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制定教案前,必须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教案的制定需要结合课程标准,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九九公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1)黎明时的海洋。(2)渔民出海捕鱼。(3)战胜惊涛骇浪。(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及藏族踢踏舞步,感受体验藏族歌舞特点,并能对西藏音乐产生兴趣。
2、能够用饱满的情绪,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及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
3、学会藏族踢踏舞基本舞步,并为歌曲伴舞。
教学重点:
学习演唱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爱我中华》的音乐,律动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下面,老师来做几个舞蹈动作,你们看看是哪个民族的!
放音乐.(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教师表演
学生看后回答.(傣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2.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听听是哪个民族的?情绪怎样?(听后学生回答)
3.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感受藏族的歌舞的风格特点,刚才同学们听的歌曲名字叫t;我的家乡日喀则>.谁知道日喀则再什麽地方?请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藏语"日喀则"是如意的庄园.
4,请同学们看歌词,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听出来就用体态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绪!(放音乐同学们来表现)听后提问.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烈奔放的.它的曲调是属于藏族踢踏舞,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
5,同学们看过藏族舞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跳一段藏族舞,请你们注意观察藏族舞有什麽特点?(观察老师的胳膊,和腿)
放音乐老师表演看后提问学生讨论:跳舞人的膝盖总是上下颤动,脚步踏出响亮的声音……和抛袖是藏族舞的的主要特点.
教师:这种舞蹈叫藏族踢踏舞
三、学习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1)原地上下颤动膝盖
教师示范动作:颤动时身体要自然、放松,身体重心向下放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2)退踏步
教师示范脚的动作:第一拍前半拍右脚后踏半步,重心在左脚,后半拍左脚原地踏步一次;第二拍右脚向前踏地一次。这些动作连续进行。
学生模仿教师指导
教师示范胳膊的动作:双臂前后自然放松悠摆,重心保持在左腿上,膝盖要半拍颤动
教师弹《我的家乡日喀则》,学生随音乐做动作
四、随录音唱《我的家乡日喀则》,跳一跳藏族舞
教师与学生共同跳,感受藏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情感。
五、刚才我们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情绪.下面我们用歌声来表现一下歌曲的情绪!学生看歌词来演唱歌曲.
六、最后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演一下,体会藏族歌舞的特点.
七、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声音的强弱。
2、能区别“p mp mf f”的力度。
3、复习歌曲《丢手绢》,并能在歌曲中正确运用力度记号。
教学重点:体会并感受力度记号的强弱。
教学难点:区别力度记号之间的强弱关系。
教具安排:录音机、打击乐器、歌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猜谜。
3、“摸耳朵”游戏
二、感受强弱
1、聆听雷声、风声、雨声、小溪流水声,感受强弱。
2、聆听狮子、小狗、小羊、老鼠的声音,感受强弱。
3、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四种强弱关系。
4、用音乐符号代替四种强弱关系。
三、寻找强弱。
引导学生多方寻找声音的强弱并能区别四个力度记号的力度。
1、纸的声音。
2、拍掌的声音。
3、说话的声音
4、打击乐的声音。
四、演唱歌曲,将力度记号运用到歌曲中。
1、出示歌词、复习歌曲。
2、为四个乐句标上力度记号。
3、全班齐唱。
4、说说加了力度变化再来演唱歌曲的感受。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力度家族的四位新朋友,不光知道了他们的姓名,还掌握了他们的作用,知道了每一组的强与弱都是由对比得出的,他们能使歌曲更好听,更有感情。我们以后不论再唱什么歌,都可以请他们来帮忙。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第四十五交响曲,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简介: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1766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任职的艾斯特哈齐府乐团的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在一个可以俯瞰诺吉托拉湖全景的风光明媚的地区,修建了一座豪华、壮丽的宫殿,主人特别将它命名为“艾斯特哈齐堡”。宫内规定,管弦乐团的团员和杂役们都不许携带家属进入。
三、乐曲概述
该曲写于1772年,该年正值禁令执行特别严格的时期,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海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
四、乐曲赏析
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欣赏: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甚快板,升f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以突然出现的全乐队合奏,以及分解和弦急速下降的第一开始。乐句单纯,但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3/8拍子。这一节奏徐缓的乐章亦为奏鸣曲式。弦乐器静静地演奏出旋律,显得沉静而安详。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升f大调(有六个升记号,在当时可以说极为少见)。全乐章在情调上,属于节奏稍快而较复杂的段落,其中段以三度重叠的两支法国号奏出,但音乐并不因此而显得粗野,依旧典雅庄重,是这个时期海顿最完美的小步舞曲之一。
第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终乐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出曲名“告别”的含义。不久,第一双簧管与e调的第二法国号结束演奏。初演时,还特别依照海顿的指示,将谱架上的蜡烛吹熄,团员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五、教师小结: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欣赏《草原小姐妹》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以“中国娃”为荣的自豪感,培养起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尚品质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家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吗?(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原看一看。
二、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a、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草原小姐妹》插曲片段。
问:这段音乐熟悉吗?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b、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c、简要介绍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d、完整欣赏。
e、重点欣赏第1段。
问:除了琵琶,还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
f、介绍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或民族乐队协同演奏的乐曲形式。
三、新授歌曲《草原赞歌》
a、小姐妹为什么能奋不顾身、战胜暴风雪,保护羊群?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来自对家乡、对草原的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来学唱他们心中的歌,赞美家乡的《草原赞歌》。
b、听范唱,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欢乐的情绪,自豪的感情)
c、视谱。随琴哼唱两遍歌谱。
问: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音?最低音是哪个?音是哪个?
全曲可分为几句?有没有相同的乐句?
d、接龙唱谱。
e、用“lu”模唱旋律。
f、熟悉歌词,演唱歌曲。
g、歌曲处理。
h、完整演唱。
四、表演《草原赞歌》
a、学习简单蒙古舞动作。
弹舌、扬鞭、耸肩、骑马
b、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高唱赞歌,学习英雄,当无愧于“中国娃”称号的新时代的好儿童。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篇6
教学内容:聆听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歌,通过让生谈藏族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视唱全歌乐曲,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说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播放歌曲的音乐,让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从而导入歌曲的学习。
3、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介绍歌名的含义。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2.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歌词。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从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引出歌曲的——《蓝天向我们召唤》。
(1)让学生学生朗读书中材料,并展开讨论有关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信息。
让学生回家有机会观看“神五”“神六”或“神七”的.录像。
教师讲解:
(2)由于编写教科书时“神五”“神六”或“神七”尚未上天。“神五”是单人、单天飞行,“神六”是双人、多天(5天)、行,而“神七”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这说明我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飞船的核心技术。
(3)学生朗读《蓝天向我们召唤》的歌词。
学生讨论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说一说“向航天英雄们学习什么”。
(4)欣赏歌曲的范唱录音。
(5)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6)随录音学唱歌曲歌词。
注意: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和顿音的使用。
(7)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一部分及歌词,这部分旋律节奏比较多样,其中但也增加了学唱的难度,可多随录音学唱,最后随琴声学唱。
(8)初步唱会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旋律,是学唱更加理性。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