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写心得体会时,不妨尝试使用图表或插图来辅助说明,心得不仅是对知识的再加工,更是对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提升,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于丹《论语》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于丹《论语》心得5篇

于丹《论语》心得篇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于丹《论语》心得篇2

很早就听说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也一直想买来看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一直没有付之行动。这次公司组织大家一起观看《论语心得》的录像,我感到非常高兴,很感谢公司实现了我这个没有付之行动的想法。通过观看录像,我感觉论语中的很多观点,不仅适用于孔子生活的年代,也适用于几千年后的现代。

得失观。

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有些缺憾,这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的是对待他们的心态。纠缠于缺憾中的人将失去更多的东西。只有正确的对待这些缺憾才能有所得。

一个人总是后悔昨天的事,殊不知明天又要后悔今天的事。

交友观。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亲情带给我们温暖,友情带给我们快乐,爱情带给我们幸福。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满快乐,所以每一个人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朋友。但是有的人却总是抱怨这个朋友欺骗了自己,那个朋友伤害了自己,岂不知你是否也伤害了他们。

一个人总是想交一些出色的朋友,却不知自己是否出色。

唯物观。

社会存在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们就如同硬件和软件一样有形和无形。现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提高,却不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追求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我想每一个人追求物质上的提高,都是为了心灵上的那种优越感。反过来说难道优越感一定要建立在物质上吗?

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提高,却忘了追求物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也许不是生活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于丹《论语》心得篇3

说起《论语》,心中不禁然就会响起这样的声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几句简洁的话语却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在快节奏的生存环境里,太多灯红酒绿,声光电色的华彩刺伤了我们的眼睛,渐渐地我们心灵的眼睛被尘埃所掩盖,那种简洁淡然的心态渐趋远离我们,而读于丹的《论语》却让我们又逐渐找回心灵最初的情怀,那种简单朴素的美。

于丹说,世界上真正的真理都是朴素的。她在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的繁华最终都离不开剥去华丽外衣谢幕的一天,而最令人难忘的却是那种在一切华丽的涂饰褪去后剩下的来自天生的、简朴的原色之美。

我想《论语》之所以跨越了文字、时间和生命的界限仍被大家传诵、研读,正是因为她身上所散发出的简洁和质朴。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鲜活灵动,时间的尘埃无法淹没她,无情的时光无法褪去她的色彩,在尘世中迷路的我们当看到她的身影时都忍不住靠近她,聆听它的教诲;欣赏她,感受她心灵的平静和淡然,并从她身上汲取我们所缺少的、匮乏的、遗失的,从而获得的人生的提升和心灵的释放,赢得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于丹还说到,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却与内心相连。她写道:“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理的不平衡,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是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幸福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简朴并非穷困,并非禁欲,简朴的美来自最朴实无华的本质。

感谢于丹给了我心灵的指引,让我拥有一点智慧去领悟孔子平易近人的语言,去感受那种简朴的外表下透出的美丽和真正丰盈的生命。

于丹《论语》心得篇4

从前阵子开始,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子,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子。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势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现在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不过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不过如此。老爷子整天念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起码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理由很简单: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礼这个东西稍微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古怪现象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虽然现在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很多时候不过是拒绝改变拒绝进步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像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子。对此我挺不认同的。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一定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研究文明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文明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文明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守法也文明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文明会建立不起来。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己钻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觉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家,孔子无疑是了不起的。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与参与讨论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挺有乐趣的。不过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后来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过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后世皇帝治国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拉开差距的关键。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羡慕了。

说到底,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批评但罪不至死。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险,我就得寸进尺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意见,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天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态度。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幸福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己的思想,就会幸福。我却认为,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幸福。你可以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情平静快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固然可以使人们获得一些幸福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本质区别。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一定会获得莫大的幸福;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幸福。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创造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

于丹《论语》心得篇5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感触颇深,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莫过于那种平和、淡定的心态。正如该书序中所言,孔子是灰色的,因为灰色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是的,我们需要这样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因为他让我们感觉到了温暖。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认为《论语》的思想是高不可及的,读罢觉得并非如此。它的思想是朴素的,简单的,他所能让我们获取的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首先在《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章便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信仰。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在这里,于丹讲到了国民幸福指数,就是说,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要看每一个百姓内心是否快乐。那么我们到底快不快乐呢?于丹在这里提到了一组数据,从80年代末期到91年再到96年,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从64%升到73%,后又降到了68%,为什么在物质极大繁荣的今天,人们依然不快乐呢?!在这里我想谈谈“安贫乐道”。这是孔子思想里的最高境界,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难再有人认可这个观点。我想谈谈我对这种思想的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虚荣的一面,没有谁甘愿过苦日子,当我们看到别人穿着高档的衣服,用着名牌的化妆品,可能都有一点点嫉妒。其实嫉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逾越自己,让自己时时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面。我也希望拥有明亮宽敞的房子,高档的时装,名牌的化妆品,但是这些真的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我们拥有了这些就一定会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国国民幸福指数就不会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反而下降了。因为追求永无止境,永远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就像很多年前流行的.郑智化的那首歌一样,“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赶不上飞涨的房价……”所以何必要去比较呢?做自己就是最快乐的,其实快乐就是一种感受。当你用你自己挣的钱去享受属于你的生活的时候;当你尽情享受亲情的时候;当你和挚友欢聚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快乐吗?快乐是一种心态,是发自内心的满足,像颜回那样在艰苦的境遇中,仍然可以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安贫乐道”并非告诉我们要安于现状,而是让我们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不要单纯的被物质生活所累,因为毕竟物质生活不是我们的全部。

同样,面对遗憾,孔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依然是勇敢、淡定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人一生没有留下一点遗憾的。面对遗憾,我们可以将其扩大,也可以将其缩小。就好比于丹所提到的那位著名的球星,儿时母亲因拔牙引发心脏病,去世了,这个阴影一直留在她心里,最终在她准备拔牙之前,她因为极度担忧和恐惧而死去。一个遗憾被放大到了多少倍啊!同样是遗憾,如果你可以淡定、勇敢的面对它,它就会被赶跑。正如于丹所言,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生命中,既然已经出现了遗憾或失意,就注定无法改变了,你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去想、去反思,已经出现的遗憾也已无从弥补,既然是徒劳的,又何必要放心上呢?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它尽快过去,拿出更多的时间,以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就好比,西汉时的司马迁,因李陵案发受牵连入狱,受宫刑。他出狱后,忍受巨大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130篇的巨著《史记》。我相信没有哪种痛苦大过司马迁所忍受的一切,但他承受着这些,依然能够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最终取得成功。所以,只要调整好心态,你一定可以收获很多,反之,你只能失去生命中更多精彩的、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用一颗勇敢、淡定的心去面对生活的缺失与遗憾,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饱满、充盈。

在《于丹〈论语〉心得》中,它也为我们阐述了交友、处事的态度,对待君子的判定,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在这些章节里面,《论语》的思想无不告诉我们,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都是需要一颗仁爱之心及勇敢、从容的处世态度,当然这只是成功的前提,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与收获,还需要把握好做事情的分寸,这在交友及处事上尤为重要。

“过犹不及”这个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和朋友、亲人相处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于丹在这里提到了《豪猪的哲学》,这个故事很早前就听过了,当时并未完全理解它的含义,今天重新读来,颇有感触,可以说将《豪猪的哲学》用在这里真是恰如其分,我们和亲人、朋友、甚至爱人相处都需要一个安全距离。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可是我们该如何判定君子呢?《论语》的思想告诉我们“君子不忧不惧”,一个真君子要能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这样就少了忧、惑、惧。他不怨天,不尤人,并且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所以这个思想,或者说这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君子。

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两方面《论语》的思想强调了从内心出发的重要性,它告诫我们要以修身为起点,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如果我们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少一些迷惘,可以用包容怜悯的心去体谅他人。这就又归结到开始我们所提到的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淡定贯穿着《论语》思想的全部,我们所看到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当然这是需要千锤百炼的,就像那尊被人膜拜的佛像一样,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的。所以,当我们感到不平衡,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这是于丹心语里面的一句话,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我们一起用善良勇敢的心去拥抱平和淡定的快乐。

于丹《论语》心得5篇相关文章:

学论语心得体会1000字7篇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800字6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500字7篇

论语以政为德的心得体会8篇

论语以政为德的心得体会模板8篇

论语以政为德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论语的作文800字5篇

读论语读后感1000字5篇

读论语读后感1000字推荐5篇

论语文作文通用7篇

于丹《论语》心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