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7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锻炼了写作技巧,还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的深度,写作文的过程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使表达更加精准有效,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7篇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篇1

端午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爸爸妈妈就带着我去奶奶家过一年一度的端午。

端午那一天的上午,我们就要去买艾草。我们将买来的艾草插在门缝里,有的插在窗户上,还有的站在门口,一动不动,仿佛是威严的战士在门口站岗。那一天,整个小区都飘着淡淡的艾草香,插在门上的艾草香千万条青色的丝巾在门口飘荡,十分美丽。因为这青涩的带着清香的艾草的寓意是: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很快就到了正午,父母们要给孩子系五色绳。颜色分别是:青、白、红、黄、黑,分别代表是:木、金、火、土、水。五色绳的位置也欣然不同:有的人系在手上,有的人系在脖子上,有的人挂在脚上。五色绳不仅系的位置不同而且他们的美称也有很多,比如;长命绳、辟邪绳、快乐绳等等。

中午吃过饭,很快到了下午两点,大人们要给我们洗一次特殊的澡。这个澡的特殊在于它的水,洗澡的水是由艾草、鱼腥草、毛草等十几种植物熬水而制成。因为听人说,洗了这个“植物澡”,这一年身上就不会长东西

很快就到了晚饭时间,这是一家人团圆的时候。在各地工作的游子如果没有迫不得己的事情,必须赶回家吃团圆饭。这一天桌上的菜可丰富了,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鸡鸭,象征着家畜兴旺等等。

吃过晚饭则又到了我们最兴奋的时候---买香包。香包就是香囊,形状各异,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长方形的。不仅形状各异,而且大小不一,大得像手掌那样大,小的只有巧克力那么小,里面装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是甜甜的糖果,有的是各式各样的小玩具。香包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

家乡的端午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在阵阵劈里啪啦中大笑着向我们迎面走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中,不得不提到福州的风俗——舞龙。

提起舞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因为龙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不过要想更确切地了解一种风俗,亲身体验和经历必不可少。

清晨,穿过爆竹的喧闹声,我与妈妈来到了广场上,前天晚上一听说今天这里有舞龙表演,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想来亲眼目睹这一场盛大的表演。到场后,场地里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好不热闹!人们都期待着欣赏这福州的风俗。

表演开始了,一条“龙”在广场正中央舞动起来。表演的人员上下舞动着“龙”身,使“龙”看上去更具活力和灵性,活灵活现的长龙在云雾之间自由地来回穿梭。表演进入高潮,四周观看的群众欢呼着,呐喊着,疯狂地表达着对家乡传统风俗的喜爱与赞美。突然“龙”首的一位大汉舞动时动作稍慢了半拍,后面的人随即乱了阵脚,“龙”身摇摇欲坠,如同将倾的大厦。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中间有三位临危不乱的大汉,调整姿势,站稳马步,用尽平生之力将“龙”身摆正,最终力挽狂澜。在一旁观看的观众们惊出一身冷汗,短暂的平静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为这三个人叫好。

“咚咚锵,咚咚锵。”舞龙在锣鼓的欢送声中下了场。望着它那上下翻腾的样子,人们似乎意犹未尽。

家乡的风俗是丰富多彩的,也许别处的民俗特色比我家乡的更为精彩,我们都应该去传承它,保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因为它是一种会让你魂牵梦萦的思念。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依照祖先留下的古老习俗,放鞭炮、贴春联、收压岁钱、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现在,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春节习俗吧!

首先是在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粥其实就是八宝粥。在一些地区,还有其它饮食习惯。然后,就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传说古时官府在这天举行祭灶仪式,后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因此称为“小年”。祭灶是祭灶神的,人们祭了灶神,就收买了灶神,让灶神上天在玉帝面前说说好话,保佑新年平安。

腊月二十四主要是扫尘。在随后的几天,年味儿就逐渐变浓了。人们要洗浴、蒸馒头、贴春联,大街小巷挂着各式各样的大红春联,让人们一下感觉春天到来了。春联在很久以前是用桃木符制的,把喜庆的句子刻在桃木符上。桃木红红的,红色象征着喜庆红火,预示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演变到现在我们使用印制的春联,人们把喜庆的春联贴在自家的大门、小门上,另外还倒贴着一个“福”字,寓意“福(倒)到了”。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也就是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述说着一年来的收获以及来年的打算,外边不时响起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五颜六色的烟花,年夜饭一直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大早,拜年就开始了,小辈给长辈拜年,求得压岁钱。

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年味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会慢慢的'淡去。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关于除夕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到岁末它就会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声响和红光。于是到了那天,大家就点燃鞭炮,门上贴上了春联,把年给吓跑了。这就是过年的来历。

我是上海人,记忆中每到春节的时候,大街上行人开始了,大人们都张罗着买年货,我和妹妹就负责贴福字,写春联。到了除夕晚上,全家围着圆桌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团圆饭。满满一大桌的美味佳肴,有让人口水直流的白切鸡,有香喷喷的红烧肉,还有我爱吃的桂花糖藕,最馋人的是桌子中间滚烫的“全家福”,其实“全家福”就是一个大砂锅,里面有蛋饺、肉片、冬笋。鱼丸、熏鱼等等,看得我垂涎欲滴。我们把菜吃得干干净净,尤其是爸爸,他的肚子最能装,已经圆溜溜了还在大快朵颐。我们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小孩子还能拿到压岁钱。这些就是我记忆中过年的样子。

过年除了吃团圆饭,各地过年时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广东人过年要说‘恭喜发财’,南方人过年吃年糕,那我们就吃汤圆啦!

奶奶教我们包汤圆,她一手拿着皮,一手拿着一把勺子,小心翼翼地从瓶子里挖出一点芝麻,放在了皮子的中央,慢慢地包起来,搓圆,一个可爱又小巧的小汤圆就做好啦!于是,我们也开始学着奶奶的样子包了起来,可是我们包的汤圆简直不忍直视。奶奶就轻声指导我们:“这里芝麻少放一点。这里皮子包紧一点。”吃着我们自己亲手包的汤圆,心里像被灌了蜜一样甜。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我的家乡来自四川内江市资中县的一个小镇,有被称为“小资中”的美誉。家乡每年年底就会有做香肠和熏腊肉的风俗。每逢过年佳节,最想念的就是香肠的味道,特别是离开家乡这几年。

在我们四川,做香肠的材料都是要精挑细选的,农家养的猪最合宜。半肥半瘦的猪肉做香肠,猪排骨和五花肉可以做熏肉,小肠洗干净留着灌香肠用。

说到做香肠,也是一门学问。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小块小块的,放入适量盐,味精,香油,芝麻,花椒粉,辣椒粉,把它们和匀,腌制一个小时。等肉腌好以后把洗干净的小肠尾端用线打好一个结,用小圆筒把小肠撑在内壁,猪肉一小块一小块的往里面灌,灌到30厘米就用线打一个结,接着刚才的步骤继续灌猪肉。直到全部肉灌完,香肠就灌好了。最后灌好的香肠拿到通风有太阳的地方晒,大概晒几天以后准备烟熏。

腊肉是用五花肉做的,盐涂满五花肉全身就可以了,这个比较简单。腌制几天和香肠一起拿去烟熏。烟熏的材料是木料的锯木粉和松柏枝叶。选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搭一个简易棚子,炉子上放香肠和腊肉,下面烧火,火上浇木料的锯木粉,熏得黑黑亮亮的香肠和腊肉是最漂亮的成果。

四川过年的风俗和各地过年都差不多,大年三十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食材了,主要是因为特色的大菜工序比较繁琐,比如说香碗,肉包豆腐,梅菜扣肉等等。可能唯一不同的是三十过年是吃中午,大多数地方是吃晚上吧!虽然香肠和腊肉过年的时候吃不了很多,但是在以前,奶奶那个年代,有香肠和腊肉就是过年,家里来了客人,就切上几块腊肉,解解馋。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广式腊肠,和四川香肠差不多的,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动手做的香肠,也别有一番趣味。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到了寒假,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春节。

春节前几天,家里的老人就会把辛辛苦苦养了的猪、鸡、鸭给杀了,鸡和鸭会拿去祭祖。大人们还会去买一些糯米,把糯米洗干净后,把猪血拿去锅里热。家的锅跟我们现在用的锅不一样。它的直径大约有1。3米,要烧柴才能用。把猪血烧到杏色,捞出。然后把糯米煮熟后,加入猪血,烧到凝固。捞出放在蒸笼里等它凉了,我们称它为“米血”。

大年三十,大家把米血拿出来蒸熟,把杀好的猪肉拿出来,再杀几只鸡、鸭。晚上大家把它们煮熟,至于好不好吃就看大人们的手艺了,大人们还煮了年糕、面条、鸡汤等等。有些还会去市里买一些小菜,一家人围着大圆桌吃着年夜饭,谈着喜事,碰杯说祝福语。

大家吃完年夜饭,就在一起看春晚,不一会儿又到门口去放烟花。

初一,早上到处都是鞭炮味,还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阵阵鞭炮声被迫叫醒了,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飞一般地跑下楼,吃完早餐,和爸爸一起去拜年,而妈妈要留在家里接待客人。

初七、八要“进香”。开着车,来到别的村的寺庙里烧香,那香长1米,直径5厘米,不一会儿有人来表演舞狮,大家看得可高兴了。当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家就敲着锣鼓绕着寺庙转几圈,便回家去了。

家乡的习俗可真多呀!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舌尖上的中国》曾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是的,说的就是香肠、腊肉。这些味道是我的家乡重庆过年时不可缺的年味儿,是记忆中家的滋味,灌香肠、熏腊肉也就自然成了重庆过年的一种仪式、一种风俗,重庆人碗里有了香肠腊肉,才叫过年!

又到了一年年尾——重庆大街小巷、村头村尾灌香肠、熏腊肉的时候。家家户户阳台上无一不用晾衣杆挂满了腊肉香肠,看上去喜庆无比,浓浓的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站在外婆、外公身边,一边帮忙一边好奇地看她将新鲜猪肉绞成肉丝,加以配料调味拌匀,接着套上“肠衣”,最后均匀地分成一段段,打好结后用一根绣花针放掉多余的气泡和空隙……和家人一起准备香肠是年味儿的开始。

灌好香肠,也不能忘记熏腊肉。飞速发展中的重庆过年年味儿最浓的,除了香肠,非腊肉莫属。当腊肉挂起,熟悉了味道入口瞬间,那种俗世的热闹和烟火气又回来了。“重庆的腊肉沿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秘方,“外婆一面用各种材料熏制,一面对我说”使腊肉从鲜肉到加工再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能让肉就不坏。“哦,所以用橘子皮和柚子皮熏制是为了这些啊!“不错,而且这样还能使得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外婆耐心地继续讲到。原来一块腊肉也有这么多学问!

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到了香肠腊肉可以摆上餐桌时,春节就正式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块儿,享用这独具一格的地方美味,满是年味儿的浓厚气息。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7篇相关文章:

风俗的作文推荐7篇

风俗有关的作文8篇

风俗的作文优质5篇

风俗的作文精选8篇

节日的风俗作文600字8篇

风俗有关的作文最新5篇

月亮上的家作文通用8篇

介家乡的演讲稿通用7篇

家乡的美景作文300字作文7篇

企业的家文化心得体会通用7篇

家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7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