这份纯真却给他带来了新的伤害,间接将他领向死亡。而比埃尔首先找到了“善”,加入了教派,妄想经过“善”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依旧体会到的是和以前一样的虚假。
安德烈临死前意外地与阿纳托利和娜塔莎重逢,这些以往给他带来伤害的人同样正在面临痛苦,面临失去他们最珍视东西的痛苦,而此时的安德烈感受到的不是“恨”,相反却是“爱”,是一种上帝的“博爱”,即对生活达成谅解,坦然理解生活“美”的一面。
比埃尔在失去一切以后遇到了普拉东,普拉东身上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受其感染,比埃尔放弃了对理性思考的盲目追求,开始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平凡的日常生活,所做的这一切,自我的所有努力,对自我和生活有任何改变吗?并没有!最终只是与生活达成谅解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而这是不是也能够看作是一种屈服?无论你的梦想有多伟大,无论你对探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回归到平凡的洪流,被大潮裹挟着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中。
战争的读后感作文篇5
仔细阅读了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内心波涛汹涌,仿佛在我的眼前再现了近代中国史上最为壮烈的,最具有意义的传奇战争,这本书是以大量当时国内外记者的记述文字、档案资料和有关人员后来的忆述的作品,真实地勾勒出了解放战争的许多历史画面,并总结出,在这场改变中国的命运的革命战争中,共产党最终战胜国民党,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军,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人民群众的支持、意志、智慧和力量,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壮丽诞生的史诗。
我还记得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那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陕北与晋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边区的压力,但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长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县长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
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里,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给佳县县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在读完《解放战争》之后,我觉得人民决定成败就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它令我想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同时也是毫无疑问的历史规律。这部作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写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生产运动,写山东战场、东北战场,支前百姓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此对比的是,国民党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的种种现实。广大人民的倾力支持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解放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内战初期,国民党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大大超过共产党。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达470万,美式装备;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只有127万,且装备简陋,只是小米加步枪。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当时的世界,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没有悬念。可战争却在短短的4年里来了个大翻盘,令所有人膛目结舌。国共军事力量如此悬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呢?然而这一切根本无法用军事理论去解释。但偶然中体现的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团结了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愿望的先进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等一切革命力量,实行了符合中国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时至今日,往日的战争风云已经烟消云散,但是,我们绝不能忘了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而不是乐不思蜀。现在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国家的安宁和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战争的读后感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