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明确目标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专注和自信,在教案中,可以设计评价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年级《狼》教案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狼》教案篇1
一 、教学内容
唱歌课《樱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日本相关音乐知识:如都节调式、日本筝、及歌舞伎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樱花》,尤其注意4、7的音准。
(2)、利用所掌握的日本都节调式音乐特点进行简单的创编。
3、情感目标:对日本的音乐及民族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能够学习日本的樱花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樱花》。
2、掌握并能运用都节调式。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古筝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好,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王老师,虽然是第一见面,但是大家不用紧张,因为我今天是来给大家当导游的,我们今天旅行的目的地是亚洲的某个国家,但到底是哪个国家呢?请大家通过一组幻灯片来猜一猜。(播放轻音乐《樱花》)
生:讨论回答。
师:你从哪些方面断定这是日本呢?
生:富士山、寿司......
(二)、新授
2、师:如果我们把伴奏音乐换掉,你们再来欣赏。(引出日本音乐的风格特点)
3、师: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特点,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浓郁的日本风格呢。我们一起来视唱一下这首曲子的乐谱。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1)、调式
(2)、节奏
(3)、情绪
师:关于调式,大家可能有些陌生,在这里,大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
(1)、构成音有哪些?
(2)、乐句内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如何?
师:解释音与音的关系。
以西洋七声音阶为例,七个台阶上住着七个音符,这些台阶是不一样高的,3到4,7到1之间的台阶是其它台阶的一半,所以是半音关系。其他是全音关系。两个相邻的音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2度,1到3叫三度。半音关系的两个音我们叫做小二度,全音关系的我们叫做大二度。1到3都是全音,所以我们叫做大三度。
从一个音到她相邻的音走了一级叫做级进,两个音就是级进关系,如果隔一个则称为跳进。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这首乐曲就是日本的民歌《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它象征着纯洁、美丽,它还素有七日樱花之说,这样短暂而绚烂的形象正好符合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国民从小被灌输危机意识,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最精彩。我们一起来用“啊”来模唱一遍旋律,注意声音要充满向往和虔诚。(钢琴伴奏)
(三)、拓展
4、师:传统的调式就要由传统的音乐演出形式来演绎,日本的传统音乐包括神乐、雅乐、伎能、歌舞伎等形式。 它们大都是集歌、舞、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播放视频)
师:大家觉得很有意思吗?据说,日本的'传统音乐又很多是从中国隋唐音乐演化而来的,而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尤其是日本的圣德太子(574--622)摄政时期开始,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日本曾先后派遣十九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到我国来,其中每个使团都设有音乐长、音乐生,他们在我国学习我国的.音乐,并且又把我国的音乐带回到日本,从而使我国音乐在日本国土上得以广泛的流传,并对日本的音乐产生很大的影响。隋唐时期我国传入日本的音乐内容,主要有唐乐、伎乐、散乐三种。唐乐是唐代宴会时使用的音乐,即我们所说的燕乐或俗乐,它们流传到日本以后,被改造为日本的雅乐。散乐与伎乐随着雅乐的兴盛开始从宫廷流入民间,后来与日本原有的滑稽伎结合,形成了日本特有的乐剧,即能乐。
(以上关于日本传统音乐与我国传统音乐的关系,可以省略简要点到即可)
5、师:除此之外,日本的传统乐器也深受中国民族乐器的。影响,比如日本筝。我这里就准备了日本筝的祖先——古筝。让我们一起随古筝演唱一下歌曲。
更改:
1、增加学唱次数,并适当的运用指挥手势。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绪及演唱欲望来适当的增加学唱遍数。
(四)、创编
6、师:看来这些都难不倒你们,我们来点有难度的,运用都节调式特点进行4小节的旋律创编。
(分小组进行,选其中两组展示)
1. 要仔细检查学生创编的旋律,及时更正书写错误等。
2. 将学生创编成果中比较优秀的全体来视唱,并且可以当成《樱花》的前奏或间奏。注意课堂生成的特点,并积极运用这种生成。
(五)、总结
师:通过本次日本之旅,我们收获良多,而且还很有民族自豪感,因为古代日本的很多传统都源自中国,但是同学们,在当今社会中,你有没有观察过我们身边有多少东西都刻着日本的影子呢?
生:科技产品、汽车、相机等电子产品。
师:这真是两千年河东,两千年河西,日本人正是推崇这种“即使短暂,也要盛开这一瞬的绚烂。”的樱花精神。这种信念通常会体现在他们生活、处事之道中,自古如此,久而久之便培养出了日本人特有的不惜一切力求向上、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
1、 以上总结可以根据课堂时间来即兴发挥,尽量的减少题外话,直接总结樱花品质。
2、 可以让学生在樱花歌曲中离开教室。
七年级《狼》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对所学电影歌曲及音乐感兴趣。并运用所学电影音乐的知识,分组为《西游记》唐僧师徒设计选配音乐。
(二)欣赏《冰山上的雪莲》、《我心永恒》及《悍牛与牧童》的音乐,体验音乐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体验几首电影歌曲及电影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简介
(2)、歌曲分析
?悍牛与牧童》是选自电影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音乐,它始终配合动画片牧童驯服悍牛的剧情发展。作者运用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使音乐与画面、情节紧密配合相得益彰。
(3)、讨论电影音乐、电影主题音乐与电影插曲的区别。
a、电影音乐是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是20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
b、电影主题音乐是概括影片主题思想和感情的音乐。大体上包括三种类型:
①在有主题歌的影片中,大都是把主题歌器乐化,反复出现,贯穿发展。
②根据影片的需要,创作主题音乐。
③引用古典乐曲作为主题音乐。
c、电影插曲是影片中不起主题歌作用的歌曲。有时是与剧情发展的某一过程有联系,有时与剧情发展无关,有时表现生活场景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环境特征,有时起着把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画面连接起来的作用。
(4)、分组讨论欣赏感受。
2、学科长组织小组讨论,本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3、讨论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4、对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见一见或建议的可以提出来
5、教师总结,布置下节课内容。
七年级《狼》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
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 ℃和零下5 ℃,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 g,记作+0.02 g,那么—00.3 g表示什么?
?例3】 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元) +16 +5.0 —1.2 —2.1 —0.9 +10 —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xxx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xxx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xxx。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 kg,记作+3 kg;小阳体重减少了2 kg,则小阳增加了xxx。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狼》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渗透转化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号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学生学法:探索的性质→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算.
2.难点:运算的符号法则.
3.疑点:①乘方和幂的区别.
②与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类比,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概念,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乘方的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记作,读作的平方(或的二次方);记作,读作的立方(或的三次方);那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四次方.
师: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师:(为正整数)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次方.
师:很好!把个相乘,记作,既简单又明确.
?教法说明】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不断进行推广的,是由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是由计算正方体和体积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师:在小学对底数,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以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还可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生:还可取负数和零.例如:0×0×0记,(-2)×(-2)×(-2)×(-2)记作.
非常好!对于中的,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可以取任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板书).
?教法说明】对于的范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动脑参与,并且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逐步说明可以取正数,可以取零,可以取负数,最后总结出可以取任意有理数.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求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中,取任意有理数,取正整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在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_;
(2)在中,-2是__________,4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
(3)在中,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4)5,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是巩固乘方的有关概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2)、(3)小题的区别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而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的相反数.为后面的`计算做铺垫.通过第(4)小题指出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师: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业说,我们已经学过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其运算结果叫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前后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然后举手回答.
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学习过五种运算,它们是: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鼓励.
?教法说明】注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主动参与,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的知识,比教师的单独讲解要记得牢,同时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师: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如何进行乘方运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相互讨论,并在练习本上举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得出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2.练习:(出示投影2)
计算:1.(1)2, (2), (3), (4).
2.(1),,,.
(2)-2,,.
3.(1)0, (2), (3), (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三个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待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对错,并予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比较这三组题中,每组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边巡视边做适当提示.然后让学生讨论,老师加入某一小组.
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与,与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何联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相讨论.
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师: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么数?
生: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
师:你能把上述结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吗?
生:(1)当时,(为正整数);
(2)当
(3)当时,(为正整数);
(4)(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
(为正整数,为有理数).
【教法说明】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要始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注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特殊问题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法则记得牢,领会的深刻.
七年级《狼》教案篇5
一.回顾知识点
1、主要知识回顾:
幂的运算性质:
aman=am+n(m、n为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n(m、n为正整数)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为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乘方的积.
=am-n(a≠0,m、n都是正整数,且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零指数幂的概念:
a0=1(a≠0)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指数幂都等于l.
负指数幂的概念:
a-p=(a≠0,p是正整数)
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p是正整数)指数幂,等于这个数的p指数幂的倒数.
也可表示为:(m≠0,n≠0,p为正整数)
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作为积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与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2、乘法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a-b)2=a2-2ab+b2
文字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
3、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定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掌握其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解对象是多项式,分解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且积的因式必须是整式,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2)因式分解必须是恒等变形;
(3)因式分解必须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弄清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内在的关系.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因式分解是把和差化为积的形式,而整式乘法是把积化为和差的形式.
二、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1、提公因式法
(1)掌握提公因式法的概念;
(2)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找出公因式,公因式的构成一般情况下有三部分:
①系数一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②字母——各项含有的相同字母;③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数;
(3)提公因式法的步骤:第一步是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是提取公因式并确定另一因式.需注意的是,提取完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致,这一点可用来检验是否漏项.
(4)注意点:
①提取公因式后各因式应该是最简形式,即分解到“底”;
②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
2、公式法
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实质是把整式中的乘法公式反过来使用;
常用的公式: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a2-2ab+b2=(a-b)2
七年级《狼》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
★ 秋七年级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