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圆教案模板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力,评估其教学多样性和趣味性,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是九九公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数学圆教案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数学圆教案模板5篇

初中数学圆教案篇1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初中数学圆教案篇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知识重点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探究实际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归纳小结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初中数学圆教案篇3

课题: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3.掌握“从特殊到一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请举例说明.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关系式是什么

3.在上述式子中变量是谁.常量是谁自变量又是谁

二.讲解:

在前面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函数:

y=xs=30t

y=2x+3y=-x+2

这些函数都使用自变量的一次式来表示的,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

一般的,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的,当b=0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是常数,k≠0),这时y就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例一:

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上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

(1)求小球速度v(米/秒)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3.5秒时小球的速度.

分析:v与t之间是正比例关系.

解:(1)v=2t

(2)t=3.5时,v=2×3.5=7(米/秒)

例二:拖拉机工作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6升,求油箱中的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t小时耗油6t升,从原油油量中减去6t,就是余油量.

解:q=40-6t

课堂练习:

p961,2

小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而正比例函数一定是一次函数,会将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表示出来

作业:p971。2。3。4。

初中数学圆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动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推导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会用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证明、

3、通过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这一性质能推导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与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灵活应用矩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对旧知的复习,一方面巩固就知,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义

阅读课本第17-18页,“实验与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下图,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特殊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自己归纳出矩形的定义、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

归纳: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质定理

1、自主完成18页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实际操作回答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对性质的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利用手中的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矩形的性质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总结矩形的性质定理打下坚实基??

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

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那么,be是rt△ab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

(bo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图形学生很容易猜想结果,关键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明确论证方法、学生独立完成证明,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和证明的必要性

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讲解:

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ab=6㎝,求矩形对角线ac的长?

当堂检测: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

(a)对角相等(b)对边相等(c)对角线相等(d)对角线互相平分

2、已知rt△ abc中,∠abc=900,bd是斜边ac上的中线

(1)若bd=3㎝,则ac=㎝

(2)若∠c=30°,ab=5㎝,则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长

4、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1)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1),使ab=cd,ef=gh;

(2)摆放成如图(2)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_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

(3)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3)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4),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____,根据的数学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请说出你本节课的收获,与大家一块分享!!

作业:

课本p、20第2题

板书设计:

xxx

初中数学圆教案篇5

知识点:

因式分解定义,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十字相乘法、求根)、因式分解一般步骤。

教学目标:

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方法,掌握利用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分解二次二项式的方法,能把简单多项式分解因式。

考查重难点与常见题型:

考查因式分解能力,在中考试题中,因式分解出现的频率很高。重点考查的分式提取公因式、应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及它们的综合运用。习题类型以填空题为多,也有选择题和解答题。

教学过程:

因式分解知识点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分解因式要进行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分解因式的常用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如多项式

其中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m既可以是一个单项式,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

(2)运用公式法,即用

写出结果。

(3)十字相乘法

对于二次项系数为l的二次三项式 寻找满足ab=q,a+b=p的a,b,如有,则对于一般的二次三项式寻找满足

a1a2=a,c1c2=c,a1c2+a2c1=b的a1,a2,c1,c2,如有,则

(4)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分组时要用到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5)求根公式法:如果有两个根x1,x2,那么

2、教学实例:学案示例

3、课堂练习:学案作业

4、课堂:

5、板书:

6、课堂作业:学案作业

7、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圆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下册优秀教案5篇

幼儿小班数学教案推荐5篇

渗透生态文明的数学教案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6篇

初中数学研修计划7篇

初中数学研修计划最新8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最新8篇

初中数学教师听课心得体会7篇

初中数学老师的述职报告8篇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优质8篇

初中数学圆教案模板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