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精选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人在教案中会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前规划教案能够使教师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九九公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精选5篇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篇1

教学要点:

指导看图;学习生字新词;初步学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释题。

二、指导看图。

1、图上重点画的是什么飞鸟?

提示:先观察它的外行,再观察活动情况。

2、从图上看到燕子是什么样的?

(鸟里的羽毛,俊俏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

3、观察燕子的活动情况。

提示:由近及远。

(一队燕子正从这边稻田飞到那边的'柔柳之下。一队燕子掠过湖面,平静的湖水一圈一圈荡漾开去。远处有几队燕子落在电线上,远看象几个小黑点。)

4、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看出是春天的景色?(燕子、柔柳、青草、绿叶、花。)

5、看了彩图后你有什么感觉?(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使人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

三、初步学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俊俏”、“眉眼”“伶俐”、“生趣”、“偶尔”等词。

2、听范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把观察到的情况记下来的?(先写燕子的外形,然后写春天的特色,再写燕子活动的情况,最后写燕子休息时的情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词。

2、朗读课文。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篇2

我上的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精读课文《女娲补天》加略读课文《夸父追日》。接下来,我从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后记四方面对我的课例作一个说明:

一、 说教材

(一)说单元教材

课例中的两篇课文,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这一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来编排,精读课文共三篇,分别为:《古诗两首》(乞巧、嫦娥)、《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一篇《夸父追日》。《园地八》安排了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为内容的口语交际训练。写作是写想象内容,围绕“假如我会变”,展开学生的童心和梦想。

本单元教学目标有以下四点:

1、 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

2、 识写生字词,积累生动的语言。

3、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4、开拓学生思维,学会写想象作文。

围绕单元目标,我把本单元的课文按三个侧重点进行教学。

?古诗两首》讲述的是两个民间故事,重点在古诗的积累,我设计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西门豹》是历史故事,我用两课时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同时进行破除迷信的思想。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同是古老的神话故事,都围绕着一个神话人物来展开故事,故事有着奇特的想象,而单元作文“假如我会变”是想象能力的训练。因此,我采用精读和略读结合的教学方法,“精读《女娲补天》+略读《夸父追日》+想象作文训练”用三课时完成教学。这样精略结合的教学方法,使课文学习、阅读能力的应用、阅读强度的深化、写作能力的训练一气呵成。

何克抗教授在听课后指出:“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以一个大的进行单元设计,当大里有不同侧重点时,可分成几个小展开教学,余老师这样安排课时是正确的。”

(二)说课文教材

?女娲补天》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夸父追日》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弘扬了一种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把课例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通过与《夸父追日》对比阅读,了解神话故事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2、积累课文的优美词语。

情感目标: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 说过程

本课例分成三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了解女娲补天的原因。

第二课时:课文学习,重点理解女娲怎么补天,体会文段中对女娲补天动作描写的准确,感悟人物精神。通过提升文章中心,过渡延伸到略读课文《夸父追日》的学习,领略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了解神话故事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通过拓展认识更多的神话人物。此课时在于的深化、写作方法的渗透。

第三课时:进行写作方法上的拓展阅读,思维的启发,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

三、 说特色

本课例具有以下特色:

1、教学设计紧贴学生实际

首先,自主学习与重难点点拨方式进行识字教学。

三年级的孩子,有了低年级的识字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中高年级的许多阅读课,都会对识字教学进行简单处理。但事实表明,三年级里,学生写错字的机率远比低年级的高。因此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采用自主学习与重难点点拨方式进行识字教学。先让学生讨论识字方法,小组内交流,再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通过集体学生加深记忆。(播放识字学习的录像片断)

其次,想象作文的有效指导。

如今的孩子,思维活跃,有着丰富的想象,但往往写起想象作文来,有的冥思苦想无从下手、有的洋洋洒洒却是漫无边际。那是因为他们缺乏了有效的指引。本课例中,通过《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以“神奇的人物”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寻找到想象的方向,在写作指导课上,通过表格归纳出故事的结构(什么人、有什么本领、做了什么好事),这就给了学生思考的范围。(播放录像)继而,通过拓展阅读,再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孩子们有了想象作文所需的素材,有了文章结构的搭架,下笔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一同去欣赏一下孩子们的作品吧!(播放录像)

2、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时,我用雷电声、洪水声作背景,示范朗读了第一自然段。声音、文字,把孩子们带到了灾难的场景中去。(播放录像)有了与课文人物的相同感受,孩子们就能迅速溶入文本。

教学中,我还多次用巧妙的问题创设情景。如让“天塌下来了,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想想,还有许多人正受着怎样的灾难呢?”听听孩子们的回答!(播放录像)在完成《女娲补天》的课文学习时,我通过问题“生活中,有为了造福人类,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人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升。学生们的回答是让人欣喜的。(播放录像)

3、 拓展阅读目的性强、层次分明

第一课时的拓展阅读只要是侧重于文章背景的介绍。为文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的拓展阅读侧重于的深化。这课时里,我安排的都是神话故事,故事里都有着神通广大的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故事人物中为人类某福的精神感染。

第三课时的拓展阅读主要侧重于写作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发散。材料更贴近孩子生活,便于更好启发学生如何选材,也便于用归纳提纲式指导孩子写好想象作文。

以上,是我对本课例课文文本的理解与设计意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12×3=11×5=11×30=24×10=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二、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_¤_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篇5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

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设计目的:

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

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

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归纳:

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

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

15、0.21和0.18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

15、0.

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

15、0.

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

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

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的才智,给每项成绩赋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交流.

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

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

知识、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习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对数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并形成知识体系,交流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 .

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 元.

4.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a,n个数的平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

(二)解答题: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1) 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气温.(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数叫做

35、

34、

33、

32、28这5个数的 平均数.(5分)

(3) 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 ,34的权是 ,28的权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平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

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精选5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7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最新8篇

作文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300字8篇

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二年级下册教案最新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参考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

三年级下册春来了教案精选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3193