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们肯定有很多想法要和大家分享,赶紧写份观后感吧,观后感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影片节奏的评价,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赞美的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赞美的观后感篇1
影片《看上去很美》是一部反映上世纪80年代左右学前教育的影片。该片从一个幼儿的角度,讲述了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不当,他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一个个别生的转变过程,批评了当时的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该片后,引发了我诸多感想……
1、老师的出发点没有错,只是观念和教育方式欠妥当。
不管是在影片中,还是在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辛苦我们深有体会,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学,一切的活动都在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老师的劳动量是巨大的。同时老师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在集体中强制完成,老师的想法是好的,但在一刀切甚至有些半军事化的教育中,泯灭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得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最终导致孩子有了心理阴影和行为问题。
2、一刀切式的教育,使幼儿的个性发展得到抑制,摧毁了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崇高的形象。
3、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世上最难做的职业,因为她的服务对象是“人”,不是机器或动物。人本身是个复杂的个体,教师要把人培养成人才,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更为周全的做法,用心去浇灌。
4、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以及教师的角色需要教师从新思考。
影片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可以说是对立的关系,与今天所倡导的新的师幼关系是违背的。在新时期里,对教师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她既是教师,也是朋友,也是妈妈,纲要中说,教师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但是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运用什么样的关系来处理是个难点。我们教师要学会随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基础是首先要明确教师是为幼儿服务的。
赞美的观后感篇2
看上去很美是六七十年代一部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影片,当时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表面现象和本质一定截然不同,结果不出我所料。剧中的方枪枪一颗天真无邪的的童心就被那个年代李老师泯灭了,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剧中的许多情节值得我深思:
李老师是孩子的“最高统治者”,一声令下,要求孩子乖乖顺从,听从她的指挥,否则将严加惩罚。李老师冷酷无情,高高在上的神态,令所有的孩子望而生畏。她教育孩子必须按她的规则游戏进行,循规蹈矩。若是孩子做到,就能得到用她的奖赏——一朵漂亮的小花。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在孩子心目中小花是神圣的。而方枪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有时也挺可爱。他有个坏毛病,自理能力特别差,不会自己穿、脱衣服,还经常尿裤子。李老师认为他是“坏孩子”,“眼中钉”。方枪枪曾努力尝试多次,想得到老师的小花,但是李老师全盘否定。李老师从不欣赏他,还把他禁闭起来,这让他很失望。当然李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为孩子后路着想,但是要严而有度,特殊孩子,特殊对待。像方枪枪这么大的孩子,拉屎、撒尿,并不是孩子自我控制的,是孩子身体发育的一个过程,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事。李老师却对他严加管教,从此使它变得孤僻、专横霸道,产生了一种报复、反抗心理。造谣说:李老师是“大妖怪”,还鼓动全班的小朋友,趁李老师熟睡时想出幼稚的办法对付她,我认为李老师罪有应得。作为孩子的老师,树立形象至关重要,幼儿园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的、快乐的。李老师却扮演一个可怕的大猩猩角色,让所有的孩子都害怕得不得了,孩子睡觉也做噩梦,吓得魂不守体。这部影片折射出当时那个年代孩子的童年生活暗淡无光,没有自由,没有幸福,更没有快乐!
赞美的观后感篇3
家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学校,一个家庭如果可以拥有良好的家风,就能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进而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健康成长。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好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短短的一句话,该包含有多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啊!同时,也反映出如雨的家风,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这位文坛巨匠的一生。是的,你完全不必一定要出生于书香门第。哪怕只长在贫民之家,能有慈母如此,家风如此,也将受益终身。
记得在小学的语言课本上学过,幼时的华盛顿因为顽皮,举起斧头砍倒了父亲那棵心爱的樱桃树,父亲在盛怒之下,他却站出来承认错误。这位父亲不但不责怪他,反而高兴地说:孩子,我宁愿砍倒100棵樱桃树,也不大愿你说一句假话。也许,正是父亲英明的宽容,才培养了孩子的勇敢和诚实,从而造就了这位令世人敬仰的美国总统。家有严父如此,学到的不仅仅是诚实,更有勤奋、坚强、不屈、无私,这些优良的品质都将成为你成功的垫脚石。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影响很有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所以良好的家风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每个家庭都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并把它坚持下去!
赞美的观后感篇4
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也有家风,它就是如何做人。
做人,肯定要做到善良。有一句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故意向一条小道扔小石头。虽然小道又窄又偏僻,爸爸看见了,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感到爸爸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你这样可能会让骑车的人摔倒,这等于是在陷害别人!爸爸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爸爸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骑车摔倒比那样还痛!我下意识地捂了捂左手,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爸爸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小石子捡起来吧。好!
一个教训,让我知道,我应该小心地做每一个细节,我生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伤害到他人。
当人,做人还要守时,虽然妈妈没有给我讲这个道理,但却总是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每次,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时,妈妈总是要提早几分钟到达。她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有一次,我还戏谑道宁教我等天下人,休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妈妈,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它让我从中养成了许多好品质,这样的家风,值得传扬!
赞美的观后感篇5
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的方枪枪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就被那个时代的李老师泯灭了, 我的心灵也受到强 烈的震撼。也许方枪枪是老师眼中的顽皮孩子,他的劣行无可救药,可哪个班级 没有特别的孩子呢!作为老师,应该给特别的爱给那些特别的孩子,这就是因材施教。
作为老师,要懂得宽容孩子的缺点,要尽量淡化孩子的弱点、缺点,不要去 伤害孩子的自尊。当他们犯错时,老师可以先冷处理,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帮助 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给予他们的温暖和关爱。此外,老师还要懂得发现孩子 的亮点, 多赞美孩子。
如果影片中的李老师可以及时发现方枪枪的亮点, 赞美他, 鼓励他, 而不是不断地伤害方枪枪的自尊, 我相信, 方枪枪一定会充满成就感的。 影片中的幼儿园,孩子们需要按照规定大小便、吃饭、做操、穿衣、睡觉等 等,李老师也不断地重复着一个词“不许” ,不许这个,不许那个……
老师一声哨响,小朋友们就要一个个排队过来擦屁股。虽然这样看上去很有纪律,像军 事化管理,其实,孩子们已经机械麻木地被老师制约着,孩子们的天性已经被老 师扼杀了。他们远离了童真和快乐,在幼儿园的生活倍受压抑。这样泯灭孩子个 性的教育,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赞美的观后感篇6
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4102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1653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赞美的观后感篇7
美是什么?
美是人类在浩瀚空间和时间洪流里一直追寻的东西。这种追寻美的狂热从古至今,被最为完整地传承和继承着,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美学巅峰。罗曼罗兰曾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是宇宙赐给人类的关于美学的启蒙导师。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就此起始。
然而,美不仅仅只是被发现的、已经存在的事物,更多的则是创造和再生的新事物。人类所创造的美学发源于对已知的思考以及自身的情绪。这些思想以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存在于世,成就了更高峰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美学的不同形式和辉煌发展。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图腾和原始歌舞,到楚汉魏晋的浪漫和风度,再到唐宋时的诗意和山水意境……翻开书的瞬间,我踏进了历史的长河,随波逐流般见证了中国美学的发展。
龙、凤是中华最经典的美学代表之一。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古代皇帝着龙袍,皇后戴凤冠……无一不在说明龙和凤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然而事实上,这世间从未出现龙、凤这样的生物。是什么创造了它们?
这便要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信仰了。远古时期,人类以部落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各部落由于处在不同地域、气候,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使各种图腾作为各部落的信仰诞生于世。各部落间总有摩擦甚至是战争,而战胜的一方就以自己的图腾为主体,加上战败的一方的图腾的一部分,形成了新的部落和新的图腾信仰。闻一多在《伏羲考》一书中指出,龙的形象是由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添上了兽类的四脚和爪子,鱼的鳞片等各种图腾的部分特征。可以这样说,龙的出现意味着一个强大部落的兴盛,代表着战无不胜的信仰与光芒。
图腾文化不仅创造了龙这样的形象,也是许多神话传说的发源地。女娲、伏羲的神话流传最广,而褪去神秘的面纱,女娲和伏羲的形象在流传后世的文献中大多描述为“人面蛇身”、“蛇身人首”。或许,在远古人的观念中,这便是最接近神的形象。凤的来源与龙相似,“人面鸟身”、“五彩之鸟”在《山海经》中出现频率也极高。正如龙是蛇夸张、想象、神化后的产物,凤便是鸟的神化。现代人多认为龙是雄性,凤是雌性,其实不然。“凤凰”,“凤”为雄,“凰”为雌。作为两支强大部落的力量象征,“龙”、“凤”在地位上平起平坐也就不奇怪了。
但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可能诞生于文明水平落后的远古时代的形象,仿佛视五千多年的悠长时光宛如无物,施施然跨过历史的长河,长久地吸引人们的信仰和崇拜。这是多么强大的生命力量!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美学啊!用它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学历程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了。
赞美的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