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作文时,适当的情感渲染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度,一篇有深度的作文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类的作文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类的作文篇1
下午,来到学校,在学校里兴奋地玩耍着,专心地听讲着。
体育课过去了,我们有的坐在教室里吹风,有的又跑出去疯玩一顿了。而我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地等着上课的铃声,忽然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颊,上课铃声“叮、叮、叮”地响起。我心想:“时间过得真快,就像刚才拂过的微风。”
数学老师带着严肃的面孔来到讲台上,目不睛地盯着我们。过了一会儿,老师从嘴里吐出几个字来:“同学们自己做作业。”有些同学眉开眼笑,有些同学愁眉苦脸,有些同学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而我却是兴高采烈地做起数学作业,我做着做着,碰到了一道难题,这道题确实有点难,就连“数学百科”—陈诺,也不会做呢。
我左想想,右想想,还是做不出来。正当我垂头丧气的时候,突然脑子一,想到了解决办法。我立刻动起笔来,“唰、唰、唰”地写了起来。写完后,我松了口气,马上把我的答案和陈诺的'答案一对,答案完全不同,我傻眼了。她立即和我解释,说这样是什么意思,不管我怎样反对她的意见,她还是不同意我的说法。我被她说得糊里糊涂,分不清东南西北,旁边的邱熠锋也参加了思考。邱熠锋的答案和我的一模一样,但是算法不一样。
一开始他同意陈诺的看法,我拼命地和他们解释。最后,邱熠锋来到我面前看了看我的答案说:“付汗鹏说的也有道理。”然后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解题方法,陈诺还是不同意。我回头一看,快下课了,有些同学开始坐卧不安了,有些同学无精打采,当然也有些同学炯炯有神。
下课了,我心想:“真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啊,它让我们学会了思考!
数学类的作文篇2
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多难忘的课,这些课像无数颗珍珠,飘洒在我的眼前,它像一个个阶梯,让我不断攀登上去,去取到那把金钥匙。
那是我九岁的时候上二年级,有一次,上了一堂数学课,在课堂上,老师讲了正方形,长方形,我想这些一定是生活中的小常识吧,我又想这一定很有意思,很有趣味吧?
我又向周围看,寻找各种图形,我看到了桌子是长方形,方向盘,太阳,汽车轮胎都是圆形,粉笔盒是正方形,当我看到这些图形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我好惊讶啊,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大陆。
正是这堂数学课,开阔了我的大脑,增加了我的点滴能力,它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我数学知识百科的.大门,让我更加难忘,更加热爱数学知识大百科,让我更加崇拜数学。
点评:在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中有很多难忘的课,而作者能抓住一堂数学课来写,写出了自己的收获,把这堂课比作是一把金钥匙,比喻的多么贴切,这篇文章之所以写的好,很重要一点就是想象力丰富,所以学生在写作文中要大胆想象,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数学类的作文篇3
在四年级上册时,我们的数学老师换了一位,他就是林老师。
林老师第一次走进班级就跨着急匆匆的步子,脸上长满了皱纹,头上长满了白头发,我想是为学生操心才成这样的吧。她的眼镜往内陷看起来就像戴了一副眼镜。嘴巴大大的,说话的声音也很大。就像一块下面突出的砖块一样。整个人看起来像一个50多岁的老年人,可林老师却是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
在一次单元考之前,林老师又跨着急匆匆的步子走进教室。一手拿捆好的卷子,一手拿教材书和数学书。“啪”落在了讲台上,林老师张口就说:“这节早读课和下节数学课考试。现在我先几题考试可能考的题目。”在老师的滔滔不绝地说话后,考卷发下来,底下顿时一片尖叫:“神了!林老师说的'题目都有!林老师一定是管辂的化身!”林老师说:“还叫什么,还不做题。”可脸上却显出骄傲的脸色。这一定是老师夜以继日的上网查资料造出来的,她这么找就是为了我们能考高分,能让我们在年段里拿好名次。林老师正是用心良苦啊!
......
林老师只陪了我们短短的半年,可林老师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永远永远永远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心中......
数学类的作文篇4
今天早晨,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奥数课。“叮叮叮……”老师满面春风的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老师对我们说:“我先考你们一道题:两个整数相除得商是12,余数是26,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等于454,除数是多少?我在读一遍,两个……”。我拿到题目后,心想:这道题被除数是多少都没有怎么求除数呢?但回忆起老师常说画线段图是解应用题的法宝。我为何不试一试呢?于是,我便开始画图:先把除数做为倍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几倍多26,再画商和余数。哦,原来是和倍问题。算式是:(45426—26)÷(12+1)=390÷13=30。
我想:我们学过了用x计算的方法。我先把文字的算式写出来。除数×商+余数+除数+商+余数=454,然后再把除数设成x,算式为:x×12+26+x+12+26=454。我先把12和26先减掉后就剩下被除数和除数,然后因为被除数里有个余数。我就再减掉26,这样被除数÷除数就等于12。除数是30。用算式表示,就是:x×12+26+x+26+12=454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早上去上班,晚上才能回来。等到晚上8点多,妈妈回来了。吃蛋糕的时候,妈妈对我说:“妈妈来考考你,如果答对了就可以吃一块蛋糕,好吗?”我说了声“没问题”就开始答题了。
妈妈出了第一题:妈妈今年36岁,你今年10岁,妈妈比你大几岁?姥姥的岁数是你的6倍,姥姥今年几岁?我很快口算出结果,我说:“妈妈比我大26岁,姥姥今年60岁,太简单了,我的蛋糕吃定了”。妈妈笑着说:“骄傲了吧?”再来一题:小明今年8岁,他爸爸已经40岁了,问再过几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2倍?这下我傻了,冥思苦想,看来我的蛋糕吃不成了,妈妈说:“怎么样,不会了吧?”“让我再想想,想不出来我不吃蛋糕。”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到一个笨办法,我可以把他们的岁数都找出来呀,过一年爸爸和小明都大了一岁,最后终于推算出来过了24年后爸爸的年龄刚好是小明的2倍。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还有更简便的方法的,接着就给我讲起来了,只要用爸爸的年龄减去小明的年龄就是若干年后小明的年龄了,也就是32岁,再用32—8=24年就是经过的年份数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呀。
妈妈说:我能自己想办法得出结果还是好样的,作为奖励给我吃蛋糕了,我心里又喜又难为情,以后我可不能在骄傲了,小朋友们也不要学我呀。
你们知道算式:91+92+93+94+95+96+97有几种解法吗?也许你会认为只有一种或两种,那让我告诉你们这题有三种解法。
第二种:因这几个,都很接近100,我们把这7个数看成100相加,这样多加了9+8+7+6+5+4+3,最后用700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即可。
第三种:这7个连续的自然数中,94在最中间,第一个数91比最后一个数97少6,再把6平分给91,使91与97变成2个94,同样,92与96,93与95都可变成94,这样7个数就变成了7个94,原题变成:
我们就说数作业本吧。我们数1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时间呢?1本,2本,3本......100本,大概要用110秒。而1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100000000本作业本要用多少秒呢?只要计算一下就知道一亿有多大了。
算一算,数一亿本作业本大约要11000000000秒,试想一下数一亿本作业本要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年/大概是要1833333分,30556时,1273天,3年!还真是不算不知道,数一亿本作业本竟要3年啊!
数学类的作文篇5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五册数学“千米的认识”时,只是抽象的讲1千米有多远,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活动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接触1千米,知道1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单位,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那里,因此,在上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突出下列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首优美乐曲的话,那么情景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情景,使他们在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新知识。我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新课伊始,用媒体播放“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说:同学们,我们知道比较精确的长度一般用毫米作单位,我们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我们乘坐的汽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个个争着回答:“千米”,这时,教师随机揭题,并说,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就是指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其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正如人们所说“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学生生活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感受1000米的实际长度,并且记录自己走100米所用的时间,根据100米的长度和所用时间去估计1000米的长度,大约从哪到哪?在设计时,我考虑到1000米的长度概念难以建立,于是让学生把长度和时间有机结合起来,利用10个100米是1000米,推算出10个100米所用时间即为走1000米大约用的时间,通过时间来估计1000米大约有多长,这样,不仅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而且使学生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了空间相象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校周围的条件,如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操场的长30米等,用推算的方法推出1千米的长度,以加深学生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这样,把抽象的内容放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变枯燥为兴趣,变陌生为熟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的理念。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
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在学生对千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给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远?让学生自己闭上眼睛,深入感受1千米的距离,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再分组讨论交流:在你的周围,大约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就是1千米,这样,通过学生的交流、探索等活动,在小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自己总结,说出收获
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学过程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体会,自己发现这节课的收获,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过去,老师总喜欢把所学的知识总结出来,让学生去背,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去总结,唯恐学生总结错了。殊不知,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学生就会越变越懒,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们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老师合理挖掘,正确引导。在教学千米、米的简单换算时,我是这样的:①出示题目,如:2千米=( ),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最后由他们自己归纳总结: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2千米是2个1000米,就是2000米。②出示图片:
亚运会上有一项田径项目是3000米跑,引导学生说出是多少千米,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再由学生总结算法:1000米是1千米,3000米里有3个1000米,就是3千米。
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而不是考试的工具,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必要的能力。总之,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活动获取知识,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数学类的作文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