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的编制需要充分的事实依据,一份优秀的事迹材料能够起到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的效力,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女英雄事迹优质6篇,供大家参考。
女英雄事迹篇1
在张富清身上,集中体现了“奉献精神”。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奉献勇敢,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到地方,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他奉献的是默默奋斗,淡泊名利。奉献是张富清的灵魂,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使者。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
学习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的奉献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勇敢冲锋;和平时期,不怕偏远。初心在心,始终如一,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是奉献、奉献、再奉献。在张富清身上,奉献就是底色,奉献就是追求,奉献就是梦想。深藏功名,坚守奉献,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奔跑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奔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精神是奔跑的营养,奔跑有奉献,奔跑有力量,有速度。新时代,我们都在奔跑,我们应该用奉献精神去奔跑,奔跑出一个辉煌的成绩。
学习张富清不改本色的奉献精神。不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地方,张富清始终保持着一个英雄的本色,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没有任何个人的名利,甚至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这种本色很淳朴,很洁白,没有任何私欲,没有任何功利。这样的英雄本色最伟大,最可贵。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英雄本色,才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成就的色彩斑斓。我们从张富清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无数“活雷锋”,看到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这些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是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是中华民族追梦的强大能量。
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张富清是奉献精神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好榜样,我们要见贤思齐,万众一心,无数中华儿女的奉献精神凝聚起在一起,就是新时代的奋斗强大力量,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能量。学习张富清奉献精神,凝聚新时代奋斗力量,这是新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必须担当。
女英雄事迹篇2
杜富国,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四队五班战士,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1991年11月出生,2010年12月入伍。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坝子雷场扫雷作业时突遇爆炸,他将战友护在身后,用血肉之躯挡住危险,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双眼。
“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
任何英雄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生长的环境。杜富国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父亲杜俊为他起名“富国”,想法很质朴,“我没为国家出多少力,希望孩子这一代要为国家多做贡献。”
红色土地孕育崇高精神,信仰家庭塑造坚强战士。2010年12月,杜富国入伍,2015年,杜富国志愿加入扫雷大队。他在申请书中写道:“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
雷场看似寂静无声,实则凶险残酷。一次,杜俊在新闻图片中,看到儿子扛着炸药箱,在陡峭的山坡上攀爬,另一张图片则展示成千上万枚爆炸物,令人毛骨悚然。杜俊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图片,自豪地写道:“边境扫雷,背炸药的是我儿子,这是他们的战果!”
“你退后,让我来”
杜富国把听党指挥的信仰信念铸入灵魂。有人告诉他扫雷非常危险,他说:“怕死就不来当兵了,现在人民有需要、国家有号召,我们决不能后退半步。”
英雄也是历练出来的,杜富国刚到扫雷大队时,由于文化基础薄弱,首次理论摸底考试没有及格。一向不服输的他把排雷理论知识点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背,几本扫雷教材都被他翻得卷了边,里面满是圈圈点点的红笔标注。
排雷理论别人学一个小时,他就学两个小时。查看杜富国的理论考试成绩表,从不及格到90分,他用了45天;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所有课目被评为全优。
能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对于扫雷兵来说就是要钻研排雷技术,握紧探雷器这杆“手中枪”。为把探雷器练成“第三只手”,杜富国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使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他缠着老班长和技术骨干反复练习技巧,很快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成为了全队公认的“排雷尖兵”。
战士们每天排了多少雷,常在本子上用“正”字计数。对杜富国这样的排雷老兵来说,早已不在意也不统计自己排了多少雷。战友们都说,杜富国是排雷最多的人之一,“因为他技术好,又总是抢着上”。
杜富国给自己的微信起名为“雷神”,在马嘿雷场作业时,他发现一枚性能不稳定、杀伤力大、装有诡计装置的59式反坦克地雷,主动请战,拉下面罩“抢位”作业,成功排除了全队首枚反坦克地雷。
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探到1枚罕见而危险的抛撒雷后,没等班长命令,杜富国边说“班长,这种小事,让我来就行了”,边匍匐到地雷前开始作业……
三年来,他1000余次进出生死雷场,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战友们按计划进入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不久,身为组长的杜富国发现一枚露出部分弹体的手榴弹,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下面可能还埋着一个雷窝。
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张波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对同组战友艾岩大声说:“你退后,让我来!”当杜富国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浮土时,手榴弹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那一侧……
巨大的冲击波夹杂着烧黑的砂石砸了过来,一团火焰腾空而起。艾岩感觉面部和耳部一阵剧痛,等他转过头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杜富国躺在地上,满脸是血,胸前的扫雷服被炸成棉絮状,头盔护镜被炸裂,两个手掌当场被炸飞……
正是这句“你退后”和轰然巨响时杜富国下意识的一挡,让两三米之外的艾岩逃脱了厄运。杜富国回忆受伤情景时说:“那个时候不容人有任何犹豫和思考,我是下意识的。”
杜富国为人民利益勇闯雷场,为边境安宁挥洒热血,他把平安留给了战友,自己准备好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荣光。
“我虽然失去了双手,但我还有双腿,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负伤后的杜富国,始终以坚韧乐观的品格保持着奋斗冲锋的姿态,直面挫折困难,不断地战胜自己。手术后一个半月,杜富国就在病床上开始支起双肘做平板支撑;3个月后,就尝试着在跑步机上练习跑步,如今13分多钟就能跑完3公里。“虽然不能像过去那样和战友并肩战斗,但军人的标准不能降。”杜富国说。
杜富国有自己新的人生规划,现在他每天除了进行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还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练习播音技能。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我虽然失去了双手,但我还有双腿,可以继续为梦想奔跑。”
2018年11月16日,在杜富国受伤后第36天,他的战友们手拉着手,唱着军歌蹚过雷场,向当地政府移交中越边境大规模扫雷云南段最后一块雷场,用扫雷军人特有的方式,将一片安全的土地归还边疆人民。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听党指挥的政治忠诚,敢于牺牲的使命担当,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人民解放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女英雄事迹篇3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厚重的底色,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关键力量。英雄们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近日,一篇《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他们以及无数边防官兵都无愧于英雄的称号,他们在关键性时刻做出的正确选择为祖国和人民交上了满分的答卷。
选择忠诚,听党指挥的“英雄魂”重于泰山。雪山回荡英雄气,风雪边关写忠诚。热血青年选择走上高原是因为理想,选择留在高原则是因为“党叫干啥就干啥”的坚定信仰。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英雄的边防官兵听从党的召唤,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克服极度高寒缺氧,守边护边、不怕牺牲,始终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他们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重于泰山”。英雄的部队传承着英雄的传统,承载着英雄的基因,在关键时刻才能爆发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亮剑精神,尽管以寡敌众也要予以敌人迎头痛击,他们是当之无愧“最可爱的人”,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国有战、召必来、战必胜,新一代中国军人必将发扬英雄精神,“学英雄、当英雄”,严阵以待,继续捍卫英雄们誓死捍卫的国土。
选择责任,能打胜仗的“英雄血”筑起长城。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身后就是祖国,就是甘愿抛洒热血也不愿丢失一寸国土。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有枪,面对非法侵权挑衅行径,英雄们英勇战斗,敢于用胜利教训敌人,迫使他们清醒,这就是英雄的选择,也是中国军人绝不丢失领土和主权强有力的回答!回想70年前,面对当时地球上最强军事力量组成的联军,我们也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而是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用胜利赢得了全世界包括对手的尊重。70年过去了,这支军队装备更加精良、物资更加充沛、斗志更加高昂,更加有信心用实力回击某些人的阴谋和幻想。祖国山河终无恙,守边护边志更坚,“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战斗后很多官兵自发地把这句话写在了头盔里、衣服上,英雄的选择就是我们共同的选择,也将永远刻印在我们青春的胸膛里。
选择奉献,作风优良的“英雄志”守护和平。中国有太多的英雄,我们总是被最勇敢的英雄们保护得很好。当牛年的春节接近尾声,全国人民开开心心过完年,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幸福是由太多“最可爱的人”奉献青春甚至生命守护换来的。有人以为这个世界很和平、善良,有人幻想豺狼变了模样,岂不知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我们的战士爬冰卧雪正是为了不让祖国的人民爬冰卧雪,英雄们流血牺牲正是为了不让祖国的人民流血牺牲,吃最大的苦,打最硬的仗,英雄的志向是如此美丽和宽广。“英雄团长”祁发宝所在的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跟外军对峙时,干部站前面,战士站后面;部队用餐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外露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这是英雄的集体,团结的集体,如此优良的作风是人民军队所独有,官兵一致、生死与共,必然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英雄虽已离去,但英雄的精神永驻边关!英雄屹立喀喇昆仑!屹立于天地之间!让我们继承英雄遗志,崇尚英雄精神,弘扬英雄主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
女英雄事迹篇4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题记
他,并没有伟岸的身材,却受世人的仰慕。他,没有漫长的人生,却用短暂的生命留下人生永恒的价值。他,用最他平凡的行动,铭刻不朽的精神。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做好事不留名,谦虚地笑着:“举手之劳”。他在中国已经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了中华儿女最崇高品质的结晶。
人民的勤务兵
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在他短暂的生命旅途中却助人无数,“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还记得他将自己的车票让给老奶奶的身影,还记得他在建筑工地上他挥汗如雨的脸庞,还记得他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疲惫的身姿,还记得他手把手教战友认字时认真的神情,还记得……就是这样一个他—人民的勤务兵,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一个不可磨没的身影。
可敬的”傻子”
他为国家做打算,他为灾区献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他为人民作抗争,但也就是这样的他,却连连一瓶汽水也不舍得喝。雷锋对于物质,即使浪费了一丁点都觉得心疼。他的衣服,补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完全改了样,还舍不得丢他用的搪瓷脸盆,漱口杯,上面的搪瓷几乎掉光了,他也舍不得买新的。还记得他在日记上写道:“有些人说是我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就是这样一个他,让人民的心一阵阵的悸动。
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自己就正如他日记中所记的螺丝钉一样,他自觉得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书业之中,个人服从整体,服从组织,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带着螺丝钉的钻劲儿,挤劲儿,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发挥自己着力所能及的作用。就是这样一个他,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雷锋虽然离我们远去了,可他的精神依然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的更美好。”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没有革命者的抛头颅,洒热血,中国的.革命不会成功;没有创业者的奉献,不会有中国今天这样的辉煌。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干出一翻不平凡的事吧!
女英雄事迹篇5
苗条的身材,一头乌黑光亮的长发下镶嵌着一双黑宝石般明亮的眼睛,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这就是我敬爱的老师——张老师。
张老师是我转学过来,第一位担任我班主任的老师。我记得刚转来的时候是默默无闻的,别的同学问我叫什么名字,我也是小声的回答。在这个陌生的班级中,我没有朋友,不敢与周围的同学交谈,在加上自己非常胆小,使我变得自卑、没自信。在我转过来的第二天,老师让我上台做自我介绍,那时的我紧张的要命,周围同学们的目光,都“刷刷”地往我这看齐,使我更加紧张、惊慌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慢慢地抬起头来,与老师那宝石般的眼睛对上了目光,它似乎在说:“来,鼓起勇气,大胆点!没关系的!”顿时我感到体内流动着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我鼓起了勇气来,走向了讲台,结束了一场精彩的自我介绍。
还有一次张老师生病了,语文课迟迟没有来。此时我的心里十分焦急,恨不得立刻飞到老师面前,看看老师怎么了?是生病了?还是遇到了麻烦?就在我焦急万分的时候,张老师的背影突然出现在班级的门口,紧接着,张老师走进了教室。坐在第一排的我清楚地看到:老师的脸色脸色有些苍白,嘴唇上没有一的血丝;还有平时那黑宝石石般明亮的眼睛,也失去了原来的`光彩。但老师却勉强的挤出了一丝笑容来面对我们,是想让我们不要为她担心吧。在这节课上,同学们没有了以前的喧哗、吵闹,只是在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我正认真地听着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课时,忽然发现老师的额头角边渗出了几颗豆大的汗珠,接着讲课的声音也低了下来,在黑板上写字的手也不停地颤动着。突然老师双手撑着讲桌上,好像在看教材,但我从间清楚的看到:老师眉头紧皱,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同学们互相看了看,都很担心张老师……
过些日子,张老师的病渐渐地好了起来,还与我们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师当老鹰,我们则是一群调皮、可爱的“小鸡”。我们玩的好不乐乎!您就像一朵纯洁的百合,默默的开放。既没有茉莉花那浓郁的芳香,也没有水仙花那潇洒的风韵;既没有杜丹那华贵的盛装,又没有菊花那飘逸的气质。但您以自己独特的美姿,创造了我心中一道最亮的光芒!——我敬爱的老师。
女英雄事迹篇6
英雄,是历史巨人,更是人民心中的丰碑……
北京密云县,有一位英雄母亲。她的丈夫和6个孩子,全部为国捐躯。
这位伟大的母亲叫邓玉芬。
邓玉芬是个倔强的女子,她坚信只要努力,家里人丁兴旺,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地,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7个儿子。
好日子还没有熬到,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就把邓玉芬的家乡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为了糊口,她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西部山区。在邓玉芬的家门口,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她的心坎上。她知道,只有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挽救国家、拯救自己。
当年6月,10团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含糊。就叫儿子打鬼子去吧!于是,邓玉芬的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为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9月,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毫不犹豫地又把三儿子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邓玉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她叫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在环境最残酷的时候,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1942年,抗日政府发出了“回山搞春耕”的号召。邓玉芬和许多山地群众决定重返“无人区”。她让丈夫先回山里搭窝棚自己随后就到。谁知丈夫走后没几天,竟传来噩耗:丈夫、四儿子和五儿子在种地时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也被抓走了。
坚强的邓玉芬没有屈服。亲友们劝她不要再回山。她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她又回到了猪头岭,拿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开荒种地。
国难当头,人命如蝼蚁,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这位母亲身上。1942年秋,大儿子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同年秋,二儿子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了家里。三儿子也下落不明。
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沉重的打击,邓玉芬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春种秋收,做鞋做袜,照料伤员,她从不得闲。她的家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休息站,干部战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战士们就是她的亲儿子!邓玉芬为了让伤员能多吃点儿,自己节衣缩食。家里养的几只老母鸡,鸡蛋却一个也舍不得给亲儿子吃,统统送给了伤病员。战士们都知道在密云的猪头岭有个邓妈妈。
1944年春,日伪军为了肃清“无人区”的抗日力量,围住猪头岭一带,一连折腾了7天7夜。小六儿跑丢了,她背着刚满7岁的小七躲进一个隐蔽的山洞里。她为了掩护藏在附近的乡亲和干部们,眼睁睁地看着幼子连病带饿死在怀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咱们胜利了!
值得一提的是,惟一的儿子小六儿也被妈妈送去当兵。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男女老少齐动员。为了保卫家国,邓玉芬献出了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至爱,这是抗战时期最普通的百姓代表,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女英雄事迹优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