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是见证一个人对信仰和理念的坚守和实践的重要资料,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激发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航天员的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1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一起收看飞船发射直播,见证了85后载荷专家,北航教授、博导桂海潮“飞天”的特殊时刻。
“观看的过程很高兴,同时也感觉到紧张,希望他能够一切顺利。”神舟十六号发射成功后,桂海潮的师兄、北航宇航学院副教授钟睿告诉澎湃新闻,他与桂海潮相识多年,关系很亲近,所以相比其它时候看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这次他多了一些紧张和激动。
不过,从神舟十六号发射的直播画面里可以看出,桂海潮全程状态很不错。“虽然他们穿着航天服,面部不能看得很清晰,但是我们熟悉桂老师的师生都看出来了,离直播镜头最近的那个就是他。”钟睿说。
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截图,图中右一为桂海潮。透过直播镜头可以看出,桂海潮多次嘴角上扬,笑容灿烂,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飞船发射过程中,桂海潮还多次与身边的队友握手,时而看向舷窗外,期间还说了一句“舒服”。
与桂海潮在博士学习阶段就相识的钟睿表示,能听得出来,那一声“舒服”就是出自桂海潮之口。听到桂海潮说“舒服”时,在北航沙河校区集体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的师生们,被桂海潮的状态感染了,现场发出了一阵欢乐的笑声。
钟睿介绍,由于桂海潮此前两年多时间一直在进行宇航员相关训练,比较忙,他们上一次见面已经是去年年底的事了。但桂海潮是一个对待工作很严谨认真的人,他们有时在线上进行一些课题相关的交流。就在5月29日下午,桂海潮还给他发信息,请他帮忙嘱咐学生一些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事。
北航师生观看飞船发射直播现场。桂海潮的同学、北航宇航学院副教授王悦也向澎湃新闻提到,5月29日下午,他和桂海潮还有线上交流。当时,他提醒桂海潮在“天宫”出差期间多保重。
王悦介绍,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做事很有韧劲,性格也很好,平时很爱笑。此次“太空出差”圆了桂海潮的航天员梦。
北航宇航学院2024级博士生殷文喆告诉澎湃新闻,5月29日,他和桂海潮共同的群内,同学们纷纷发信息“祝桂老师顺利凯旋”。桂海潮在当天下午3点多回复:“谢谢各位同学,我们一起努力,一起为北航加油,为中国航天加油。”
殷文喆在本科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过桂海潮的指导。
“看到我本科时的导师随神舟十六号出征飞天,真的很自豪、很受鼓舞。昨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贴出了我之前参加北航‘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证书,证书上面的指导老师就是桂老师。这条朋友圈发出来一个多小时就获得了70多个点赞。”殷文喆高兴地说道。
观看神舟十六号发射直播后,殷文喆表示,镜头里,身穿航天服的桂老师看起来跟平时一样,镇定自若,笑容灿烂。
“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乘着航天飞船上天,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我也更有信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殷文喆说。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2
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聂海胜在天宫号空间站展示了一张我国现役共34位航天员的合影。其中有一个人显得很特别,他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中唯一尚未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邓清明。因为微弱的差距,他先后错过了成为神舟九号、十号、十一号执飞航天员的机会,并数次进入备份乘组。
如今,55岁的邓清明依然坚持训练。他说他永远记得,和自己同为第一批航天员的陈全说过,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我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人们了解了邓清明的故事,给予了他不亚于任何飞天航天员的赞扬和肯定——“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鬓微霜,又何妨?”“你同样是中国航天的英雄。”
事实上,除了邓清明,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有包括陈全等在内的5名直到退役也没能飞上太空的航天员。然而,正是有了他们与战友间相互督促、你追我赶的训练,才让我国拥有了各方面素质均过硬的飞天好手;正是因为他们坚持多年一丝不苟地执行备份任务,才让所有参与发射任务的人既踏实又安心。
这样的“备份英雄”,同样存在于其他领域。在2024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严格训练的女飞行员陶佳莉作为备份和编队战机一起起飞,但没有通过天安门广场。她说,这也是一种受阅,检阅的是集体主义精神和对待不同分工的工作标准。
任务或有主份备份之分,对待任务的态度却没有主份备份之别。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作为p卡(替补)选手的王曼昱在队友因伤退出后临时出战,以出色发挥帮助中国女乒拿下团体金牌。在不被聚光灯照亮的地方,为实现国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贡献着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代传一代、一代接一代,正是因为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有诸多像邓清明这样的基石一般的存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一次次触摸新高度、实现新突破。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面对荣誉竞而不争,面对机会时刻准备,只要尽到最大努力,无愧于最开始对梦想的承诺和执念,即使一生都在备份着,也同样值得被尊重,同样应该获得鲜花和掌声。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桂海潮出征太空,在家乡云南施甸引起广泛关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形容道,施甸沸腾了!施甸人的朋友圈都是惊喜、赞叹和骄傲。
5月30日上午,在施甸一中礼堂里,施甸党政机关干部、桂海潮的老师同学以及施甸一中高三学生代表收看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直播。
施甸县委书记周耀泉说:“此时此刻施甸人民心潮澎湃,我们将以桂海潮为榜样,传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以及‘__ 奉献一生’的杨善洲精神,大抓教育,狠抓教育,长抓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为施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注入源头活水,以教育之变推动发展之变、施甸之变。衷心祝愿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热切期盼家乡英才凯旋。”
1986年,桂海潮出生于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这里距离县城约18公里,桂海潮先后就读于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施甸三中)、施甸一中,2005年,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澎湃新闻注意到,5月29日,施甸县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还公布了桂海潮从小学到高中的毕业照,其中在拍摄初中毕业照时,桂海潮似乎在一旁同学的下巴处比了一个“v”字。
积极、勇敢、坚持、刻苦是高中班主任杨兆东给桂海潮的评价。“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会是第一个首先大声回答的同学,即使他回答的这个问题可能要答错,但是他也会勇敢地说出来。”
桂海潮的弟弟桂海益说,桂海潮读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以身作则给弟弟妹妹作出示范,耐心地辅导功课。“我们的父母都是农民,在学习上没有办法给予我们太多的帮助,但却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哥哥不仅做到了,而且成为我们的骄傲。”
桂海潮此番叩问苍穹,带给这座小城的不仅仅是荣光。
在施甸县融媒体中心报道中,施甸一中教师丁志美说:“桂海潮同学是我们小县城的英雄,也是我们施甸一中的骄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以桂海潮为榜样,朝着既定的目标理想,奋勇向前,不懈努力。”
“我感到非常振奋,桂海潮学长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遨游太空的,我也要用我的汗水和付出,成就自己的梦想,决胜高考,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施甸一中学生李孟杰说。
5月30日,桂海潮曾经就读的施甸三中、姚关镇中心小学也组织学生收看直播实况。
其中,施甸三中学生杨海斌说:“桂海潮学长勤奋刻苦的精神激励了我,在即将到来的中考中,我一定会以桂海潮学长为榜样,勤奋刻苦,信心满满,奔赴考场。”
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小学学生龙波说:“我相信只有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我立志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要顽强进取,努力拼搏,力争成为像桂海潮叔叔一样的国之栋梁。”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4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名单对外正式公布,36岁的桂海潮首次亮相,立刻引发热议:航天员也可以戴眼镜了?
事实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何谓载荷?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关于航天员戴眼镜的问题,杨利伟此前就介绍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视力方面,高度近视不符合标准,低度近视是可以的。
而低度近视的桂海潮,是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名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来自云南保山的北航学霸
1986年11月,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施甸姚关镇一个普通家庭。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后更名施甸。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姚关镇。
桂海潮分别在当地的姚关中心小学、姚关中学(当地人也称为“施甸三中”)读书, 属于那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17岁的桂海潮是一名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2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航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最高分。
学生时代,桂海潮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
本科期间,桂海潮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表现保送读研并提前攻读博士,2014年在北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在他的同学和同门、宇航学院教师王悦眼中,桂海潮很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并且做事有股韧劲,“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间,桂海潮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他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教学科研情况方面,桂海潮承担《深空探测导论》、《非线性控制理论》等本研课程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3名。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桂海潮瞄准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继续深耕,取得多项国际顶尖的学术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不少成果对工程应用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从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到老师,近20年的专业学习和科研积累为桂海潮的“飞天”夯实了学术基础。
从追梦人到圆梦人
2018年,当桂海潮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年31岁的他当即报了名。“我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航天员的选拔过程极其严苛,对身心综合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经过重重筛选,桂海潮从大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终于为“上天”做好了万全准备。
在周围人眼中,桂海潮性格开朗,乐观豁达。2020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24年6月,桂海潮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对于即将到来的5个月太空之旅,桂海潮表示,自己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都准备好了,而且非常期待。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5
时间过得很快,随着2011年“神舟八号”任务的成功,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空间站的建设任务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而要想适应空间站的在轨中长期生存,需要首先在太空中实现数周的生存,循序渐进。
而我国将通过“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三次载人任务将完成这一目标。
对于邓清明来说,自2003年完成训练,具备独立执行空间飞行任务能力以来,他和太空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
2012年,他入选了“神九梯队”,却无缘上天。
第一次尝试上天未果,邓清明却仍然和往常一样坚持训练,在完成了训练的大纲要求的同时,他还主动加练。尽管他的家离航天园公寓只有数百米,但他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甚至回家的时候还揣着手册,有空就翻出来读读。
他在等待着下一次的出征机会。
2013年,他入选了“神十梯队”,作为梯队成员,他还是全程参与了训练。一天,结束当天训练的邓清明在围墙外看到了他的女儿邓满琪,由于航天员的训练是全隔离的,因此他只能和他的女儿相隔10米,互相喊话。
“爸爸,你要努力,我们共同努力,不抛弃不放弃。”这是女儿对父亲的鼓励。
然而遗憾的是,“神十”发射的乘员组名单,同样没有邓清明的名字。
而且更糟糕的是,2013年的年底,邓清明被查出有肾结石。这个结石尺寸很小,对于正常人而言,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但作为航天员,需要承受过载、振动和失重,肾结石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身体问题。
“一定不能带着问题参与训练!”邓清明接受了碎石手术,第一次手术没能成功,在经受了一个月埋管、尿血的折磨之后,第二次手术总算是完成了。
但令人惊异的是,手术完成后仅仅一周,邓清明熟悉的身影就又出现在了航天员训练场上,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首批航天员里唯一一位没有飞行经历的航天员,坚持不放弃
2014年3月13日,在隆重的航天员停航停训仪式中,我国首批航天员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为年龄的原因,退出了现役航天员序列。他们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了16年。在这近6000个日日夜夜中,他们始终枕戈待旦,梦想着能够完成太空飞行任务。尽管他们没能成行,但他们仍然是无冕之王。
会后,陈全对邓清明说:“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老邓,你是现在航天员大队里面唯一一位没有飞行经历的,你要努力,不要放弃。”
这是战友对战友的鼓励。
“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任务的圆满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实现短期驻留的希望,那么下一步,航天员们将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天宫二号”15立方米的狭小的空间内生存生活一个月,完成多项科学实验任务,无论是任务时长还是任务复杂性都是一次飞跃,这又是一场挑战。
邓清明再一次入选“神十一”梯队。他和陈冬搭档,在地面的1:1模拟“天宫二号”的实验平台里,圆满完成了33天的任务。在陈冬看来,在这一个月的密闭训练中,邓清明仿佛如同他的大哥,就像家人一样。
但是,最后宣布的出征人选却是景海鹏和陈冬。
一个航天乘组梯队本就包括主份和备份,大家接受同样的训练,这意味着一定会有人去不了太空。但即便大家对此心知肚明,当人选结果宣布的那一刻,会场的气氛仍然无比凝重,寂静无声。
千言万语在邓清明的喉头凝聚,却无法说出。过了许久,他抱住景海鹏:“海鹏,恭喜你。”
景海鹏也紧紧抱住邓清明:“谢谢你,兄弟。”
那一刻,在场许多人为之流泪,仅仅是零点几分的微小差距,却让邓清明第三次落选。下一次进入太空,最快也要4年之后了。
但邓清明没有流泪,因为任务进入了飞行阶段,尽管他没能前往太空,但地面训练的丰富经验让他可以作为地面支持人员进驻位于北京的航天飞行中心,为在太空的航天员们实时沟通,提供帮助。
随着专机进入停泊点,邓清明从窗外看去,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眼前出现。他的爱人满颜虹,着一袭红衣前来迎接。
“你没有上,我也要穿红色的衣服接你回来。”这是妻子对丈夫的鼓励。
邓清明仰着头,不让泪水流出来,随后他笑着接过了花束。
从机场到家的车中,两人的手紧紧相握,此时无声胜有声。
邓清明打开家门,他看到了这个足以铭记一辈子的景象——
所有灯都亮了,丰盛的晚饭摆满餐桌,桌上还有三杯红酒,女儿也等在一旁,迎接着英雄的归来。
他冲进了卫生间,打开水龙头。
哗哗的水声覆盖了嚎啕,也融入了航天员的泪水。
后来邓清明回忆起这段任务往事,他说:“谁完成任务都是航天员完成任务,谁在飞都是航天员在飞。”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圆满完成了33天的地面支持任务。他的女儿也在地面团队内,对于父亲的敬业精神,她也深受感染。
时光又流转了6年,就在今天,他的名字终于进入了“神舟十五号”的飞行乘组内。这机会不是等出来的,是24年持之以恒的训练得来的,是24年不抛弃不放弃得来的,是24年家人战友的鼓励得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宁愿做一块默默无闻的基石,也绝不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
如今这号角已经吹响,这位今年56岁的老将也披挂上阵,他将带着自己24年的飞行经验,带着家人和战友们的殷切期盼,带着全国人民的深情祝福,在今天起航,去往属于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和“神舟十四号”的乘组们会师,继而开启自己为期半年的飞天生涯。
“清寒枯苦飞天路,明净坚贞报国心。”这是邓清明家中悬挂的题字,也是他飞天之路的真实写照。
2024航天员的事迹篇6
拥抱空间站时代,自信的脚步最有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一路走来,证明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追逐梦想的自信正被锤炼地更加坚不可摧。这份自信,既体现在中国载人航天从容按照自己的节奏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稳步推进航天“三步走”规划,使得中国空间站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也反映在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到神舟十二号的发射,都提前宣布发射时间并精准到分。“我们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们脸上自信的微笑,无疑是最好的注脚。
实现飞天梦想,执着的坚守最珍贵。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飞行,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再到太空生活3个月之久,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开拓创新、飞天逐梦的跬步成千里。三次飞天、开跑空间站建设“第一棒”的聂海胜,20多年来仍坚持训练、时刻准备飞天;汤洪波等待11年,终于一飞冲天。对航天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艰苦的训练,而在于初心不变、激情不改。如同刘伯明所说的,他从2008年到等待再次飞向太空的13年,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着岁月。
探索浩瀚宇宙,担当的情怀最深厚。探索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能够极大推动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考究一个国家的实力担当。在“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牵引下,中国空间站代表着人类向太空不断探索的勇敢与执着,将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2024航天员的事迹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