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奖事迹材料精选5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事迹材料也有助于真实展现个人或团体的价值与贡献,事迹材料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追求的一部分,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劳模奖事迹材料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劳模奖事迹材料精选5篇

劳模奖事迹材料篇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传输局承担着湖北省境内国家干线畅通、无线网络维护、机动通信、应急物资储备及调运的维护、抢修任务,同时,承担着湖北电信应急通信、无线、传输、电源、备品备件等五大专业领域的技术支撑工作,在通信行业内形成了独具湖北特色的 “专业化+综合化”支撑与维护格局。

“创新不一定卓越,不创新一定不卓越”, 湖北传输局杨凯局长所提倡的创新文化已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中,应声而来,脱颖而出。近年来,工作室发挥高技能人才团队作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充分挖掘群众智慧,凝聚和引领广大员工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创新措施与方法,推动员工岗位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一、各级领导关心重视,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优势迅速凸显

一是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高效运行机制湖北传输局工会成立专班谋划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杨凯局长、工会叶红英主席多次听取关于工作室成立方案,制定工作室运行构架的汇报。工会与郑成林一道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工作室工作规范、职责、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任务和工作室相应管理制度。明确了创新工作室以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落实员工合理化建议、审查技术方案、培养后备技术力量为团队职责目标。近几年来,省总工会、省电信工会相关领导多次湖北传输局指导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并对工作室的运营模式进行指导。工作室建立了月度例会制度、集中学习制度、以师带徒制度等,运作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

二是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工作室团队有50来人,能手精英齐聚,朝气勃发,激情昂扬。加入该工作室人员都是来自无线、传输、电源、监控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都是在湖北传输局乃至湖北电信有着较大影响,专业上颇有建树的专业技术骨干。其中郑成林是中国电信集团技术能手、维护骨干、b级人才,肖艳美、陈青松是湖北省首席技师、于浩、付文杰、危楚清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b级人才等等。如今,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已逐步成长为广大技能人才提升岗位素质,解决生产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换的摇篮,成为践行湖北电信、湖北传输创新文化的示范平台。

三是予以足够的经费支持。湖北传输局每年都会进行创新成果评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员工岗位创新,鼓励工作室多出成果;对于工作室的技术骨干、各专业带头人每年会给予专项奖励;工会还组织骨干人员参加疗休养。

二、立足企业难点、重点,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实践,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绩斐然

作为无线网优的专家,郑成林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始终围绕解决生产上的难点和重点发挥积极的作用。

针对当前evdo网络优化中流量负荷预警时效性差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5个月的不断摸索,开发出一套高效排查故障、快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软件工具——evdo 网络流量预警监控分析系统,节省了运维优化成本,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由网优工程师陈放研发的基站天线屏蔽罩在cdma及类似原理的移动通信网中解决了高层导频污染、边界越区覆盖和基站邻区瘦身问题,彻底解决了业界疑难问题,成功获得国家专利;由工作室成员付文杰开发的fttx数据自动分析系统,减少了人工数据统计工作量和差错,降低人工成本,提高 fttx设备和资源的精确化维护管理水平,为光进铜退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今后 ftth 的快速业务发展和提高客户感知。

几年来,在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下,湖北传输局员工积极参与岗位创新,共产生75项创新成果,1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三、桃李成溪,劳模创新工作室担当人才培养、员工素质提升重任

甘为园丁,善培新人。工作室不仅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同时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大学生胡斌,从进入工作室的'第一天起,工作室就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确定了研究课题,并辅导他对课题的推进和系统工具的掌握。在工作室的熏陶下,他已成长为一名无线专家,针对网络资源忙闲不均的情况,他通过“资源调整”、“扇区分裂”等方式为企业节省采购开销近570万,在湖北省第五届全省职工技能大赛通信信息行业决赛上,他取得无线网络优化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湖北传输局的内训师队伍以创新工作室成员为主体,他们编写的《湖北电信移动基站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要求》,受到集团公司充分肯定和认可,并将该技术要求改编为《中国电信移动基站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规范》(v1.2版),作为全集团的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规范下达;他们编写的《电信传输维护宝典》为传输员工日常维护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导。不骄不躁、谦虚好学和倾囊相授,已经成为工作室每位成员的专业态度和行动指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正锲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撒向湖北传输的沃土,持续不断地传递着清新蓬勃的生命力。

4g时代即将到来,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正秣马厉兵,蓄积力量踏上新的征程,用高亢的声音和瑰丽的光华去描绘天翼网络最新、最美的蓝图!

劳模奖事迹材料篇2

20多年始终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扎根大地、辛勤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情怀和梦想,为了大地丰收,甘愿用汗水热洒沃土。

一、为了农业丰收辛勤耕耘

19xx年,xx,毕业于xx农业学校,被分配到自然条件较艰苦偏僻的日光农技站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农技员,看到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偏低,自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所学的农业新知识技术传授给农民,引导乡亲们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

日光乡是个半山区乡镇,人少田多,大多数数属于山高水冷的冷浆田,深泥田,单产不高,1990年在县局业务部门指导下,在粮专资金带动下,改造中低产深泥田、推广垄畦栽培技术,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坚持和农民同吃、同注同劳动,白天抓示范,晚上搞培训,在技术操作上,从严把好整畦、播种、栽插和施肥关,通过推广优良品种,使昔日中低产田亩产不足400斤提高到平均亩产600斤,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取得较好效益;19xx年,为了推广水稻“两秧”,作为一项新技术,在全乡推广我主动请缨,在乡培训班上,怕群众不成功、受损失,我向乡领导和村干部、群众郑重承诺,如果技术不成功,我愿拿出两个月工资来赔偿群众种子损失,并下到村组搞培训,观看“两秧”音响资料,对技术要点、难点进行咨询解答,全乡当年推广早稻两秧xx亩,占早稻80%,技术推广提高了粮食单产,政府认可,群众满意,97年被评为乡优秀共产党员。

二、发展特色农业增加群众收入

日光育种区,有的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私自育种现象严重,我作为一名农技人员,为了育种产业发展,及时和农民们进行沟通,与县种子部门一起,签订育种收购合同;全面禁止了私自育种现象,及时做好了政府的参谋。育种面积由原来xx亩扩大到4000亩,当年育种大丰收,种子价格也卖得很适中,让农民们得到了实惠。育种、油菜的栽培配套模式,过去多属于白菜型油菜品种,单产不高,1998年,全面推广“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提高了产量和油质。油菜生产获得了拾金花奖”。

三、实施科技项目带动全镇农业发展

xx年,在局指导下,抓好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被市农业局评为先进个人,xx年至今,在县局安排下,在石桥镇万亩水稻高产栽培;石桥镇绿色大米生产基地;石桥镇万亩水稻病虫害综防,在这些项目实施中,我能积极参与,项目实施取消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深受盛市、县领导的考察好评。

四、任劳任怨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大力开展送技术到村,技术指导到田间,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工作目标。经常下到村组开展测土配方施取土,全镇取土样品90个,对于xx年冰冻灾害,举办培训班下村指导果农灾后进行补救,剪枝、施肥;及时发放技术资料到村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给群众面对面讲解防冻技术,推广有机肥、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工除草、病虫害综防技术,农药施用技术。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定期下村解答农户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在xx年工作中,全镇灾后生产补救,香葱栽培种植,农业污染源调查都取了较好的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二十多年的农技推广,无私奉献精神,受到县镇领导好评,群众满意,xx年被局评为农业工作先进个人,xx年被评为xx县劳动模范。

劳模奖事迹材料篇3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石光供电所张xx本着安全是基础、效益为核心、服务为宗旨指导思想,按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坚持一手抓营销管理、一手抓优质服务的工作思路,有力地促进了石光供电所各项工作开展,双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实行电费储蓄切实减轻农民用电负担

农村用电三电三乱,过去一直是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也是多年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密切关注的一项工作。多年来,传统的电费收缴方式,使电力职工陷于繁琐复杂的结算业务之中,既容易造成三电三乱和电费流失现象,又不利于电力职工为群众服务。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三电三乱现象回头,20xx年4月,根据公司关于改革电费收费方式的要求,本着便利于民的指导思想,张xx带领供电所全体员工完成了电费邮政储蓄工作。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全镇15个行政村全部实行电费储蓄,参加银行代付电费客户达9636户,户储蓄率达到90%以上,代扣成功率达到94%,位居全公司供电所前列。实行电费储蓄一方面能够保证电费的及时、足额收缴,杜绝电费流失,另一方面能够严格执行电价政策,杜绝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现象,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用电负担。

二、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供电所人员的整体素质,张xx经常对员工进行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在供电所内部定期举行技术大比武、岗位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全体员工学习业务知识、钻研业务的积极性。20xx年在公司组织第二届农村电工知识竞赛活动中,石光所代表队由于成绩显著,公司推荐李万功等三位同志代表供电公司参加市组织的竞赛活动,由于刻苦努力、出色发挥,最终荣获市团体第一名,为供电公司争得了荣誉。

三、改变观念深化农电体制改革体改结束后,由于打破了原有的属地界限,大部分职工出村管理。

如何对没有电工的行政村进行管理、如何搞好优质服务,以及怎样让员工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是摆在全所员工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对于上述这些问题,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全所职工知难而上、不等不靠,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所内先后组织全体职工出谋献策,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办法,比如:给没有电工的村发放便民服务卡,写明服务人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举报电话等让客户一目了然。从而缓解了供用电矛盾,密切了电群关系,真正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得到充分体现,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如今的石光供电所各项工作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全所员工,上下一心、扑下身子干工作、爱岗敬业讲奉献,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全所员工的责任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劳模奖事迹材料篇4

高焕球,男,1973年9月出生,汉族,东风桥镇新东坡村一组村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员5人,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谱写了种粮新篇章。

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上他坚持农业生产标准化,拥有农机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二台、大型高速插秧机二台、旋耕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一台、机动喷雾机三台。承包了农田1000余亩,年总产约400吨,全年实现粮食总收入近百万元。 高中毕业的他面临着生计问题,作为一名年轻人,他敢闯敢干,在家种田,在外打工,做过泥水匠,当过搬运工,1996年在镇上开了石门桥第一家网吧,20__年利用开网吧赚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在农忙时帮别人收割稻谷。这段时期,他看到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稻田抛荒严重,部分农户在水稻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他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看到了科学种粮的曙光,必须实行集中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他毅然放弃了网吧经营,投身入老本行----农业生产中去,当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曾说自己是一名农民,国家也需要农民,要不然大家的`粮食要谁来种,人民吃的粮食谁来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生产前景很广阔,要把这块农业蛋糕做大做强。 20__年他开始承包水田,初时只承包了30多亩,通过科学管理、机械操作,节约了成本,慢慢到现在承包了1000余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一是应用优质的品种。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积极应用免耕。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每亩能增收节支120多元。三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水稻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在病虫防治方面上。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自己创收之余,他注重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承包农户的耕地,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断拾起石门桥镇、德山镇等地方村民抛荒的田地,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稻亩产最高达700公斤,他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并付给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种种合作关系,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20__年至今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农民新增收入400多万元。

最近几年,他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农业机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万多元进行沟渠疏浚,虽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现在农业机械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用于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万元以上。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个老板,而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真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我镇很多群众带来了新的种粮模式,不仅自己创收,还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

劳模奖事迹材料篇5

yj同志1975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分配到经济不发达的常山,在常山一中默默工作了20多年。根据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讨价还价。相继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副书记等职务。兼任衢州市中学数学研究会副会长、衢州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常山县数理化协会会长、常山县教育学会数学分会副会长、常山县科技协会委员,常山县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20__年6月调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涉及普通教育的各层次岗位上任劳任怨,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yj同志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一整套数学教学、数学竞赛和指导高考复习的成功经验。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所任教的班级参加省会考、全国高考,其学科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明显高于其他班级。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二人获省三等奖,多人次获衢州市赛区一、二、三等奖。在优质搞好数学课教学的同时,他广泛从事教材教法、解题技巧、复习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多篇论文在市、县学会上交流,其中有1篇论文获衢州市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多篇获优秀奖。他致力于教学创新,探索数学课教学的最佳途径,勇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大胆推行开放型教学,使教育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主编的《初中代数解题方法与同步测试》、参与编写的《中学数学单元知识和能力自测》等书均由贵州出版社出版发行,参与编写的《高中会考题型分析与研究》一书由华东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一文在浙江师范大学《中学教研》杂志上发表。

yj同志如醉如痴地爱他的事业、爱他的学生,把全部心血都抛洒在教书育人上,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以火热的激情感召学生,以真挚的爱心滋润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出各类合格人才。在形成良好班集体,培养优秀学生班干部、转化后进生等方面都总结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并多次在市、县介绍,得以普遍推广。当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他不但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给学生以帮助,还组织学生互助给以解决,许多接受过他捐助和关怀的学生在来信中说:“许老师您比父母还亲,我将永远怀念您”。

yj同志是一个乐于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经常为全市、全县数学教师讲学、辅导,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多次参与衢州市数学学会组织的《高三数学复习与测试》教材编写工作,负责研究的课题《中学生数学科研意识的培养研究》获衢州市三等奖。目前,他正在负责市级立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和参与省级重点立项课题《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并获得阶段性成果,对提高常山县和衢州市数学课教学质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yj同志在担任常山一中教务主任、副校长、副书记期间,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校长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相继出台了10多个管理制度和评比条例,使学校的教学工作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大幅度提高和顺利通过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验收立下汗马功劳,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集体。他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使青年教师很快适应教学,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组织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小发明、小创作等科技活动和其他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辅导学生参加省小发明比赛有三项获省三等奖,学校已连续15年荣获县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yj同志因工作需要,调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工作后,他深知全面提高常山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和难度。积极主张确立教学中心意识、教学质量意识、教学效益意识和教学改革意识。把教研工作定位在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按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为师生服务三个层面,紧紧围绕教法、学法、考法进行改革探索。在工作中坚持调查研究,做求真务实的楷模。每学期直接调研和进行教学视导的学校都在20所以上,听课不少于60节。此外,还经常与外地教研部门和学校加强联系,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如到义乌新课改实验区学习培训时,曾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到义乌稠州中学考察调研,从早上五点半学生起床,到晚上九点三十分熄灯,每个环节都细心观察,不肯放过,回来后在多次会议上进行汇报,引起领导的重视,为加强常山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借鉴经验。目前又承担着常山县高中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分析、常山县职业技术教育情况调研和常山县初中毕业生外流情况调研分析等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yj同志情系常山,扎根常山。常山县属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义乌老家相比,差距很大,当初与他一同来常山的近30多位老乡都陆续离开常山,到杭州、义乌等发达地区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多次为他在发达地区找到工作条件优越、经济收入丰厚的单位,但他并不为此所动摇,带着他对常山教育事业的热爱,带着对常山人民的深厚感情,毅然把根紧紧扎在常山的土地上。从教近30年,没有搞过有偿家教,没有从事过第二职业,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因私事请假,既使结婚也放在周末举行,不请婚假。脚受伤,打着石膏达半个月,拄着拐杖照常坚持上班。

yj同志的工作受到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深得家长、学生的信任。被评为常山县首批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多次被评为常山县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获常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评为衢州市新时期好形象教师,两次评为浙江省教育系统单项先进工作者,被衢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衢州市劳动模范,被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会授予浙江省第xx届“春蚕奖”。目前,被省总工会推荐参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评选。

不待扬鞭自奋蹄。他常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自勉,自强不息,勇于开拓,为实现常山教育的美好明天而不断追求。

劳模奖事迹材料精选5篇相关文章:

劳模及事迹材料通用5篇

劳模先进个人事迹材料范文7篇

好人奖事迹材料模板6篇

好人奖事迹材料优质7篇

最美孝心奖事迹材料6篇

团队奖事迹材料8篇

好人奖事迹材料8篇

好人奖事迹材料模板8篇

最美孝心奖事迹材料推荐6篇

劳模和事迹材料6篇

劳模奖事迹材料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