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观后感时,观众会发现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共鸣,撰写观后感的过程,帮助观众理清内心的情感纠葛,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无问西东》的观后感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无问西东》的观后感篇1
?无问西东》是我最近几年来看的最有高度的一部电影。刚从电影院里出来,就有一种立马想再看第二遍的想法,里面的每一段内容都是那么的丝丝入扣,直击心尖。电影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不愿走,没有想到最后序幕的时候那么精彩,有那么多世界级的人物,真的很感动,很震撼。后来在手机上又认真的看了一遍。
电影一共演绎了4个不同的年代,分别演绎了几个不同人的故事,其中的故事背景却是有关联的。那是一种爱的传递,是一种道的能量。电影是从当代张震扮演的张果果的故事为代表开始的,然后一下子一下子的跨到了上世纪20年代。
第一个故事是1923年,讲的是陈楚生所扮演的吴岭澜,是清华大学的理科生,印象比较深的是梅校长对他讲的话让,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吴岭澜问:“什么是真实?”校长说:“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吴岭澜不解,直到泰戈尔访华演讲,看到台上的老师笃定而又自信,听到泰戈尔关于真诚的演讲,才释然明白,转去学文。
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重要,人的一生需要有贵人指点,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进而遵从自己的内心。
《无问西东》的观后感篇2
看完之后,内心是无比的震撼、清醒和坚定!对这些追求真理的先辈们表示深深地敬佩和敬意。我的领悟有以下四点:
真理是爱的传承。人生的探索之路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不对,一切白费。
电影里不管是龄澜的觉醒、沈光耀的觉醒还是张果果的觉醒,都源自于身边遇到了一个好教师,一个追求真理的教师对他们的点拨和引领。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我的真实,追求真理。这让我想到了陈教师每一天学习古圣先贤们的书籍,每一天早上5点给我们讲课,这种无私的付出和大爱,让太多的人解放了思想,会笑了,每一天开开心心,快欢乐乐的,追求真理,引领我们走向真理,这就是一种爱的传承,这就是真正的教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就是“化冰”的过程。
电影里异常让我感动的是陈鹏对敏佳的那种爱和持续地付出的那种精神。陈鹏奋不顾身地去救敏佳,看着全身是伤的敏佳悲痛欲绝,看到奄奄一息的敏佳神奇地活了过来的那种感恩和激动,对敏佳的细心和持续地付出,都深深地打动着我。当敏佳对生活失去信心,绝望的时候,是爱托起了敏佳,说我就是给你托底的那个人的时候,敏佳的心感到了无比的温暖,心被融化,有了一种强大地力量让她勇敢地活下去。之后独自去戈壁滩找陈鹏,说:“我必须要找到你,是你的爱托住了我,我也想照顾你”。这是一种道的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无问西东》的观后感篇3
看到的和听到的,常常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让你在意的东西,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等你们长大,你们因像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出生的朝阳欢呼雀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愿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一本书,是奥地利作者维克多弗兰克的《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是如何因为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生存下来。书中的结尾最后总结了一句简单的话: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让他人活得更好。
这本书与这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生命的意义作了我所能最大程度理解的一种阐述,即时我看不惯的一切,我也努力去理解,因为一切的背后皆有他的逻辑。如果一个人从爱与关爱中长大,受过很多温暖与帮助,他们未必愿意变成让人嗔恨的模样。有些人改变不了,但我们还能影响其他人。虽然我们道路不同,甚至也许我很讨厌,但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求助,无论如何,我愿意伸手。
无问西东不计较得失,听从你的内心做正确的事。
《无问西东》的观后感篇4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四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几位年轻人的迷惘,梦想和从现代社会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所作出的选择,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辈子很短,人活这一辈子,不应该被各种框框架架而束缚,应该遵循本心,为自己而活。
而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电影中的'沈光耀,他是世家子弟,考上了飞行员,听说他想要当兵,妈妈不远千里来阻止:“你一生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说完这句,便泪流满面。但在经历了空袭,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后,他仍然不顾父母反对,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去当兵,在开飞机的时候偷偷地给小孩子们投放食物吃,孩子们狼吞虎咽,热情的称呼他为“晃晃叔叔”,而飞机上的沈光耀看着这一幕,很开心的笑了。但他最终在鄂西会战中牺牲,为国捐躯。当妈妈翻开他遗留下来的笔记本,看到一张图片旁边写着“妈妈,对不起”时,那一刻,妈妈的泪水如江河般决堤而下。而这个片段还有一个特别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他在飞机上坠落的那几秒钟,面带微笑的说了两个字:回家。我想:家大概是所有在外求学的学子心底的归宿吧!
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很尴尬的电影,因为有很多人看一半看不下去中途离场,也有些人坚持看到最后,红了眼眶。而我想说,这部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电影中的四个人都是相互有关联的,如果你用心去看了,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很值得去看的电影。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俞敏洪老师的回答是:无论是否有勇气,你都必须前来,因为这就是你的命运。我们不能决定世界怎么对待我们,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的态度——我们对待这世界的态度,因为我们只能做自己的主人。最后,借助《无问西东》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的观后感篇5
客观的从电影本身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拍的不错的,首先就给观者留下悬念吧,然后用了四代人的故事串起来,逻辑很清晰,主旨很鲜明。再从其他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又给了我很多的联想。为什么说那个时代能够出那么多的英雄,我认为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一点是教育的自由度。那个时候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文理,与现在没什么不同,当老师问起文科很好却要选择理科的吴岭澜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我十分感慨的话“因为成绩好的都学实科”,确实与当代的学生看法十分的一致,但老师说的话更令我沉思“你忽略了一件事,真实”,如果放在现在肯定很多人都说学文科的不如学理科的,既然他的实力那么强,不去学理科真的是白费了。这正是我们现在缺乏的一点,“真实”,因为我们无法面对现实的真相,很多事情都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可能还是会迎合大众的认可即使去选择与现实完全不同的那一段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学生因为世俗的眼光不愿意直面自己,与“真实”背道而驰。
还有一个很相似的细节,也令我翩翩联想,就是张果果可怜四胞胎姐妹去尽力抚养与沈光耀开着飞机为饥肠辘辘的孩子们送吃的。前者因为原来公司的上司的一番嘲笑和警告而犹豫,陷入矛盾,后者虽然被教官罚做俯卧撑,还敢站出来毫不犹豫的坚定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两个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从前的人们内心的正直,勇敢,还有现在遍布社会的道德恐慌、害怕。如果说内心的正义不能够得到回报,即使不是物质上的,那么人们可能就会越来越胆怯,这也正是现在的问题根源所在,人们不再把怜悯、同情当做真挚的感情,而作为一种嘲笑、戏弄甚至是出卖人格的手段,现代社会就是在这种无底的黑洞里,所有的真情实感都被吞食殆尽。
最令我深深感动的一幕是沈光耀的母亲不愿意让陈鹏去参军教导他背出家规,还让他发誓不去参军,观众看起来这或许有些许的自私,但是最后拍到同学要去参军与沈妈妈告别时镜头拉开,匾上写着三代五将时我才恍然大悟,这位母亲并不是自私,而是家族的前辈们已经经历过了战争的残酷,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再去遭受这样的苦难,相对于获得的荣耀,她更希望光耀能够体验结婚生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享受人生的快乐。而沈光耀直面现实,为国牺牲不禁又让我想到了梅校长的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无问西东》的观后感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